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鬼脸冰山 2015-05-09

二、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的装饰

   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不仅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其装饰手段亦极为丰富,不仅增强了屋顶的美观,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装饰主要集中在正脊、垂脊、戗脊等处。另外,搏风板、封火山墙、墀头、瓦和瓦当等的使用.亦能起到装饰的作用。

1)正脊的装饰

   正脊由于处在整个建筑的最高端,在这上面搞装饰最易引人注目,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汉代高等级建筑的正脊中央用凤做装饰,这是凤图腾崇拜在建筑正脊的反映,为后世所不见。从南北朝至清代,在正脊两端用鸱(大吻)做装饰是最高等级的一种表现。据传鸱为蓬莱仙岛附近海域中鲸状神兽,能吐水灭火.把此厮请来趴于正脊两端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希望祝融兄能从此远走他处。明、清的鸥尾已完全外弯,并变成卷曲的圆饼状。鸱身比例近于方形.多数背上出现剑把。用剑把鸱钉在正脊端上,似恐其逃逸。清代鸥身多附雕小龙.细节制作精致,但整体造型缺乏生气。其时名称也改为吻兽或大吻了。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官式建筑正脊上的鸱吻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厦门民居

    民居建筑的正脊上是不能使用鸱尾的,南方民居正脊两端往往用瓦片做成高高翘起的鳌尖或用陶质鱼状小兽,还经常使用铁片以助鳌尖翘高、翘远、翘得花俏。北方民居的正脊两端多数使用比较方正的象鼻子做装饰。中国民居正脊两端越往南也就翘得越高、越花俏。

在寺庙和民居建筑上,有时还会在正脊的中央加上中墩(又称腰花)。历朝历代都有形式变化多端的中墩,尤其在南方的富裕地区更如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喇嘛庙躲在屋顶正脊上加装饰物,且鎏金装饰,北方的宫殿建筑一般不用此手法。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在寺庙和民居建筑上还有正脊加高的现象,加高的正脊被处理成用瓦片构成各种花纹的透空花筒子脊,在增强正脊美观的同时,也减小了风的推力和屋顶负荷。此现象南方较多,宫殿建筑一般也不用此手法。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2)垂脊和戗脊的装饰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处于屋顶转角起翘部的戗脊的长度虽不及正脊.但它离地面远比正脊近,故也是脊饰的重要部分。唐代佛光寺大殿在戗脊的端部始用兽头一枚,还在伸出戗脊的子角梁头部加一套兽以作为装饰性保护,这些手法均被以后朝代所接受。清代规定戗脊上用走兽时.领先者为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后为上重的义脊兽(又称戗兽)压阵。清代走兽数量均为单数,但亦有例外,因太和殿的至高无上,其走兽共十件,即在斗牛后增加了一个行什。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骑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这个“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在檐角的最前端?为什么骑着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至于为什么用仙人骑着凤凰,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到了十个,天下无二,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这些小兽代表的意义分别为:

  1.鸱吻,喜欢四处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2.凤,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凤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海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5.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

  6.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7.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独角,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传说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吉祥物。

  9.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垂脊端部从宋至清均用垂兽,清代垂兽与戗兽同。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民居不能用戗兽和垂兽.民居就将双重戗脊高高翘起(主要是南方地区),其上还有八仙过海式地搞各种图案纹样,甚至在垂脊端部用砖雕手法搞了许多戏曲人物在那儿手舞足蹈.煞是热闹,有些寺庙和祠堂亦如此。爱美之心,平民与皇帝同。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3)悬山顶的博风板和悬鱼

悬山顶的脊饰主要表现在两侧的搏风板.这两块板原为保护挑出山墙的檩头免遭风雨侵蚀而设。宋《营造法式》上有规范性的要求,两板交汇处设悬鱼,两板下沿处饰有若干三角形的惹草,板上钉于檩头的钉子在民居上有丰富的变化组合。明、清两代宫殿建筑上的搏风板明显比宋代的宽大,但不用悬鱼、惹草这类装饰.但在寺庙上.尤其在民居上,悬鱼的变化层出不穷。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4)硬山顶的樨头、山墙装饰与封火山墙

硬山墙两侧的山面处,明、清两代也常隐起搏风板的形状作为装饰。在山墙的出檐口处,明、清出现了墀头装饰。其上下的叠涩线条有丰富的变化,上下叠涩线条间的一块垂直平面是墀头装饰的重点,其表手绘或浮雕的内容以花卉或戏曲人物等为多见、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沈阳故宫琉璃墀头装饰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山墙上的山花装饰

 

硬山墙最醒目的处理无疑是将山墙升高为封火山墙。封火山墙出现于宋代,因宋代城市发达.民居紧邻,为防邻里失火殃及自家,故升高山墙以挡火势。封火山墙外形基本为梯级状,细节处理为用直线的朝天式和用弧线的猫弓式以及朝天与猫弓二式的结合。南方农村有不少独立式民居亦高矗着封火山墙.这显然不是为了防火之需,而是审美惯性的作用.也是建筑方言的体现。有时封火山墙的外形还会受到不可捉摸的风水理论的左右.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5)屋顶瓦的装饰

中国古建筑上覆盖屋面的材料种类较多,如:瓦、灰泥、石片、布、木板、树皮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草与瓦。在中国古建筑上可见到筒瓦和板瓦这两种基本的瓦形。

筒瓦的截面为圆形的二分之一状。板瓦的截面为圆形的四分之一状。筒瓦一般用在等级较高的建筑屋面上。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灰瓦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琉璃瓦

   中国古代的瓦片的质地有二类:一类是不上釉的陶瓦.称灰瓦,板瓦全为灰瓦质地一部分筒瓦也属灰瓦。另一类是上釉的陶瓦.称琉璃瓦,琉璃瓦的瓦形都为筒瓦,全用在高等级的建筑之上。

目前的资料表明.在南北朝以前的屋面都用灰瓦。北魏时烧制琉璃(釉)的技术飞跃进步,瓦顶上重要构件如鸥尾、瓦当等瓦兽件已部分采用琉璃烧制。唐、宋时的高等级建筑的屋面多用琉璃瓦剪边。即在近檐口处的一定距离内用琉璃瓦.其余为灰瓦.明代才开始出现了全部用琉璃瓦的屋顶,将建筑屋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技术的完善性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封建社会里.黄色琉璃瓦为第一等级的瓦,绿色琉璃瓦为第二等级的瓦,这是等级制在建筑上的又一种表现。按制,琉璃瓦只能用于宫殿,皇宫和庙宇才能使用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其他颜色均为离宫或皇家园林所用,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还有一种琉璃瓦铺的屋顶叫做琉璃瓦聚锦顶。琉璃瓦聚锦是用两种颜色或多种颜色的琉璃瓦铺设拼出图案的屋顶,实例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绿色琉璃瓦黄剪边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黄色琉璃瓦绿剪边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琉璃瓦聚锦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墨瓦”屋面

区别于琉璃瓦屋面,普通颜色呈灰色的粘土瓦称做“布瓦”,布瓦屋面则被称为“黑活”或“墨瓦”屋面。布瓦又分为筒瓦、合瓦、板瓦等。筒瓦屋面是用弧形板瓦做底瓦,半圆形筒瓦做盖瓦,多用于大式建筑,小式建筑不得使用大号筒瓦。民宅中的影壁、小门楼、看面墙、廊子、垂花门等仅可使用最小号的筒瓦。合瓦又称“阴阳瓦”,是因为底瓦、盖瓦呈一正一反的阴阳排列而得名,只被应用于民宅。因此,在过去的老北京,只要看屋面是筒瓦还是合瓦就可以判定是民房还是王府或庙宇的建筑了。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还有铜瓦和金瓦出现过。现存金瓦屋面建筑有武当山金殿、峨嵋山金殿、河北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和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

公元前11世纪,在西周宫殿建筑已全部施瓦的同时也出现了半圆形的瓦当。瓦当施于每垅瓦的檐口部。瓦当不仅能保护椽子端部不受风雨侵袭.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西周瓦当装饰的出现,是中国建筑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瓦当艺术便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一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宋、辽时期滴水多用重唇板瓦,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

6)殿顶跑龙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的屋顶重檐攒尖,覆以铜制鎏金鱼鳞瓦,垂脊下端为龙头,脊身为波状。每道脊上,又有两条飞龙,一向上,一向下,共八条,每条约重一吨。弓身翘尾的四条铜龙,鼓目生威,仰天遥望,趋向中心宝幡,体现了天下大一统的思想;昂首向外的四条铜龙爪牙伏利,势欲腾空,向着无穷的宇宙空间,体现着无限的空间意识。这是静止的造型艺术蕴含巨大动感的典型实例。

 

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二讲 <wbr>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故宫雨花阁

另一处饰殿顶跑龙的建筑是故宫的雨花阁。该阁四角攒尖顶,屋面满覆鎏金铜瓦,四条脊上各立一条铜鎏金行龙,宝顶处安鎏金铜塔。龙和塔共用铜近一千斤,乾隆四十四年(1799)曾重造。建筑形制独特,具有浓郁的藏式佛教建筑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