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制造】无锡的大国工匠——顾秋亮

 haosunzhe 2015-05-08


钻研钳工43年练就绝顶功夫,赢得深海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

“五一”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节目《大国工匠》,节目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二所)“两丝”钳工顾秋亮的那双指纹已不清晰的手,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顾秋亮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在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43年,能把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做到精密度达“丝”级。今年3月,经顾秋亮双手组装的“蛟龙号”刚离开无锡安家青岛,年底,他也将到退休年龄。但新的挑战来了,七〇二所要组装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顾秋亮还将在自己热爱的钳工岗位上坚守下去。


他锉出的东西,误差小于1毫米的1/100

蓝色T恤、老花镜挂在脖子上,眼前的顾秋亮很干练。他最与众不同的是那双手,长期使用锉刀、扳头等工具,这双手已磨得很光滑,指纹也磨得不太清晰了。由于指纹不清,他上班时都无法进行指纹打卡。

  是43年的钳工生涯,造就了那双手。顾秋亮说,他1972年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七〇二所,跟师傅学习钳工。学钳工很累,很多年轻人会受不了它的枯燥。一开始,他也有些漫不经心,经常被师傅严厉批评。渐渐的,他倒是对钳工工作有了兴趣,也下决心要学好,觉得那才对得起自己。

看钳工基本功过硬不过硬,“平面锉平”就是最基本的,为了练这个,顾秋亮在最开始工作的不到两年时间里,就用断了几十把锉刀,双手布满老茧。“平面锉平”特别费时,站得腿麻,锉得手酸,依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说,“直到手上有感觉了,平面也自然锉平了。”

  正因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顾秋亮锉的东西精密度相当高,达到了“丝”的级别,同事们就给他取了“顾两丝”的外号,从20多年前一直叫到了现在。什么是“丝”的级别?这是个常用在数控机床和钳工精密度上的数据单位,1毫米等于100丝。能把误差降到小于1毫米的1/100,顾秋亮牛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顾秋亮锉到“丝”级别的这手绝活,就曾震惊了国内机械圈。有人请他出来工作,开出的薪水相比当时的物价简直就是天价:先给6万元,之后每月工资500元,但被那时每月工资不到百元的顾秋亮拒绝了。

  谈起这次被央视《大国工匠》“相中”,顾秋亮说,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可以给年轻人们一点借鉴意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发展之路,有人读书厉害,那就一路读到高学历也无妨,有人读书不行但动手能力强,只要肯吃苦,技术工人倒很合适。

装配“蛟龙号”,实现0.2丝以下精密度

在七〇二所工厂里干了27年后,1999年顾秋亮被调至循环水槽试验室,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他又被抽调到“蛟龙号”总装组,并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在总装组收入要低一些,他也没有介意。

装配有多重要?“蛟龙号”潜航员在和顾秋亮聊天时是这么形容的——“我们把生命都交给你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装配就是要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比如,“蛟龙号”有玻璃观察窗,安装的难度是在“蛟龙号”球体与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这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观察窗上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在水下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而为了解决潜水器密封性的问题,要做大量装配试验,顾秋亮经历了整个过程,每天工作到凌晨,双休变成单休,周六加班,这些都是常有事。
  

除了玻璃观察窗的安装难度大,载人潜水器上有7个耐压罐的装配要求也很高,装配时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紧的话密封圈会被压死,松的话设备会漏水。顾秋亮绞尽脑汁,做了一个定量的厚度,仅有2毫米的松紧度,问题迎刃而解。

“蛟龙号”总装完成后,每一次海试顾秋亮都要克服晕船反应去参加。他说,他和“蛟龙号”有感情,每次海试等于是护送它的成长,哪里有一点点缺陷,在海试中也能看得更清楚,凭着自己多年积淀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来一点点改进。


多了解一点

 生活中的他——
  不干家务,正在学开车要多陪家人

  “冬天,妻子等我回家后炒菜,夏天妻子炒好菜等我回家。”工作这么多年,顾秋亮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家人。多年来,他在家不干一点家务,吃完晚饭,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是他最惬意的时光。当妻子收拾好后,只要不下雨,顾秋亮就和妻子一起散步1小时。周末休息在家,顾秋亮也喜欢运动,徒步是他的最爱。虽然快60岁了,顾秋亮的身体仍挺棒,身材匀称。
  这段时间的休息日,只要一有空,顾秋亮就去学驾驶,“五一”小长假他也抽空去学驾驶,等拿到驾照,他希望休息日开车带上家人出去走走。

  领导眼中的他——
  敢于创新、时代需要的技术工人代表

  七〇二所所长翁震平说,“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不管是设计、生产还是组装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所有工作人员只能一点点摸索。这个过程很艰辛,每个人都要有创新精神,成功了就会收获不一样的喜悦。顾秋亮正是七〇二所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代表,不久前,他顺利通过了高级技师的考试,是扎实的功底帮助他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

  年底退休的他——
  发挥余热,继续接受新挑战

  今年3月,“蛟龙号”已停靠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正式安家青岛。送走了“蛟龙号”,顾秋亮又接到新挑战——组装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顾秋亮告诉记者,“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而接下来要组装的这个,是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这对于他和同事们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虽然今年年底即将退休,他仍选择继续接受新挑战,并表示只要身体没问题,就将坚持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