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

 白水清风 2015-05-09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

  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远不如当下,据说一般的平民百姓大概也就在30岁左右就寿终正寝了。这跟古时的自然条件恶劣、医疗条件欠缺,再加上辛苦的劳作、瘟疫的流行和战乱的频仍有关。然而,与之相比,中国古代文人却长寿者却居多,其中活到七八十岁乃至超过百岁的也不乏其人。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就已经超过当时古人寿命的平均线,有推算为58.4岁。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活了92岁;隋唐五代,“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大书法家欧阳询85岁,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宋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元,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明代,善音律的冷谦享年150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岁;清代,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岁、刘大櫆83岁、方苞81岁。人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那么,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呢?共性的原因不外乎三点:
  一,善修养、重情操。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了。中国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心态较常人也有优越感,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文人在精神上是充实的。行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处事平和,不温不火,这些都是极助于养生的。
  二,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从而也赋予了古代文人顽强的生命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给古代的文人锁定了人生目标,从而也培育了他们顽强韧性的特性,也不断磨练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读书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这种精神和毅力也使得他们遇事不公之时能隐忍,于不开心之处能释怀。
  三,勤奋多思。勤于用脑有益于健康,文人自是用脑很多,脑细胞充满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长寿。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难道这不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借鉴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