近日,身边感冒的朋友挺多。一位重感冒的朋友不得不在家卧床休养。她5岁的孩子惊讶地问:妈妈,你也会生病呀? 孩子的这个问题,有趣,却也意味深长。 孩子们眼中,父母的确是无所不能的。从心理角度来说,他们对父母的这种理想化,有助于孩子建构更加健康完善的自我。简言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不过,也会有一个问题,即很多父母们会待在“榜样”上下不来。比如,当父母自己情绪失控对孩子暴力相向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失信的时候,或者父母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对孩子一顿批评指责之后,很多父母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形象,而拒绝跟孩子道歉。他们常用的借口是,“孩子么,懂什么”。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父母都会犯上述列出的那些错。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道歉?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是父母能对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孩子那么小,有道歉的必要吗? 一位妈妈讲了自己和孩子的一件事: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大多数家长就像这位妈妈一样,在孩子面前做错了事情,要么转移话题,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就是用家长权威镇压下孩子的不满。一位家长曾这样说:“给孩子道歉,他还不得爬到我的头上了?而且他那么小,懂些啥?”他的话无疑道出了大多数父母的心声,但却完全漠视了孩子的感受。 其实,权威不是靠硬撑装出来的。好的父母权威,要靠孩子发自内心尊重才可能建立。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则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向孩子道歉这个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而且,这行为也对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用行动告诉了孩子:掩饰或者否定无助于问题解决,承认错误和缺点,并着眼于如何改进和提升,才是成长的一部分。勇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是值得尊敬的人。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也将成长为这类人。 所以,父母做错了事,只需蹲下身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妈妈今后一定……” 需要提醒的是:向孩子道歉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自己哪个事情做错了,哪句话不该说,以及为什么要向孩子道歉。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孩子还会觉得父母反复且奇怪。 道歉可以,但不要补偿过度。 一位妈妈通过静观育儿求助:
这位妈妈内心充满了自责,觉得自己是位不称职的妈妈,不应该对孩子发火,更不应该打孩子。的确,打孩子确实不对,但打了一次孩子并不能说她不是称职的妈妈了,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如换个角度:父母犯错,恰是父母提升自我的一个机会。所以,别对自己太苛刻,冷静下来,然后解决问题。 首先,想要用物质去补偿孩子,肯定不妥。这样做会容易让孩子对“爱”产生严重的曲解:妈妈的爱、歉意、愧疚等可以用物质来衡量和交换。那么,可能今天孩子会要假的机器人,明天就会要真的机器人,父母给不给呢?不给,在孩子看来,那就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很多自私的孩子、俗称的“白眼狼”孩子,就是这样被“物质补偿”养大的。 对于上面案例中的妈妈来说,孩子之所以不理睬自己,其实就是在等一个与妈妈和解的机会。这个机会孩子自己不会寻找,需要妈妈主动去制造。比如,找一个和孩子独处的时间,合适的环境,提出跟孩子好好聊聊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并且诚恳地跟孩子说:“你是不是还在生妈妈的气?妈妈想跟你说对不起。那天妈妈因为太累太困了,情绪不好,结果就打了你。” 一般听到大人这样说话,孩子内心绷着的弦儿基本也就变柔软了。也有时候,孩子可能之前积累的负面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大哭起来,甚至表现出对妈妈的攻击,但这个时候,只需要妈妈一个温柔的守候、亲亲抱抱,很快亲子之间,也就能和解了。 情绪平复之后,不妨好好聊聊如何解决晚睡问题。如可跟孩子商量:几点应该上床;关着灯讲一个故事就睡觉;关灯后就应该保持安静等。 从个体发展来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指向分离的,孩子只有经历依恋父母——质疑父母——挑战父母——脱离父母束缚的过程,才能独立于父母,成为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从神坛上走下来,平等与孩子相处无疑将亲子关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我看来,这也是父母对孩子道歉的最大意义所在。 所以,请记得:我们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我们的儿女,也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但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却可以创造完美的家庭、和谐的亲子关系。 来源:网络 编辑:朵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