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大漠胡杨968 2015-05-08

作者:meiya 授权慈怀读书会发布

摘自:《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转自:meiya (ID:meiya)



怎样做才能有助理解,拉近心的距离呢?


1
停下来脚步,带着空性,真诚地倾听


前几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值春日,路边的铁栅栏上攀爬着层层叠叠的蔷薇,枝繁叶茂,朵朵雅致的小花俏立枝头,煞是好看。迎面走来一对夫妻,女人歪着头看着一株盛开的蔷薇花,对身边的人那个他说:你看,这花多漂亮。身旁的男人拿着手机,头都未抬吐了一个字:“嗯。”看到此景我不禁哑然失笑。


如今手机的普及,即时通讯软件的应用以及无线网络的覆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联系与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是另一方面这也阻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大量的网络信息攫取了人们的注意力。我曾在某餐馆排队时做了一次简单的统计,在等候上菜的这段时间里,10桌人中,只有2桌的人不玩手机,不玩电脑,不看视频,彼此面对面在交谈。在拥挤的地铁上,你会看到大多数人都在拼命玩手机,刷微博,刷微信朋友圈,浏览新闻,给朋友发各种搞笑的段子,却很少谈及彼此的心事。走在街上,从你身边走过的人通常不是在讲电话就是在拿着手机在看。


我们讲得话越来越多,但触动心灵的话却越来越少,倾听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浏览和制造的网络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安静写作和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心却没有因此越来越近。


你还记得上一次和恋人或者和好友交换心事是什么时候吗?你多久没有安安静静,专注地听一个人说话了?


尽管使用同一种语言,有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因“听不懂”而产生误会。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不想听”“不愿意听”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听”“只听自己想听的”,所以才“听不懂。”


恋爱中的女人也经常存在“不想听”的境况。问一句“你爱我吗?”之际就已经预设了答案,要求对方一定会要回答“爱”,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无论对方说了其他的什么话,即便再多再真诚,都无法入她的耳,进她的心。


有个女友长相甜美,工作上也能独挡一面,追求她的男生并不少,可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其貌不扬,家境与能力都普通的男人。大家纷纷询问:当初,你为什么选择他呀?她笑着答:因为他认真听我说话,从不乱下判断,而且我说过的话她都记得。


聆听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爱的艺术。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生物,只要另一个人愿意用耳朵听他将自己的情绪叙述出来,用温柔的心去承接他繁复绵密的心事,即便遭遇许多沮丧和痛苦,他都可以在倾诉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安慰和治愈。如果倾听者还能做到不带预期和偏见,不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急于做判断和给意见,笑的时候跟着他一起笑,哭的时候陪着他一起流泪,用自己的一颗心去感受对方的那颗心,那疗愈的效果会更好。我相信任何一个懂得倾听的人都有一颗爱心。我想这也是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的原因之一,因为真诚耐心地倾听,不急于评判就可以起到治愈人心的作用。


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心怀空性,摒弃成见和主观判断,去倾听,你就能理解和接纳一颗心。


2
从同一个窗户看世界


有个朋友在他年纪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而后父母各自再婚,他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因为父母感觉对他有亏欠,补偿心理显著,所以给予他的物质与爱其实并不比后来再婚时生的孩子少。但是长期以来他对父母都有隐藏或显露的抱怨与不满。抱怨父母抛弃他,抱怨父母不够爱他,不满其他的兄弟姐妹对父爱母爱的分享。直到他自己结婚,有了孩子后才明白当初对父母的抱怨中有许多少不经事的自私,才明白父母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对他付出。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一书中讲了一个他接待过一位乳腺癌患者的故事。这位女性“从青春期就开始和总是批判一切的父亲进行斗争。她希望两人能够有某种程度的和解,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所以她十分期待着父亲开车带她去大学这件事,因为这是—个两个人可以单独相处几个小时的机会。但是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却成了一场灾难:她的父亲总是在埋怨路边丑陋的、满是垃圾的小河。而她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垃圾,相反看到的是一条没有受到污染、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溪。她找不到任何方式能够回应她的父亲,最后只得沉默。结果整个旅途就是他们看着自己的车窗外,互不理睬。”


“后来,她独自一人重游故地,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路两边各有一条河。‘这一次我成了司机’,她十分伤感地说,‘而从驾驶员的位置上看到的小河正如我父亲所描述过的那样丑陋而被污染。’但是当她学会从父亲的窗口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她的父亲早就去世了。”


这些故事勾起了我内心对于父母的感受。因为出生、成长在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我母亲本身并不太愿意干家务这样的琐事,而我是家中的女孩,又被教育成“听话懂事”的孩子,所以寒暑假或者周末从寄宿学校回到家后我都主动帮母亲做许多家务,诸如做饭、煮菜、洗衣、打扫、喂养家禽等。尽管是自己主动的选择,但是多年来,我的心中一直对母亲有怨言:其他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不用干活,为什么只有我要干这么多活。后来,我也渐渐地知道,我主动干活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我主动干活是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赞赏,更多的爱和关注。而且我的心中也隐藏着恐惧:如果我不干活,我的父母就不再爱我了,也不会让我继续读书了。后来,我考上外地的大学,离家千里,常常忘记给父母打电话,尤其是我的母亲。与她电话聊天时我往往心不在焉,接到她的电话也常常让我心烦。直到如今,我才开始理解她,她与我父亲白手起家,全凭两个人的苦干盖了房,养育了一双儿女,还供我念了大学,她为我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已经非常努力了。我也看到:一方面,从小到大,帮忙父母干家务活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家长并没有逼迫我,而我期望依靠多干家务得到父母更多的关于与爱也是我自己一厢情愿,并没有与父母沟通过,可以说这种一种自恋的幻觉。另一方面,因为从小干家务活的磨练,我受益匪浅,这让我成为更独立,生活能力更强的人。我对母亲的埋怨中有偏见也有自私,对她的爱中既缺乏感恩也缺乏理解。


小说《巴别塔之犬》中露西自杀之前发了最后一次脾气。因为丈夫保罗想将露西从抑郁中拉出来,给她一些面具设计的灵感。他放着自己的工作不做,自以为是地设计了几个神话人物与狗结合的面具,借此给露西找点事做,露西一再说过,她只会根据自己的灵感做面具,“我有没有灵感都得靠自己”。当保罗一再坚持让露西完成他的设计,觉得自己的灵感并不比露西之前的差,并批评露西之前做的东西是鬼东西时,露西崩溃了。因为保罗的强加,他执着于自己的逻辑,让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泪痕。唯有不强加自我的意志,放下自己的逻辑,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才能达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天隔一方,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们彼此相爱,紧密相连,却无法理解与沟通,你是飞鸟,我是鱼。


鱼和飞鸟如何能达成理解?不是鱼变成飞鱼,就是鸟变成水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站在对方的视角,看到对方看得见而自己看不见的东西。


3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我是那种非常敏感,容易感受到细微快乐也特别容易变得沮丧、忧郁和愤怒的人。但是对于这一点我始终不肯接受,我觉得这是“不好的我”,一直想摒弃和摆脱这样的自己。所以每当我有负面情绪时,我都会遭受双重的痛苦。例如,当我遭受不耐烦情绪折磨的时候,除了不耐烦,我会责问自己:你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点?当我忧郁的时候,我不仅受到忧郁的折磨,还受到自己内心“你为什么不能快乐起来?”的诘问和责难……


有一天早上我做早餐,先用豆浆机打豆浆,然后想做三明治。打开冰箱才记得昨天就已经把鸡蛋吃完了,于是只好放弃做三明治的想法,决定煎一煎面包,但由于我一时没有注意火候,面包煎焦了一点,因为没有鸡蛋心情就不太好的我开始变得更沮丧,心情更差。于是,我回房间想将情绪写下来,有利于缓解不好的心情。但是当我坐下来,打开日记本时,厨房的豆浆机已经停止工作发出了“滴滴滴”的声音,平时愉悦的“我好了,快来吃我吧”的声音此刻仿佛变成了催促声:“快,快点来干活”。我怒不可竭,拿起自己厚厚的日记本就往墙上猛烈地摔打,然后将其狠狠地扔在地上。这么发泄之后,我愤怒的情绪确实得到了缓解,但是即刻我就陷入自责的情绪里,“为什么要乱发脾气?”“为什么你这么容易愤怒?”我开始讨厌起这样的自己来。


我渴望变成一个完美的人,我喜欢好的那个自我,当不好的那部分自我出现时,我就难以接受。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我身上存在了许多年,直到后来我看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大师卡尔·R·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一书才起了一点变化。


“我感到,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自己会更有效力。多年来,我觉着自己已经学会变得更真切地聆听我自己;以致于我比过去能够更真切地知道在特定时刻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意识到我在生气,或者的确感到我在排斥某个人;或者感到对某个人充满了热诚和友爱;或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毫无兴致,厌烦不已;或者我急于理解某个人;或者我渴望或害怕与某个人建立关系。我认为,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态度都是我能够聆听到的。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说,我感到,如果我能够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真实自我,我会变得更加真切充实。我自己肯定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肯定没有完全达到自己所设想的机能状态,而接受这一点对我来说现在已经变得比较容易。”


“有些人也许会说这有点像是一个奇怪的发展趋向。对我来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当我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时,我就会发生变化。我相信我已经从我的来访者那儿以及从我自身的体验中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只有彻底地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所变化,才能够超越自己的现有存在样式。那时,变化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


正是这些话让我深深的理解并接纳自己,无论是积极快乐的自己,还是消极忧郁的自己,甚至愤怒不堪的自己,我都全然去拥抱这样的我。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我。“I am what I am,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不用闪躲。”


罗杰斯还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真实的自己,与这个愿望的程度相等,他会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在变化;而且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在发生变化。”


是的,当我越来越能接受全部的自己时,我内心深处对他人也变得宽容和大度起来,也更能看到对方真实的样子,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巴别塔之犬》中保罗在追忆过去的哀痛过程中终于理解了露西,也获得了自我救赎。在最后他明白:我努力记住她原来的样子,而不是那个为了安抚我的悲伤而被我建构出来的形象。记住她原来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如果你爱自己,就能理解自己身上的种种矛盾之处,接受那个有诸多缺点不完美但真实自我,就不会在自我拉扯与自我争斗中消耗大量的能量。


如果你爱他人,就能理解他/她的那颗心,看见对方真实的存在,接受原本的那个人,而不是自己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你既喜欢他的好的,也能全然接受他的不好的,不会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改变。


如果你爱生活,你既能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面对生活的痛苦与不幸时,你也能张开双臂,拥抱它们;你会感谢成功,感谢荣耀,感谢恩宠,感谢一马平川,也会感谢失败,感谢伤痛,感谢跌落,感谢悬崖峭壁。


如果你爱生命,既爱生命的热烈与繁华,也爱生命的孤独与落寞,从生命之花的萌芽、繁花满枝到凋零衰败你都一并承受。



作者:meiya,自由撰稿人,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多部畅销作品。微信公众号:meiya。

慈怀读书会: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微信号:cihuai_dushuhui 感谢您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