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有关福州的黑白照片,摄于1918年。年代虽已久远,但画面依然清晰:画面上的妇女的发髻上左、右、中各插着三把刀,她站在一座桥上,身边是一捆甘蔗,背景是闽江的帆船和林立的桅杆。显而易见,这是福州当时一个极其普通的卖甘蔗的妇女。 但这个妇女的发型绝不普通。老一辈福州人说,这就是清末明初福州妇女的典型发饰,俗称三把刀,解放后早已绝迹。 冰心先生在其散文《故乡的风采》中写道:“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冰心先生这里所讲的“三条簪”就是指“三把刀”头饰。如图所示的清末民初福州农妇“三把刀”头饰,呈刀剑形、银质,长约22厘米,重约50克,属簪类。插戴在妇女的发髺上,左右两刀横插,刀尖朝外,相互对称,如双翼展开于头部两侧;中间顶簪直插,刀尖朝下,刀柄向上直指苍穹。整个头部银光闪闪,亮丽逼人,威风凛凛,颇具古代女侠遗风,充分挥洒出古代福州农村妇女的英武气派。 至于“三把刀”头饰的来历,有的人说是遥远的古闽越族妇女的遗存,闽越族妇女头上常戴利器,抵御强暴,令敌人胆寒三分。更多的人则认为与一个凄美的古老传说有关: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袭扰福州城郊。不甘屈辱的福州农村妇女在身上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用来防身和杀敌。后来,为了携带方便和隐蔽,她们就把这种小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随着战乱硝烟的散去,这些铁簪子渐渐地演变成用银打制的、具有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了。 福州农村妇女插戴“三把刀”头饰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然而,留传至今且完整成套的“三把刀”,已成凤毛麟角、弥足珍贵的文物了。 本文由海都新媒体部整理,文字与图片均来自公开报道与文献记载 觉得好就赞我们一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