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帝虞乡

 白水清风 2015-05-09

引子

    有生命的东西,终会从石缝中挤出,茁壮成长。

    没有虞地,就长不出曼蔓,灯到虞乡后,虞舜文化才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粗看了一下《虞舜大典》,多次浏览了网上大量虞舜文化,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参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古代诸侯国存亡譔异》、《中国古代姓氏来源辑录》、《中国古地名辑録》、《图解汉字》、《新说文解字》,再结合与虞舜文化相关联的《山西通志》、《安邑县志》、《解县志》、《临晋县志》、《蒲州府志》、《永济县志》(清版·90版),特别是反复翻看了《虞乡县志》,对虞舜文化有了基本明确的了解。最近又将全国对虞舜文化的认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梳理,对虞舜文化有了自己比较明确的看法。对于史料的收集和认证,太耗时、耗力、耗资、耗神。但我是虞乡人,据说舜母握登还与我的家族有着远古的血缘联系,所以,我一定要弄清虞舜有关的真实历史和文化源渊。

 

 

    一 舜居沩汭

    1、虞的来源及含义   要研究和考察舜帝出生地、居住地、建都和丧葬之地,必须紧紧抓住《尚书·尧典》中虞和妫汭两条线索。如果离开此线索,就必然离题万里。前清虞乡县令何才价在《续修虞乡县志序》中云:“谨考虞之得名,肇自有虞,既尔虞与芮质,既尔虞与虢邻,在昔已成名胜,历历彪炳史册间”。顺着这一思路查找下来,虞的概念一路清晰。

    据古文献记载,远古时代,有虞氏部落从古燕山一带迁徙到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这个部落信奉一种尾长于身,白虎黑纹,形似虎豹,不食生物,只食自然界死去的生物之肉的仁兽,这种兽象麟,象凤一样享有美誉,称为“虞”或“驺虞”,并以此为该部落的图腾。传到虞幕时,他在古虞建国号虞。虞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蟜牛,蟜牛生勾芒,勾芒生瞽叟,瞽叟生舜。据《括地志》、《地理志》、《吕梁碑》等文献记载,上古时期,从陕西蒲城,经古蒲(今蒲州一带),古虞(今虞乡一带)、解州、安邑一直往东到蒲县,中条山以北,也就是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到处是水,洪水过后,一片滩涂。这一狭长地带,生长着大量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有虞氏族人就用蒲草编织蒲团、蓑衣、蒲蓝、蒲扇,还用来打草苫子、草帘子,将蒲草用绳子串起来,铺在地上,铺在床上,夏季乘凉,冬季御寒。还用来搭羊圈、搭猪舍、搭鸡舍,进而搭盖房屋。从此有虞氏族人搭蒲为庐,依阪而居,告别了穴居生活,有了简陋的房屋。由穴居生活过渡到有房屋居住,使有虞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进而产生了质的飞跃。慢慢地,人们就把此地称为“蒲阪”,由于处于虞地,又称为虞阪。阪,《图解汉字》和《新说文解字》,称:遇悬崖峭壁而返回。阪是山磴或山坡。阝在左代表山,是山的符号。阝在左在《辞海》《辞源》等字典中应查“阜”字旁,“阜”也代表山。阝在左在甲骨文中为“”,金文中为“阝”,而坂原意同“板”,是土坡或斜坡《康熙字典》:坂[甫晚,切音反]坡,坂地,俗曰斜坡[汉书]:帝从灞陵欲西驰下峻坂。阪[甫晚,切音反]与坂同,山坡也,[诗]“瞻彼阪田”谓崎岖墝(qian)埆(que)之处也。由此可见,坂,没有明确的山坡之意,只有土坡、斜坡之意。阪,则有山坡之意。墝 ,瘠土。埆,土地贫瘠。《虞乡县志》风俗卷有:“河东土地,少沃多瘠是以份於俭啬。朱子论虞舜所都地硗(qiao,地坚硬不肥沃)瘠,人民朴俭。按禹贡志物产而不志风俗,风俗从乎教化也。虞地畿地,瘠狭而民勤苦,衣冠朴略,容止简陋。通志云志地理者旁及物产,虞乡地狭土瘠,水陆之生,视他境为尤,薄至壤特之物更绝少焉。(“至”应为“之”)。”这些记载,进一步证明了蒲阪在虞乡。到了《辞海》、《辞源》的出版,则将二字的注释拉近,并都注为读ban。因而明清时代好多作品把蒲阪和蒲坂混写混用。原来区分山坡和土坡的字,就分不清了。虞幕时代就早有的蒲阪的称呼,专指的是古虞一带,也就是今虞乡一带。蒲阪是有虞氏部落在古虞的专用地名。后被好多人误写成蒲坂。蒲阪产生于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它记录了有虞氏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过程中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研究有虞氏部落联盟发展过程中,好多著作都有舜都蒲阪的记载。这个“虞”含有多层意义,这各种意义充分反映了有虞氏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虞幕封国,再到虞舜在蒲阪建虞都,从古虞,到蒲阪、虞阪、虞都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虞,来源于有虞氏。它有以下多种含义:⑴虞,是有虞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称呼。⑵虞,是有虞氏部落的图腾。⑶虞,是黄帝时期封虞幕掌管山林气象的一种官职。⑷虞,是上古时期虞幕封国的号。⑸虞,还是虞舜受尧禅,从平阳迁都蒲阪的一个国号(仍称虞,与虞幕其先世同)。⑹虞,是有虞氏部落联盟中的一种姓。⑺虞,是周朝时周武王收虞芮之师后,封仲雍次子周章在虞地所建的诸侯国名,称为周虞。⑻虞,是有虞氏部落居住的地名。⑼虞,是舜建都的地方。⑽虞,还是一个朝代的称呼。从虞幕传七世至舜,舜后又传三十几世至胡公满,周武王收虞芮之师后,找到舜后裔胡公满,封于陈地,赐姓陈《史记·陈杞世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虞朝一直在虞地有侯国,有学者认为夏商周之前还应有个虞朝(王树民,新华文摘2002.4)。

 

 

    2、虞乡及其行政沿革   最早见于史册称虞地。上古虞幕前后称蒲阪,又称虞阪。虞舜在蒲阪建都称为虞都。古代“都”与“乡”通用通义,所以舜都蒲阪,在虞都所筑,就是在虞乡所建筑。《括地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舜之故都,方当舜时,为虞都所筑。”前一个“都”指的是舜执政的地方,后一个“都”同“乡”。舜的故都,是舜当政时在虞乡所建。经过二千多年,古虞一直在虞地有侯国,直至商末犹存。中国商代的地图上,山西南部是虞,面积相当大。靠黄河古道则是芮,历史上虞芮为土地争讼则为众人所知。周朝封仲雍次子周章于此建诸侯国虞,史称周虞。春秋称解梁,战国属魏地,秦为河东郡,汉高祖二年(前205)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始光三年(426)析解县置安定县。太和十一年(487)改安定为南解县,属秦州河东郡。北周武成元年(559)省南解县置绥化郡,保定元年(561)罢绥化郡为虞乡县,属蒲州河东郡。虞乡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地是有虞氏的家乡,所以称为虞乡。

    3、舜居沩汭妫,古水名,一作“沩汭”,有作一水,将汭为内解,谓沩水隈曲之处。《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水经注》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按此水同归异源,实为一水,不可强分。《康熙字典》:妫水在山西虞乡县历山西。《尚书正义》:“虞与妫汭为一地”。“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蒲坂县入于河,舜居其旁。”《尚书正义》的作者是西汉学者孔安国,他从孔宅夹壁中得《古文尚书》等孔子遗著。关于妫水,早在西汉孔安国提出此话后,史学界随同此说,认定为妫水在山西河东虞乡。孔安国的说法我完全赞同,而事实确实如此。“沩汭山西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这句话应这样读:沩汭在山西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意思是:沩汭二水在山西河东虞乡县历山,在虞乡西边。西,指的是虞乡的西边,绝不会出虞乡县境,更不会西到黄河边上的蒲州。

    究竟沩汭和妫汭是怎么回事?有虞氏部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沩汭水旁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父系社会,但母系社会的东西仍顽强地表现出来。子女有的随父姓,有的随母姓。由于娥皇无子,女英生义均有的说女英生多子,为了记住其母所居之地,舜后女英支系就改“水”旁为“女”旁,“沩”就变成了“妫”。由沩汭变为妫汭,他是由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进化的一个关键性标志,这也是有虞氏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妫汭水的出现表示了妫姓来源的一个标志。妫水:晋代学者皇甫谧: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汭,水崖也,犹洛汭,渭汭然也。《尔雅》: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河流之内也,故从水从内,盖舜所居之地。

    妫:姓也。《说文》妫,虞舜所居妫汭,因以为氏,以女为声。

    《东夷源流史》有虞氏所居之地,称虞,称妫,而妫又作沩,以表示妫人所居水旁之名。

    虞舜后世有虞姓,有姚姓,有妫姓,便可说明问题。这些演变过程还有待于专家认真考证。但不论何种说法,沩汭也好,妫汭也好,反正指的是山西河东虞乡。沩汭之地,因有沩汭水、沩汭水之畔,则有东沩子、西沩子之称。至今虞乡之南梯、东、西坦朝、张黄二窑、大柏峪广大群众,仍称此地东沩子、西沩子。因汭水隈沩而曲流,水量也小,因而此地无汭之相关称呼。沩汭之水流域非常宽广,地形多种形态,有层层梯田,有荆棘杂草,有水流石滩,有肥田沃地,有苍翠的中条山,有风景秀丽的五老峰。只有到了虞乡之后,你才能看到沩汭二水,才能看到沩汭水畔之东、西沩子。

 

 

    沩汭之水或称沩汭之地(或称妫汭),今自然地形仍和虞舜时代相仿,稍有差别。笔者多次查访,踏河道、踩荆棘、爬河岸、蹓沩汭,数十次实地考查,终把沩汭弄清楚了。今张家窑村东的大涧水称为沩水,往北流到东坦朝村南折东再往北经阳朝流入鸭子池汇入伍姓湖。

    沩水之东约三五十米有一小水叫汭水,自山口流北到东坦朝村南入沩水,一直靠近沩水下流,所以有隈曲之处之说。经过四千多年的变迁,沩水从古代之地往南一、二里之处拐向东,但原河道仍存。所以今虞乡东坦朝至张家窑之间的沩汭水与古学者、《水经注》等记载基本吻合。因为沩水河流较宽,水量较大,汭水又入于沩水,所以此地就以沩水的流向分为东沩子、西沩子,至今当地人仍称其地为东沩子、西沩子。本人在当地好多群众的帮助下,基本确认娥皇、女英当年所居沩汭之处,应在西沩子地面上,并有当地群众认为的证据。东沩子、西沩子、层层梯田,面积广阔,

    4、舜生于诸冯和姚墟   孟子说舜生于诸冯,《史记》云生于姚墟。诸冯,诸,多的意思,冯ping,古意升、登。《荀子》“竖子凭而游焉”,诸冯即众多的登,多次升之意。《古今词义对比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89版),《辞源》有升、道。

    姚同“遥”,《荀子荣辱》“其功盛姚远矣。”墟是有人曾经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姚墟即是远处荒废之住地。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舜母邓家女握登生舜之时的情景,舜母在历山劳作之时,看见七彩斑斓的大虹,忽然意识到自己快要生子,要找个避风雨的地方,而他所处之地是有虞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时期,也就是已经告别了穴居生活而发展到山坡或平地生活的时代。在寻找生孩子地方的过程中,或快走、或慢移、或挪动,渐渐有了要生产的感觉,他就要经过层层梯田,要经过好多道,要由低往高上升,经过一登又一登或一道又一道,上升又上升。在寻找中快走、慢走、挪动甚至是挣扎的过程中,可能肚子疼、腰损,可能……,慢慢地胎儿可能下坠,也可能生出了头,也可能生出了腿,也可能未走到或挪到废旧住地前,胎儿已生下了一点,一少部分、一半、一多部分,甚至掉在裤裆里。也可能是进了能避风雨之地后才将胎儿生下。这一切已无法确认,在窑洞里舜母将生下的舜包扎好。这才是舜母生舜的全过程。诸冯和姚墟是舜母生舜全过程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时段或地方。诸冯的说法和姚墟的说法都对,不可分割,姚墟则是舜母最终生下舜的地方。

 

 

    姚为姓,姓,女人生。姚有女旁,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大多出于女旁。兆,是瑞兆之意,吉祥的先兆,舜母生舜之前见大虹之意感生舜。可见姚的来源意义非凡,把见瑞兆而生古穴居之地的舜称为姚或窑神,这就是姚姓的来源。可见虞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来源的发源地,姚姓就发源于虞乡的张家窑。也就是说,诸冯、姚墟都在山西河东虞乡之张家窑,可见历史的真象及其演变过程何等有趣。

    5、孟子说:舜生於诸冯,迁于负夏,卒於鸣条(《孟子·离娄下》)。诸冯已介绍过,现介绍负夏。

    负夏,负,fu,依恃,背依。夏,夏日,天长日毒;夏天,夏季,春、夏、秋、冬四季中第二季,含有数目二;夏,木名即楸。舜依次为象,楸依次应为“木”字旁的树木“橡”树。负夏,应理解为房屋旁有二棵橡树。因夏为第二季,舜与象又是兄弟二人,所以应为“二”。迁于负夏,就是舜母生舜后,就搬到或挪到负夏这个地方。

    所以,负夏就是有二棵橡树的地方,也就是舜母“十月怀胎”之地,也是舜婴儿、少儿、幼年成长的地方。因诸冯,姚墟已无确切记载,只能大约推出其地,这是舜“一朝分娩”之处,所以,舜生之地只能准确认定“舜居沩汭”之处。即今山西河东虞乡张家窑二棵橡树之处。

    关于舜后之虞姓、姚姓、妫姓之我见:因舜是有虞氏之后,所以舜后有虞姓大家较好理解。姚姓有人认为,舜生于姚墟而姓姚,我也认同此说。但还认为姚,邓女握登遇瑞兆而生舜,这个姚应是祥瑞之兆的意思,不一定是由地名而生姓,也应理解为遇瑞兆应产生的姓。

    妫姓应为女英之后裔为纪念其圣母居于沩汭,去水旁改为女旁,就产生了妫姓。也有学者认为早有妫姓,不知那种较为贴切。但虞乡之地只有沩子称呼,而无妫等称呼,可见先有沩,后世有人改为妫,但当地人一直未改,至今仍称东沩子,西沩子。有人认为舜生之地应在“三身之国”,这种分析我也赞同。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有:“……生此三身之国”。三身之国在哪里?《山海经、海外西经》说:“三身国,在夏后启北。”舜的三身之国:十月怀胎于负夏,婴儿、幼儿、少儿时代青年未婚之前居此。

    半降生于诸冯,舜母见大虹意感寻找生儿地方,途经或半降生舜之地。

    舜落草于姚墟,生下后包扎妥当之处。

    合起来统称三身之国。这三地都在虞乡窑上村。《山海经、海外西经》说:“三身国在夏后启北。”夏后,应当是负夏之后,即负夏的南边。启北,是从北边开始,全句的意思是舜生之地从负夏的北边开始往南。即为负夏,诸冯,姚墟。成年后,也就是尧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就居住到负夏以北,距此二、三里的地方,仍在沩汭之畔。也就是《书·尧典》中的居于妫汭(此地人称沩汭)。

    综上所述,舜生于诸冯、姚墟,只是“一朝分娩”,她是舜生命孕育全过程中非常短暂的一个时段和地方。负夏,则是舜母“十月怀胎”,生后挪居之地。也是舜婴儿、幼儿、少儿甚至青年时代一部分所居住之地。后尧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就住到离原二棵橡树稍远一点(大约二、三里)的西沩子处,所以居于沩汭之说,包括了舜青年以前的全过程。由于诸冯、姚墟准确位置已很难辩清,张家窑二棵橡树跟前就是舜生居之地。

    6、关于《孟子》、《史记》中几个地名的注释    历山,历,  《辞海》云: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届、历代。各个就不是一个,各次就不是一次,历届就不是一届,历代就不是一代。可见历的含义及引伸之义为多。所以历山,就是多山的意思。在众多历山的记载中,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历山,只有蒲阪历山。《蒲州府志》:历山在永济县东南六十里,虞氏之所耕。此处指的是虞乡。《尚书正义》、《古文尚书》都有“妫汭,山西虞乡县历山西。”可见也指历山在虞乡,《孔疏》曰: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也指历山在虞乡。

    渔雷泽渔,捕鱼诸事。雷,lei,除了有大的含义外,还有通“擂”,敲击,古乐府《巨鹿公主歌辞》:“官家出游雷大鼓。”既然擂鼓就不是一下、二下、三下……而是多数下,这里的“雷”是多的意思。意为好多聚水的洼地。舜渔雷泽的故事,众家多有记述,舜和大家在许多的泽地从事捕渔劳作,舜还曾劝解过争渔场的纠纷,还有让出雷泽的故事,都证明雷泽是好多有鱼可捕的洼地。

    陶河滨这个问题最简单。就是舜在沩汭水畔做陶器的地方,当然河滨是在虞乡境内了。至于其他陶城,有陶器的种种传说,都是舜的后代遍布各地留下的遗迹。

    结论:沩汭(即妫汭)在山西河东虞乡县之西南东、西坦朝往南经张家窑直至五老峰以南。

    二 舜都蒲阪

    从前边的虞与虞乡的来源,已大致了解了蒲阪的来历,我再重复一遍,上古虞幕时期,此地已称蒲阪,因搭蒲为庐,依阪而居,而称之蒲阪。或前或后,便有虞阪之称。虞幕传七世至舜,舜受尧禅,从平阳迁都蒲阪。《括地志》有这样一段记载:“舜都蒲阪,在蒲州东南。”还有“舜之故都,方当舜时,为虞都所筑。”虞乡在虞幕之前就已叫蒲阪,又称虞阪。在虞幕之后仍称蒲阪。在舜之后叫舜都,又称虞都。《尚书·尧典》中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可见在舜之前虞乡就有虞的称渭。古代“都”与“乡”通用,同义,都是人类聚居地方的意思。“舜之故都,方当舜时,为虞都所筑。”是说舜当年所建的都城,是舜当年执政之时,在虞乡所建筑。前个“都”是指舜当年执政之地,后一个“都”是乡的意思,是指在蒲阪的具体位置,也就是虞都(即虞乡)。

 

 

    《史记·五帝本记》云:颛顼已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元载,舜践天子位,都于蒲阪,建旂鸾车,号有虞,以土德王。舜服丧三年,始即天子位,都蒲阪。(《稽古録》宋·司马光)卷三。有虞氏上,帝舜有虞氏,元载,舜践天子位,都于蒲阪……(《皇王大记》宋·胡宏撰卷四十五帝记),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傅恒等纂修卷二十七,国名纪四中这样写道:虞三,帝先世所封。河东虞阪所谓嫔虞者,今解之虞乡(历史上虞乡曾属解县管辖)蒲阪,今河东有妫水。卷六十二,封爵一,商均,舜封子均于商,号商均,或云夏封商均于虞在今临晋之虞乡(虞乡在元至元三年到清雍正八年属临晋管辖)安邑县志也有蒲阪安邑之虞乡(虞乡历史上也曾属于安邑管辖),解县志也有蒲阪,解县之古解梁地也的记载。而《虞乡县志》的记载就太多了。前清虞乡县令何才价在《续修虞乡县志序》中有“陶唐氏都平阳,有虞氏迁都蒲阪,顾名思义,此虞乡之所由来也。”《虞乡县志》艺文卷,明吕柟《新建王官书院》记:“夫虞乡当在此谷之西数里,皆大舜陶渔耕稼之故地也。当时,风动四方,此地及其张本,至周质或让田亦在此山之阳。”(吕柟,明,河东太守),明王溱王官谷二首内有“西指重华都,世远见隐论”,可见舜所都在王官谷之西数里。还有一九二五年出版的《辞源》:“蒲阪,古地名,帝舜之都,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亦曰虞都城”就在今虞乡。

    综上所述,不论是古代证据,还是现代证据,特别是《清一统志》、《山西通志》,安邑县志、解县志、临晋县志、虞乡县志都一脉相承地认为舜都在山西河东虞乡。经过本人长时间的考证,已基本确定其范围。

    那么蒲阪和蒲坂有什么异同呢?

        古   虞                       古  蒲
    上古虞幕时称蒲阪,又称虞阪    古代因河滩长蒲草称为蒲
    舜帝时在蒲阪建舜都称虞都      商称缶邦
    夏商时仍称虞                  春秋称蒲反
    周朝时称周虞                  战国称蒲邑蒲坂

    春秋称解梁                    秦属河东郡
    战国魏地称河东                汉代又称蒲反,东汉王莽改
    秦时仍称河东                  为蒲城县,后又改蒲坂县
    汉称解县                      北魏改为秦州
    北魏置安定县                  北周明帝改秦州为蒲州
    太和十一年改安定为南解        蒲州称谓一直至今
    北周武成元年省南解置绥化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
    保定元年(561)罢绥化郡       南方后回秦都时见一长坡,
    为虞乡县一直至今。            称“坂”也)。

    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於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这就说明蒲反从晋文公开始有称谓。而蒲坂,是从秦始皇有称谓。东汉(26)年,又有蒲坂的称谓。这些称谓的出现要比虞幕时代的蒲阪晚两千多年。蒲阪指的是今虞乡,而蒲坂指的是今蒲州。所以,蒲坂不等于蒲阪,蒲坂只能称为蒲州,而不能称为舜都。而历史上的蒲阪指的是今虞乡,称为舜都蒲阪。

    从以上所列中可明显看出,蒲阪在四千多年前就已有称谓,而蒲坂则在汉代才有称谓;蒲阪指的是虞乡,而蒲坂指的是蒲州,两地又相距六十余里。舜都蒲阪是指虞乡并不是蒲州,那么舜都能用“蒲坂”吗?绝对不能。

    蒲阪能等同于蒲坂吗?舜何时在蒲州建过都呢?那么就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舜都蒲坂呢?这里有几种原因需说明一下:

    1、明清时代,虞乡属于蒲州管辖,有人常把蒲阪误称为蒲坂。

    2、随着文字的演变,尤其是《辞海》、《辞源》等字、辞典的编纂,将“阪”和“坂”的注释拉近,甚而称阪为坂的繁体,或为异体字,所以就造成蒲阪和蒲坂不分。

    3、有人笔下之误,传承下来,阪、坂不分。

    4、还有一些好心人想把舜都蒲阪写成自己境内之地,以便大搞旅游文化产业,这些想法和做法可以理解,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舜帝时,中条山以北洪水泛滥,洪水过后,一片河滩,舜帝能把都城建在河滩上吗?

    结论:舜都蒲阪在今山西河东虞乡。在蒲阪所建都应在西自草坪山,东至红脸沟,中条山北麓一带,准确位置至今未找到确凿证据。姑且先定位在虞乡一带,但绝不会出了虞乡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探测仪器的不断涌现,再加上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舜都蒲阪的虞都准确位置的真象将大白于天下。

    三 舜葬苍梧

    关于舜陵在什么地方,主要有三种说法,现列于后:

    1、在今湖南宁远零陵九疑山之说;

    2、在山西安邑鸣条岗之说;

    3、在山西河东虞乡王官苍陵谷之苍梧之说。

    从《虞舜大典》介绍的情况来看,虽然湖南零陵九疑山之说最早,但大多学者和舜文化爱好者都给予否定。而舜崩于山西安邑鸣条岗之说,河南学者认为安邑无舜陵,也不予以承认。邵泰衢《竹书记年》云:“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鸣条有苍梧山,帝崩,遂葬焉。”十有七载,天见妖孽,黄星摩锋,帝乃死,以瓦棺葬于纪,是为鸣条(纪即冀,故纪后为冀后)。(王符《志氏姓》)。这些记载说明舜死后葬于鸣条。

    综上所述,湖南零陵九疑山之说不足信。山西安邑鸣条岗没有舜陵,证据不充分。清代张京俊在《舜陵辨》中也肯定了舜葬于山西安邑鸣条岗之苍梧山,而在《舜陵后辨》中,又肯定地说在今虞地。原文如后:“蒲州东南八十里有苍陵谷,去妫汭水不远,王肃曰妫汭虞地名,则苍陵谷亦古虞地也。以《竹书》断之,古必有苍梧之名。晋太康中盗发魏襄王塚,得竹书数车,纪年自黄帝至周赧王之十二年,《舜纪》云,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陟。与《孟子》适合。今蒲州东南八十里有苍陵谷去妫汭水不远,王肃曰妫汭,虞地名,则苍陵谷亦古虞地也。今中条山,《竹书》断之,古必有苍梧之名。”

    综上记载,湖南零陵之苍梧不足信。虽然安邑鸣条岗苍梧之说较多,但根据不充分。而舜陵在虞乡之苍陵谷之苍梧之说,证据充分。就是晋太康魏襄王塚中竹书数车中的《舜纪》所言证据最为充足。因此,舜葬于虞乡苍陵谷之说最为可信。也有一种可能,即安邑之苍梧与虞乡之苍梧可能指的是同一地。因虞乡在古时也曾归安邑县管辖。

    最近我几次深入王官谷,寻找当地熟悉历史,了解地形之人,自己提上书包,边走边看边吆喝,查找舜陵。而舜陵在虞乡之苍陵谷之苍梧之说,不但证据充分,并已找到舜陵。下面把舜陵在虞乡王官之苍陵谷苍梧之野的认证详述如下:首先说一下,孟子说,卒于鸣条,鸣条是什么?鸣:鸟叫、兽叫;泛指发声等。条:有八种含义,此处应为通达之意。“《汉书·礼乐志》声气远条。”合起来鸣条就是声气通达。鸣条是地名、水名,还是山名,是自然景观,还是自然现象,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下结论。王官之苍陵谷是我根据《竹书记年》中鸣条有苍梧山,《虞乡县志》上多有苍陵谷、陵谷之记载,并有西陵(原为溪陵)、东陵记载。在古称苍陵谷今称王官谷内找到一鸣窗,一鸣亭,一鸣之义一直响的意思。立在一鸣窗旁,站在一鸣亭处,可以长年不断地听到瀑布水下溅与底池水相撞发出的声音,不断向外传送。还有溪水哗哗流淌发出的声音久久在山谷回荡,特别是夏季发大水时,这种鸣声更大、更响,传的更远。所以,鸣条不是地名,也不是水名,更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一种自然现象。

    苍梧,苍,青山,梧,支撑,合起来就是青山支撑。青山支撑什么?支撑天。古人传说天有八根大柱支撑,称为天柱,古苍陵谷今王官谷有天柱峰,端端直立,直插云霄,犹如天柱。站在远处细看,确有撑天的感觉,所以苍梧之意就是天柱峰。

    舜葬苍梧之野,就是说舜葬在天柱峰附近。沿着这一思路,费尽周折,终于发现舜陵,一亩大小,六七米高的一个土丘,傲然屹立在王官谷西陵上。这就是虞舜之瓦棺的陵墓(寻找的过程略,今已拍照,留作纪念,我祖孙三人于公元2012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三)午时12时左右拍摄完毕。)(邓解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