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与西】身在东方心在西方

 看见就非常 2015-05-08
简要内容:今天的日本,依然是一个矛盾交错的国度。当春暖花开的五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再次重逢,历史的烽火硝烟已渐渐散去,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新打开一扇窗,发现日本,了解日本。马挺,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经历短暂的媒体工作后赴日继续深造,1995年完成在上智大学新闻专业博士生的课程,如今在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任教。


茶艺


 富有东方特色的建筑


 日本建筑史


茶道

  【东与西】身在东方心在西方

  初到日本,出入庆应大学的图书馆。对面来了一位女学生,就开门等着她通过。只见她愣了好几秒,才明白我是在为她开门,又道歉又致意,鞠躬弯腰像鸡啄米,弄得我也手足无措了。

  当时不明白,这么洋气的学生,居然不懂“Lady First”(女士优先)?其实第一个将西方“男女平等”介绍到日本的,正是这家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思想据说也是出自他的《脱亚论》。

  西方心抹不去东方身

  当时日本的革新派,看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危机感很强,在主张日本“富国强兵”的同时,认为 “儒教”是造成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以福泽为代表的“脱亚”思想,实际上就是“废除儒教”、“脱却中华思想”。但说到“入欧”,可能有些冤枉福翁了。因至今在福泽的言论里,没有检索到“入欧”一词。反而,他在《脱亚论》中把西方文明比作不可抵御传染的“麻疹”,是不得不接受的。可以说,不仅当时,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日本也未得“入欧”。

  “明治宪法”参考了德国等欧洲各国的宪法。但日本议会政治直到战后,也只是穿了一件“西方民主”外衣,内核还是“和为贵”的日本村落文化。国会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是各党的幕后秘密交易主导。形式上,不管议员质询如何尖锐,大臣、首相只能低声下气答辩。

  为了显出政治的“火药味”,参照英国议会的模式,在1999年11月创立了“党首讨论”,使首相也可以反问在野党。而在野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在第一次“党首讨论”时,问首相小渊的第一个问题是“总理,今天早餐您吃的是什么啊?”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原则”,在日本也是幌子。日本的物价很高,其原因之一是商品批发环节过多。但老百姓并无大怨言,他们知道,各个批发层次也养活着一批人。

  缺乏原创的东西矛盾体

  日本发展到了需要文字阶段,正好旁边有一个文字高度发达的中国,日本人就义无反顾地把“汉字”搬来了。其实汉语和日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能把汉字这件衣服如此巧妙地穿在大和语(古日语)身上,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学”的本领,以至使日文成为世界上几乎惟一兼有表音意两种功能的文字。

  日本人“原创”能力欠如,但其“学习”之彻底,与单纯的“拿来主义”、“学以致用”不可同日而语。古时日本人都以能直接写汉文、作汉诗为上品。我的两位日本同事常有汉诗唱和。一见面就切磋韵脚、平仄、用典、雅俗。

  日本人具有非常现实的行为模式。汉字是“嵌”在日语里,挖不掉了,但 “中华思想”“妨碍进步”就可以脱却;西方“文明”像汉字一样可以改造;战后的“美国一边倒”,也只是躲不开的“麻疹”,顶多落个“麻脸”。但人还是日本人,文化还是日本文化。

  请允许我“原创”一个“文化的核”的概念。假设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中核”,中华民族的“核”庞大而松散,大到了几乎说不清边缘的程度;日本民族的“核”微小且紧固,小到了连自己也不知其所在和内容。可能正是意识到“核”的松散,所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历来强烈抵御,生怕搅乱了自己的秩序;大概正是因为知道“核”的坚固,所以日本人不惧引进任何文化,反正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

  茶,来自中国。到了日本,演变成“茶道”。咖啡来自西方,日本人却要按茶道规矩先把杯子转半个圈再喝,才算“正宗”。

  在日本,不管是“东”还是“西”,最终都变成了日本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