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养肚脐神阙穴竟能治百病+小儿多种病可脐疗+药物敷脐法治病+热敷及秘方

 一株小苗 2014-03-02

温养肚脐神阙穴竟能治百病+小儿多种病可脐疗+药物敷脐法治病+热敷及秘方        肚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于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神阙穴。神阙穴是全身361个穴位中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对神阙穴名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人体先天的禀赋与这个穴位关系密切,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肚脐皮薄凹陷,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很容易受寒邪侵袭,但同时也便于温养,故神阙穴历来是养生要穴。
    温养肚脐,可鼓舞一身之阳气。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
  
    温养肚脐 可鼓一身之阳气
    神阙穴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通过对神阙的温养,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症。往下可以温肾,上润养五脏,《伤寒论》上说人类大多慢性疾病往往是湿气寒气邪气入侵,未能排除体外而导致阳气不足,五脏不调,所以百病易生。
[m]
    保暖肚脐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此外,穿着露脐装会使腰腹部裸露,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而且脐部肌肤较娇嫩,易于受损,脐眼又容易汇集污垢,如不小心也会引起感染。

    揉按肚脐
    按摩脐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吸收,大便溏泻者可调,秘结者可通。方法:仰卧,两腿弓起,先以右掌心按于脐部,左掌放于右手背上,顺时针轻轻按摩36圈。然后,换左掌心按于脐部,右掌放于左掌手背上,逆时针轻轻按摩36圈。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掌心左下右上叠放贴于肚脐处,逆时针做小幅度的揉转,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温养神阙穴的作用。
    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帮助消化、安神降气、利大小便,加强肝脏肾脏的新陈代谢,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抵抗能力。

    艾灸肚脐
    古时有不少“灸脐”使人健康长寿的记录。保健灸可用“艾卷”或“艾炷”施行。其中用艾条灸肚脐,是日常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保健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把艾条(中药店有售)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脐处皮肤2~3厘米处悬灸,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因为艾条本身就有温通经脉、理气祛寒的作用,用它灸神阙,可发挥刺激穴位和燃艾温热刺激的双重作用。
    “艾炷”灸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宝塔”状艾粒,放在皮肤穴位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称为隔姜灸、隔盐灸。神阙穴的隔盐、隔姜保健灸法,可间隔进行,每月10次左右,以每晚9点灸之为佳;一般每次可灸3~5炷,即点燃3~5个小“宝塔”,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灸此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高血压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疮、饥饿状态的人,以及饭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灸。
    灸神阙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可能会烫伤局部皮肤,所以我们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来代替艾灸。但水温不宜太高,感觉温热舒适即可,热敷期间若水袋温度降低就应立即更换。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如敷以黄连粉、牛黄粉能退热;檀香、细辛粉调酒敷可缓解心绞痛;用珍珠粉、丹参粉敷贴能治失眠;砂仁、枳实敷可调治消化不良。
    慢性病防治:药物由中药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碎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阙,趁湿填入药粉0.5克于肚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日换药1次,5~7次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治疗高血压: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碎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肚脐,将药粉5~10克放入肚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疗程。
[m]
    自制肚兜
    将药物研成细末,制作一些保健肚兜,也可达到护脐、保暖、除病的目的。
    1.治胃寒痛:荜茇、甘姜各1克,甘松、山萘、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制成肚兜,日夜兜于胃脘部,每月换药一次,连用3~4月。
    2.治阳痿:巴戟天、淫羊藿、金樱子、葫芦巴各10克,阳起石12克,柴胡6克,做成肚兜,佩带于脐部,每10天换药一次,每晚用热水袋敷药兜15~30分钟。
    3.治慢性前列腺炎:红花、桃花、乌药、萆各15克,车前子、金钱草、败酱草各20克,刘寄奴、白花蛇舌草各30克,制香附18克,做成药兜,佩带于脐部,每15天换药一次,每晚用热水袋热敷药兜15~30分钟。

    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
    1.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3.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
    4.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5.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m]
    6.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8.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9.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10.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小儿多种病可脐疗

文章来源:家庭保健报   

【转】小儿多种病可脐疗 - xing_fu8868 - xing_fu8868 的博客


  新生儿脐炎:取云南白药适量,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儿脐部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肚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

  小儿腹泻:取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各等量,将其研成细末,每次使用时取药末适量敷脐,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次,3次即愈。

  功能性遗尿:取鲜葱白10段(2寸长),硫磺12克。共捣烂成饼状,在小儿睡前将药饼敷于肚脐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可连用2周左右。

  小儿便秘:取生大黄适量,烘干后研成细末。每次取生大黄粉末10克,用适量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肚脐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10分钟。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可见效。

  小儿盗汗:取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成细末。于每晚临睡前取适量药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可见效。

  小儿流涎: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共研细末。每次使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敷于患儿肚脐上,伤湿止痛膏固定。敷药期间可间断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每天换药1次。

  小儿夜啼:取朱砂、琥珀各20克,吴茱萸10克,共研为末,纳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24~48小时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3a320f01015n3x.html


药物敷脐法治病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 、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 、自汗,盗汗 ,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 、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 。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7、前列腺肥大: 白胡椒 细辛各15克,研粉 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8、失眠:取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各10克,枣仁20克,红药3克;或三七、丹参各10克,石菖蒲、远志、硫磺各20克,红花6克,共同研成细末,均用40度白酒调成稠膏状,涂满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9、用附子、细辛研磨成细末,加姜汁调成膏状外敷肚脐。附子性卒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细聿性辛温,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功效。凡辨证属于阳气虚弱、真寒假热、上热下寒的疾病,都可以用此法来治疗。 糖尿病 本病后期易出现四肢疼痛水肿、僵硬拘挛等表现,每到冬季则症状加重痛苦难忍。用以上药物敷脐治疗,每次12小时,2天1次。

 
       10、肛泰贴剂:其药物成分为地榆(炭)、五倍子、冰片、盐酸小檗碱、盐酸罂粟碱等,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痛之效,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等出现的便血、肿胀及疼痛。肛泰贴剂需外用,洗净脐部(神阙穴,即肚脐眼)周围皮肤,擦干,然后将贴剂胶布撕开,将药片对准脐部粘贴牢固,一次1片,一日1次。
       11、治疗高血压: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碎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肚脐,将药粉5~10克放入肚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疗程。

 
       12:慢性病防治:药物由中药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碎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阙,趁湿填入药粉0.5克于肚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日换药1次,5~7次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13、口腔溃疡:细辛粉末9-15 g,和水或蜂蜜调匀成糊剂,摊在纱布上,贴于脐部,至少3 d,溃疡面可结疤而愈合,有效率达93.4%。

 
        14、肚脐埋药丸治便秘神效:
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枳实各30克,陈皮,木香,槟榔,桃仁,红花各15克将上药研成细粉,每用20克用蜂蜜调成膏贴肚脐2天一换,又本方有很好的泻下通便的作用,如果是气虚可加党参20克。
        15、鼻窦炎:介绍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 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效,所以记在此。不过有一点便秘者不宜,酒最好用高粱酒泡过的药酒。
 
        16、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身体需要就吸收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收。寒性体质,脸上长青春痘, 痛经 , 腹泻 ,腰疼,喜好出汗的人,脾肾阳虚的人,常常感冒的人都可以一试。一周将有好的消息。
 
        17、治痛经:取肉桂、炝姜、茴香各15克,研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覆盖清洁消毒纱布l块,连用5~7天,痛经可愈。
        18、 治月经不调:取当归30克、红花15克、月季花15克,用茶叶水调,敷脐部。每次在月经之前1天敷脐,连敷5~7天,至月经干净为止。此方对少女月经不调疗效最好。
       19、心肾不交,肚脐敷贴交泰丸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个肚脐敷贴的方法,用起来很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敷贴的药物是交泰丸,这个药来自于《韩氏医通》下卷,主要成分是黄连和肉桂,我们都知道,黄连是极其苦寒之药,而肉桂性热、温补,黄连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热以温肾阳,具体做法如下。黄连性寒,肉桂性热,将二者调和敷在肚脐里面,能够清心火,温肾阳,是治疗心肾不交的绝妙处方。交泰丸敷肚脐眼将适量的黄连末和肉桂末用蜂蜜调和为丸药,敷于肚脐里面,可使阴阳相接,心肾交合,所以取名为交泰丸,是自古以来治疗心肾不交的首选方药。每天晚上,将一丸药塞到肚脐里面,然后用纱布覆盖,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一般情况下,三天就可见到效果,再用四五天,坚持一个星期巩固疗效,便可以了。
 
        20、早泄治疗敷脐法 露蜂房、白芷各10克,共研细末,醋调成稀糊状,临睡前敷肚脐(神阙穴)上,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每天或隔天敷药1次,连续3~5次,一般用药5~7天可愈。本方具有补肾固精、收敛止泄之效 。《 临床上可配制辛香液(丁香10克、细辛6克、乙醇100毫升,浸泡3天)用棉签蘸侵出液在性交前1小时涂于龟头及冠状沟部,以降低末梢神经感性,提高性交时的射精阈值,从而起到延缓射精的作用》
        21、麻黄10克,杏仁9克,生石膏15克,甘草6克。
       主治:咳嗽气粗,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舌苔薄黄,脉浮滑。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每次取药末3克,温水调黏糊敷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2、天冷不用愁中药敷脐暖身有奇效:使用本方后,就是在寒冷的冬天,你穿很少的衣服也不会冷,敷药的神阙穴(肚脐),会有一股暖流冲向全身,让人红光满面,精神倍增。、配方:花椒10克 白胡椒60克 肉桂20克 附子5克 炮姜10克 陈皮5克;敷药时将神阙穴(肚脐)周围洗干净,把药末撒在神阙穴(肚脐)里,在用(麝香虎骨膏)胶布贴上即可。
       23、高血压: 川芎 20克、白芷 20克 、冰片2克.
三味药,共研细末,用的时候,把药棉摊成薄片,取2克左右药粉,滴上几滴醋,不用太湿,包成一团,用最薄的一面,贴在肚脐上,外面白胶布(最好用创可贴,最便宜的就行,不容易过敏)固定,每天换一次,连用几天。
 
       24、天冷不用愁暖身有奇方:刺激神阙穴(肚脐),调动人体功能,舒筋活血,让血液流速加快,增加人体热量,从而达到暖身的目的。花椒1g、胡椒4g、研末,密封备用;2:把药末撒在胶布(麝香虎骨膏更好)上,即可使用。贴一次7天左右有效。

       
       25、敷脐疗法还能治疗慢性病。对失眠者可用珍珠层粉、丹参粉、硫黄等混合敷脐;慢性肾盂炎,用胡椒7粒,麝香0.6克研末后将药粉敷脐中,外盖胶布,10天换药一次,连敷3次,可使小便恢复正常。肝硬化腹水用利尿药无效时,可用芒硝60克、肉桂粉6克和匀敷扎脐部,能使小便量增加而腹水减少。高血压患者用朱砂6克,醋制白矾10克,降香6克混合研末敷脐,能使血压下降。小儿夜间遗尿,取7厘米长连须葱白3根,硫黄30克,共捣泥,睡前将药敷患儿脐上,用纱布覆盖,8-10小时后去掉,能防止小儿遗尿。

 
       26、妇女痛经: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小茴香15克,共研细末,酒调敷脐上,用胶布固定,然后放上热水袋加温。使用几次后便可治愈。

       
       27、自汗、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0克,共研细末,过筛,加白酒适量调匀,敷于脐中,用热水袋加温,每24小时换药1次。汗止药停。

 
       28、前列腺增生:取大黄10克,黄柏10克,土茯苓15克,蒲公英15克,乳香6克,川牛膝10克,炮山甲10克,王不留行10克。上药共研细末,以30%二甲基亚矾适量调成软膏,装玻璃瓶备用。每晚取药膏涂满肚脐,用医用胶布覆盖固定。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一般一个疗程见效,3个疗程小便如常。

敷脐法大全之泄泻
<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一名《外治医说》。一册,不分卷。清·吴尚先撰。刊于1870年。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并联系《子华子》一书所说“医者理也,药者瀹也”的涵义,故以《理瀹骈文》为书名。这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而又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专书。卷首总论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书末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附《治心病方》一文。全书以记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治法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便于推广。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由于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实践家,其所收选的治法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所以此书为外治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但本书存在纲目不清,缺乏条理的缺点。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热敷及秘方

          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称之为“熨”法。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  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湿热方 
(1)         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1)        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2)        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3)        五加皮汤 
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4)        散瘀和伤汤 
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5)        八仙逍遥汤 
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加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要避免发生烫伤。对皮肤感觉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二)干热敷 
1.理气止痛方 
组成:食盐500g。 
主治:胸腹饱闷疼痛、气滞胀痛。 
操作:将食盐置于锅内,在炉火上炒热。然后取布袋1个,将炒热的盐放入布袋内。令患者仰卧,将包着食盐的布袋置于患者胸部,然后将此袋缓缓地自胸部向腹部移动,如此反复数次。 
2.祛积滞方 
组成:枳壳30g,莱菔子30g,大皂角1条,食盐15g。 
主治:食积痰滞结于胃脘。 
操作:将上药共研为末,用白酒炒热,然后用布包好,乘热敷于胃脘处。 
3.暖痰方 
组成:生附子1枚,生姜30g。 
主治:小儿胸有寒痰,一时昏迷,醒则吐痰如绿豆粉,浓厚而带青色者。 
操作:将上药一起捣烂炒热。再用布袋1个,将捣烂炒热的附子与生姜置于袋中。先将此袋敷于患儿背部,然后敷于其胸部。至袋不太热时,将袋中的附子与生姜取出,做成圆饼状,贴于患儿的胸口。 
附:膏摩方 
1.黄膏 
组成:大黄10g,附子15g细辛10g,干姜20g,蜀椒15g,桂心10g,巴豆5g。 
作用与主治:有温散风寒,舒筋通络的作用。治疗目赤,头痛,项强,贼风游走皮肤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用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1000g腊月的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滓,密封于瓷器内,贮存备用。
2.陈元膏 
组成:当归30g,天雄10g,乌头30g,细辛20g,川芎30g,朱砂20g,干姜30g,附子30g,雄黄10g,桂心20g,白芷45g,松脂30g,生地100g,猪脂4000g。 
作用与主治:有温通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治疗腰背疼痛,胸胁胀满,心腹积聚,经闭不孕,风痒肿痛及风湿痹痛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除松脂、猪脂、雄黄、朱砂外)切细,用米醋、苦酒和生地黄汁,浸泡一夜,再放入4000g猪油内微火熬炼,煮沸15次。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滓。再把雄黄、朱砂细末放入,搅拌和匀。置于密封的器具内,贮存备用。 
3.莽草膏 
组成:莽草500g,乌头60g,附子60g,踯躅花60g,苦酒500g,猪脂2000g。 
作用与主治:有散寒消肿,温热止痛,安神定魄的作用。治疗痹证肿痛,精神恍惚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细,苦酒浸泡一夜,次日放入2000g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渣,置入瓷器内,贮存备用。 
4.野葛膏 
组成:野葛、水牛角、蛇衔、莽草、乌头、桔梗、升麻、防风、蜀椒、干姜、鳖甲、雄黄、巴豆各30g,丹参90g,踯躅花20g。 
作用与主治:有清热解毒,祛痹止痛等作用。治疗风毒恶肿,疼痹不仁,瘰疬恶疮,偏枯胫肿,脚弱等症。 
制法:把上述药物切碎,用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将这些药物放入2500g猪油内,以微火煎沸,煎至药色变黄为度,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5.青膏 
组成:当归30g,川芎30g,蜀椒30g,白芷60g,吴茱萸30g,附子30g,乌头30g,莽草60g。 
作用与主治: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治疗头痛,项强,四肢烦痛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细,用醇苦酒浸泡两天,然后放入2000g猪油内煎至药色发黄,绞去药渣,贮存备用。 
6.白膏 
组成:天雄20g,乌头30g,莽草50g,羊踯躅30g。 
作用与主治:有解毒、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治疗伤风恶寒,肢节痛疼,目赤,咽喉痛,头牛皮癣等症。 
制法:将上述药物切成粗末,用醇苦浸泡一夜,次日放入盛有1500g腊月猪油的铜器中,文火煎炼,使药变成焦黄色,绞去药渣,置于铜器中,贮存备用。 
7.丹参赤膏 
组成:丹参30g,雷丸15g,芒硝15g,戎盐30g,大黄20g。 
作用与主治:有开胸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治疗心腹热痛。 
制法:把上述药物切碎,用250g苦酒浸泡一夜,次日再放入猪油内煎沸,绞去药滓,贮存备用。 
8.乌头膏 
组成:乌头30g,野葛30g,莽草30g。 
作用与主治: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作用。治疗伤寒身强直,偏枯口僻,手足顽麻等症。 
制法:把上药切细,用适量高度白酒浸泡3天,再放入2500g猪油内煎沸,待药色成焦黄时,滤去药渣,盛入瓷器,贮存备用。 
注意事项: 
1.上述各方均有一定毒性,不可入口。 
2.进行膏摩时切勿损伤皮肤。

 

伤科奇药

 

          主治:扭伤、各种关节炎、肩周炎、腰间盘突出、骨科疑难痛症、骨癌止疼等。
       疗效:10—15分钟止痛,当日肿消,患者扶拐来,放下拐走,让人扶背着来,自己走回。

  药方:
  底药:木炭20 榆树皮30 屋龙尾10 当归3 茜草3 防风3 荆芥3 桑枝3 三叶各15(杨树叶.柳树叶.桑树叶)
  混合粉:冰片1 樟脑15 土虫2 红花2 川断3 煅自然铜3 炙乳香1 牛角粉5
  植物油 食醋 黄酒
方法:用植物油、食醋、黄酒各等分将底药调成糊状,将混合粉撒在上面外贴患处

 

                                                  膝盖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及秘方

(一)白醋治疗法

    用白醋泡牛黄解毒丸(一两元钱一袋的那种糖衣片),调成糊状,敷在膝盖上。

    用后皮肤会有一些灼热感,建议在春秋季治疗。如果肤质容易过敏,或是皮肤比较的嫩的话,还是要少加一些牛黄解毒丸。短时间内就有效果。

(二)拉拉秧治疗法

用拉拉秧,要上面大概3厘米左右的嫩尖,一小把,砸碎了,用醋调匀敷在患处,用纱布固定。

每天换药一次,连用一周,(平时别总走路,上楼梯、减轻关节负重。)

(三)川穹治疗法

川芎末6-9克,山西老陈醋适量,药用凡士林少许。将药末加山西老陈醋调成糊状,然后混入少许药用凡士林调匀,将配好的药膏涂抹在患者增生部位,盖上1层塑料纸或纱布,用宽胶布将纱布四周固封。2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四)生乌治疗法

生川乌、生草乌各50克。治疗方法:将上味共研为极细的粉末,装入纱布袋内缝合后扎敷于疼痛患处,隔日换1次。

(五)药洗法

1、威灵仙、苏木屑、香樟木、九龙虫、各30克,米醋500毫升。将前4味加水浸泡后,再煎汁,稍浓缩,然后加水米醋搅匀,加热后浸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2、皂角60克,人发16克。水煎取液,洗浴患处, 日2次。

3、臭椿树叶熏洗 
取臭椿树鲜叶250克或干叶100克,加水约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酸150克,乘热熏洗患处,每天1—2次,20天为1疗程。

(六)蚯蚓调白糖治疗法

用法:活蚯蚓数条加白糖适量,使其化为粘液,涂抹患处,覆以干净白纸,纸外再包白布,用暖水袋加热至适量温度,反复加热,直至粘液烫干为止。每天2次。此方治疗骨质增生疗效较佳。

(七)热烤热涂法

将台灯换上100瓦灯泡,烤膝关节,感到热后便用棉球棍沾上骨刺消痛液往患处抹,边烤边抹,每天30分钟。一周后有好转,效果越来越明显。

(八)狗骨头疗法

取狗骨头150克,砸碎炒黄,白酒(50度以上)500毫升浸泡,3日后用生姜蘸酒擦患处,1日3次(最好同时喝此酒1蛊),需用半月可治愈。

    (九)红花泡醋疗法

取红花(中药店有售)50克,浸泡在500毫升米醋中,1周后便用可来涂擦患部,使其软化、消除,痊愈。如果严重者,多制作几次使用,效果更佳。

(十)花生油拍打法

 取花生油抹于患处,拍打 n15分钟以上,多拍无防,一般开头2-3天  患处会有红黑色,以后肿痛会慢慢减轻。本人奶奶用此方有显效。

(十一)夏枯草热敷法

取夏枯草150-250克,煲水,取汁,加100-150克白醋,用毛巾蘸汁热敷患处,一般4-6天可见效

(十二)老陈醋热敷法

用老陈醋搽揉患处,不仅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还能起到软化骨刺的作用。用一块干净的纱布,蘸取加热的陈醋,敷于骨刺部位,外边再用热水袋或暖手器局部加热则效果更佳。每日热敷3-5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一周为一个疗程。

(十三)夜敷日除法

赤芍、姜黄、栀子、白芷各12克,穿山甲6克,冰片3克
用法:药研细末,醋调成膏,加盖塑料薄膜,纱布包扎,夜敷日除,3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十四)药鞭疗法

药鞭的制作方法分为两步:

一是药油的制作:

取穿山甲、当归、制川乌、乳香各10克,放人香油中,香油没过药物即可,用小火煎至药物发黑,大约 25分钟后关火,去渣留油。

二是药鞭的制作:

取一块长方形的棉布,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将棉布缝制成圆筒状,一端缝好口,一端开口。取鸡血藤、桂枝、桑寄生、丝瓜络各30克,打成黄豆大小的粗末,放入缝好的布袋中,将开口处缝好。注意尽量将布袋裹好扎紧,做成较硬的长条状即可。
治疗的时间,应根据个人不同的病情而定。轻微者时间较短,严重者时间较长,每日 1~2次。身体虚弱者用补法;年轻体壮者用泻法。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为补,逆经络循行方向操作为泻。比如在颈部、腰部以及膝盖部位,经络的循行方向多是从上到下。因此以自上而下的操作为补法,而从下向上的操作为泻法。手法的强度以轻刺激手法为补,重刺激手法为泻。血流方向,以向心性手法为补,离心性手法为泻,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治疗的部位,除了在患处局部进行治疗之外,还可以配合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交叉疗法。比如治疗颈椎部位的骨质增生,可以在身体下部的尾骶部位、腰部等进行治疗。而足跟部位的疼痛,则可以配合在头顶部位进行治疗。 
治疗时的操作方法,是用手握住药鞭的一端,蘸取煎好的香油,用手腕发力,对准患处局部进行叩击,其叩击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平叩法。叩击时与皮肤接触面要大,患者有明显酸痛或者针扎感、麻木感。此法适用于腰椎的增生部位。二是点叩法。叩击时与皮肤接触面小,叩后患者局部以灼热感为主,叩击部位可出现潮红或红斑。此法适用于颈部、足跟等范围较窄的部位。三是振动法。将药鞭甩动起来,然后落在叩击治疗部位,患处有疼痛感并伴有振动感。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的治疗。 
(十五)醋搓治骨刺 
买一瓶山西老陈醋,用醋搓患处,搓热后(越热越好)用一光滑平坦的东西(瓶底也行)慢慢拍打骨刺处,这样一日反复几次,一瓶醋用不完就会好

(十六)仙人掌贴敷法

取仙人掌适量,将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二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4分钟,待烘热后敷于患处,一般于晚上贴敷。

(十七)穿山甲通络法
穿山甲20g,白芥子lOg,混合,研成末,取鲜生姜10g捣泥。搅匀,敷于膝关节疼痛处,用纱布固定,并用暖水袋热敷,每天2次,每次40min,连用7天,21天为1个疗程。

转自   江山万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