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四逆汤

 johnney908 2015-05-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 干姜一两五钱 甘草二两炙

 

用药意解

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

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

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

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

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

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

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

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

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医生之误

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

之人,亦当以此法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

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

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

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

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

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

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

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

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

视哉?迩来世风日下,医者不求至理,病家专重人参。医生入门,一

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开口以人参回阳,病家却亦深信,全不思仲景

为立法之祖,既能回阳,何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阳之品

也。查人参,性甘微寒,主补五脏,五脏为阴,是补阴之品,非回阳

之品也,明甚。千古混淆,实为可慨。

 

【辩证】(1)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

 

   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暴发欲从目脱也。夫先天之火,

原寄于肾,病人阴盛已极,一线之元阳,即随阴气而上升。水为木母,

母病及子,故缘肝木而上,厥阴脉会顶巅,真气附脉络而上行,阳气

暴发,故头痛如裂。肝开窍于目,故肿如桃。气喘促者,阴邪上干清

道,上下有不相接之势也。面、唇青黑,皆系一团阴气。元阳上脱,

已在几希之间。此际若视为阳症,而以清凉发解投之,旦夕即死也。

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可愈。

 

【阐释】此问诸种病象,郑氏本祖国医学经络及五行生克学说,断为肾中真

阳随过盛之阴气,缘肝木而上至头、目、面、唇,有欲从上脱之势,而用四逆汤

回阳祛阴以治之,非有真本领不能出此。如果辨症不清,误用清凉发解之药,只

有加速其死亡。并谓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药仅姜、附、草三味,而具起死回生

之力,实由于配合得当。附子为热药之冠,能补欲绝之火种,又必佐干姜之辛散

以荡尽阴邪,始能迎阳归舍,故曰回阳。阳回而无土覆,则光焰易熄,虽生不永,

故以甘草之甘缓而伏之,使药效长留,命根永固。故凡阳虚阴盛为病,皆可放胆

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酿成危候。按四逆汤据现代的研究应用,能升血压,

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与镇静作用,被视为治疗休克的专方,治疗小儿腹泻亦具

卓效。即改为注射液,功效亦与《伤寒论》原方所述相吻合。并经实践证明,附

子与干姜、甘草同煎,能减附子之毒,而强心之作用更显著。可见郑氏在百余年

前,对此汤之应用解说,实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

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

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至于谓人参是补阴之药,而非回阳之品,郑氏在第三卷用独参汤处,有更详细的

论述,此处暂不作释。

 

     (2)病人素缘多病,两目忽陷下,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

微而空者

 

      此五脏之真气欲绝,不能上充而下陷,欲从下脱也。夫人

身全赖一团真气,真气足则能充满,真气衰则下陷,此气机自然之理。

今见昏迷,起则欲绝,脉微,明是真气之衰,不能支持也。法宜峻补

其阳,方宜四逆汤以回其阳,阳气复回,而精气自然上充也。方解见

上。

 

【阐释】多病之人,两目忽下陷,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微而空,郑氏

断为五脏之真气下陷,欲从下脱,诚属危候。但郑氏不似一般治虚脱只知求救于

人参,而投以四逆峻剂,使阳回而真气自然上充,亦具独到之见。

 

    (3)满口齿缝流血不止,上下牙齿肿痛,口流清涎不止,下身

畏寒,烤火亦不觉热者,何故?

 

    此肾中之真阳欲绝,不能统肾经之血液也。夫齿乃骨之余,

骨属肾,肾中含一阳,立阴之极,以统乎肾经之血液。肾阳苟足,齿

缝何得流血不止?齿牙肿痛,明系阴气上攻,况口流涎不止,畏寒烤

火亦不觉热,而真阳之火种,其欲绝也明甚。此症急宜大剂四逆汤

以救欲绝之真火,方可。若谓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之品投之,是

速其危也。四逆汤解见上。

 

【阐释】此症满口齿牙肿痛,流血不止,口亦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

不热,自是假热真寒,阳气欲脱之危症。故宜投以大剂四逆汤,以回阳救脱,始

可转危为安。如不临症细辨,治以滋阴降火之方,是愈速其危。确属重要经验之

谈。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患牙齿出血者,医者以为火重而治以清火之剂,多不

见效,实由不知其为肾阳不足而致。余治此症,常先以炮姜甘草汤加血余炭以止

血,继以四逆汤加补肾药而全愈。

 

    (4)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

寒者,

 

    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

外感内伤之别。经云:“咳不离肺”。肺主呼吸,为声音之总司,至

清至虚之府,原着不得一毫客气,古人以钟喻之,外叩一鸣,内叩一

鸣,此内外之分所由来也。外感者,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袭肺,阻肺经外出之气机,气机壅塞,呼吸错乱,而咳嗽作,兼发热、

头疼、身痛者居多,宜解散为主。解散之妙,看定六经,自然中肯。

内伤者,因喜、怒、悲、哀、七情损伤真阳、真阴所作,亦有发热者,

却不头疼、身痛,即热亦时作时止。损伤真阳之咳者,阴气必盛,阴

盛必上干清道,务要看损于何脏何腑,即在此处求之,用药自有把握。

若真阴损伤之咳者,阳气必盛,阳盛亦上干清道,亦看损于何脏何腑,

即在所发之处求之,用药自有定见。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

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

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

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

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

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

潜阳丹,解见上。

 

【阐释】此答先辨明咳喘有外感、内伤之分,内伤又有伤阴、伤阳之异。外

感当看病在何经,内伤须看伤阴、伤阳各在何脏何腑,而分别用药,切不可见咳

治咳。笔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证论治》一书中对咳嗽有详细的论述,可资参阅。

此病咳、喘而兼大小便不禁,自是元阳随群阴上腾,下部无阳,不能统纳前后二

阴之故。法宜回阳纳气,温中降逆,或纳气归肾,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俱

可随宜选用。

 

    (5)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硃,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

者,

 

    此厥阴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夫两胁者,肝之部位

也,今肿起一埂如硃,隐隐作痛,近似肝经风火抑郁所作,其实不然。

若果系肝经风火,则必痛甚,身必不重,爪甲必不青黑。今纯见厥阴

阴寒之象,故知其元阳为阴寒逼出也。粗工不识,一见肿起,色赤如

硃,鲜不以为风火抑郁所作,而并不于身重、爪甲青黑、不痛处理会,

直以清凉解散投之,祸不旋踵。法宜回阳祛阴,方用四逆汤,重加吴

茱萸。解见上。

 

【阐释】此答之精要处,在于透过胁肿而色赤如硃的假热象,而从身重、微

痛、爪甲青黑诸阴象,断为系足厥阴肝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故须用四逆汤

重加吴萸,以回阳祛阴,始能使肿消而痊愈。如为假象所惑,而投以清凉解散之

品,只有加速其危,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6)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

气短者,何故?

 

    此阳虚为阴所蔽也。夫四肢禀气于胃,胃阳不足,而阴气

蔽之,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头面肌肉瘦甚,阴气太盛,隔塞于中,

而成腹胀,实不啻坚冰之在怀也。身中虽有微阳,亦将为坚冰所灭,

安望能消化坚冰哉(坚冰喻阴盛也)!法宜峻补其阳,阳旺而阴自消,犹

日烈而片云无。方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或

又曰:腹胀之病亦多,皆阳虚而阴蔽乎?曰: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

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

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岂独胀病为然乎?他如诸书所称气

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是论其外因也。如脾

胀,肾胀、肺胀、肝胀、心胀,是论其内因也。外因者何?或因风寒

入里,阻其气机,或因暑湿入里,阻其升降,或因燥热入里,阻其往

来,延绵日久,精血停滞。感之浅者,流于皮肤,感之深者,流于腹

内,若在手足骨节各部,便成疮疡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决;阻在

中焦,中满症属;阻在下焦;腹满症作。内因者何?或因脾虚日久,

而脾气散漫;或因肾虚日久,而肾气涣散;或因肝虚日久,而肝气欲

散;或因肺虚日久,而肺气不敛;或因心虚日久,而心气发泄。凡此

之类,皆能令人作胀。大抵由外而入者,气机之阻,由内而出者,气

机之散也。阻者宜开,调气行血,随机斡运为要;散者宜收,回阳纳

气温补为先。然胀与肿有别,胀者从气,按之外实而内空;肿者从血,

按之内实而外亦实。治胀者,宜养气、宜补气、宜收气,忌破气、忌

耗气、忌行气,尤贵兼养血。治肿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

凉血、忌止血、忌敛血,尤须兼行气。学者欲明治胀之要,就在这一

气字上判虚实可也。

 

【阐释】此病主症为腹胀,就其所现各种兼症分析,断为阳虚为阴气所蔽而

郑钦安医书阐释·62·

致,故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峻补其阳,阳旺阴消而病即愈。继复申

论胀有内外二因,一般所称气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等,

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入人体,阻其流行之气机,故治宜开调气

血,随机斡运。若脾胀、肾胀、肝胀、肺胀、心胀等,皆由于阳虚日久,脏气散

漫所致,故宜回阳纳气温补为先。末①更论及肿与胀的分别,胀从气,肿从血,

治胀宜养气、补气、收气,忌破气、耗气、行气,尤须兼养血;治肿宜活血、行

血、破血,忌凉血、止血、敛血,尤须兼行气。条分缕析,颇为赅备,而撷其要

义,则是阳者阴之主,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

滞,则百病丛生。此可谓为郑氏医理之枢要。

 

    (7)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

食者,何故?

 

    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夫一阳居于二阴之

中,为阴之主。二便开阖,全赖这点真阳之气机运转,方能不失其职。

今因真气太微,而阴寒遂甚,寒甚则凝,二便所以不利也。况舌青、

腹痛、不食,阴寒之实据已具。法宜温补下焦之阳,阳气运行,阴寒

之气即消,而病自愈也。方用四逆汤加安桂,解见上。若热结而二便

不利者,其人烦躁异常,定见黄白舌苔②,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可凭

学者若知此理,用药自不错误也。

 

【阐释】二便不利,有热结与阳虚之不同,须细审各种兼症而分别用药。此

病腹痛、舌青、食少,纯是一片阴寒景象,而断为下焦阳虚不能化阴,故治以四

逆汤加桂。四逆汤已属回阳救逆之主方,更加辛热之肉桂以助其祛寒消阴之力

而取效益速。若其人烦躁异常,现黄白舌苔,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则属于热结。

大便不利者,法宜养血、清热、润燥,麻仁丸主治之;小便不利者,法宜养阴、

清热,导赤散主之。

 

    (8)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

覆体,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何故?

 

    此元气外越而不潜藏故也。夫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并无

阳症可凭,已知其阴盛而元气浮也。以后皮肤大热,而内冷甚,明明

元气尽越于外,较牙痛更加十倍。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是阳

又潜于内故也。病人若恶寒不甚,发热身疼,即是太阳寒伤营卫之的

症。畏寒太甚,而至厚被覆体,外热又甚,即不得以伤寒目之,当以

元气外浮为主,用药切不可错误。此症又与上热下寒同,但上、下、

内、外稍异耳。病形虽异,总归一元。法宜回阳,交通上下为主。

用白通汤、四逆汤,解见上。若兼头、项、腰、背痛,恶寒,于四逆

汤内稍加麻、桂、细辛亦可。医于此地,不可猛浪,务要察透,方可

主方,切切留意。

 

【阐释】此答先辨明牙齿肿痛,既无其它阳症可凭,已知其为阴盛阳浮,以

后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更知其阳气外越加甚。继又说明此症须

与外感太阳寒伤营卫相区别,不可误用麻、桂等汤,而须与治上热下寒症相类似,

以回阳交通上下、内外之气为主,只宜主以白通、四逆一类方剂,始为对症。如

兼有头、项、腰、背痛或恶寒等病象,于四逆汤内稍加麻、桂、细辛即可。辨症

用药,极为精细。诚如所说,要察透病情,始可主方。

 

    (9)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何故?

 

    此元气虚极,浊阴之气上干,脾肾欲绝之征也。夫病人大

病已久,元气之不足可知。元气之根在肾,培根之本在脾。脾肾欲绝,

其气涣散,上干清道,直犯胃口,上下气机有不相接之势,故呃逆不

止。人事昏沉,由元气衰极,不能支持。此等病形,阴象全现,非若

胃火之呃逆,而饮水亦可暂止。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方用吴萸四逆汤,

或理中汤加吴萸亦可,解见上。

 

【阐释】此答重在辨明呃逆有两种,由于胃火者轻,饮水亦可暂止。若胃火

旺极,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而呃逆不休,法宜苦寒降逆为主,如大、

小承气汤之类。由于久病忽然呃逆,且人事昏沉,则是元阳虚极、浊阴上干,直

犯胃口,使上下气机不能相接,乃脾肾欲绝之危候,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故主以

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治之。吴萸辛苦大热,能入肝、胃、脾、肾诸经,

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加入理中、四逆汤中,回阳理气之力更强。元阳回复,上

下气顺,而呃逆自止。笔者经验,有胃火过旺,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

大便亦复不通,而呃逆不休者,法宜苦寒降逆为主,用大、小承气汤治之,大便

通而呃逆自愈。

 

    (10)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畏寒,又二三日逢未刻即寒

冷,冷后即发热,大汗出,至半夜乃已,日日如是,人渐不起,气促,

诸医照疟症治之不效者,

 

    此由吐伤胃阳,胃阳欲亡也。夫病初起即发吐,病根已在

于太阴。太阴与胃为表里,里病及表(胃为表,主容受;脾为里,主消磨。脾

气不运,非因食伤,即因气阻。阻太过甚,则上逆而吐,吐则胃伤,过伤则亡阳),故吐。

吐则亡阳,故畏寒。复又大热出汗者,亡阳之征也。逢未而病起,至

半夜而病止者,阳衰于午未,而生在子也。人事昏沉,气促渐不起,

阳将亡而未亡也。诸医不察受病之根,专在寒热上分辨,故照疟法治

之不愈。然疟症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者,其人必发热、头痛、身

痛,汗、吐、下后,而邪未尽,邪附于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

邪出与阳争则热(阳指阳明),邪入与阴争则寒(阴指太阴),寒疟(单寒无热)、

热疟(单热无寒),即在此处攸分。亦有因饮食停滞中脘,气机遏郁不行,

逢阳则热,逢阴则寒,其人必饱闷吞酸嗳腐为据,即食疟。若此病先

由发呕吐(呕吐有因厥阴之气上干者,有胃欲绝者),渐冷、渐发热、出汗、气

促、人沉迷,明明吐伤胃阳,故断之曰胃阳欲亡也。法宜急降逆温中

回阳为主。回阳者,非回先天坎中之阳,而专回胃阳者(阳本一分而为三

也)。方用吴茱萸汤,或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俱可,解见上。

 

【阐释】此症先呕吐二三日,遂渐恶寒,继复大热汗出,渐至气促昏沉,程

度逐渐加甚,郑氏辨明其与寒、热、食三种疟疾病象之不同,而断为吐伤胃阳,

阳欲亡,半夜较轻,不过暂时宁静,实有独到之见。其治法是急降逆温中以回胃

中之阳,故所出之方俱重用吴萸。诸医按疟疾施治,实有毫厘千里之谬,自无怪

其不效。至于疟病,因其寒热之往来而决之于少阳也,故用小柴胡汤加减为正治。

笔者经验若发热多于发冷,汗出多,口渴甚,脉弦数者,加知母、石膏、花粉、

黄连之类。若发冷多于发热,口渴不甚者,脉弦迟,加附子、干姜、桂枝。至于

食疟,则用保和丸治之。无论其为热重、寒重或食疟,均于方中加入常山,其效

更著。

 

    (11)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下血之症,论因则多,论要则二。二者何?即阴、阳两字

也。阴、阳即气、血,夫血固以下行为顺,是顺行其经络之谓,非妄

行之谓也。阳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阳不足,而不能统摄也;

阴虚之人,下血如注,是下焦之阴不足,阴虚则火旺,火旺遂逼血外

溢也。阳虚阴虚,察脉察色,与上辨吐血法同。阳虚之下血,宜培中

下之阳,方用四逆汤、理中汤,见阳虚门。阴虚之下血,宜培中下之

阴,方用泻心汤、六味、补血汤(即六味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见阴虚门。

又曰:粪前血、粪后血,何谓也?曰:粪前血者,循行大肠之血失

度也;粪后血者,脾胃之阴失度也。亦不必细分,总在这粪之鞕、溏,

以判肠胃之虚、实,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无神,而虚、

实自判也。先血而粪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参白虎、麻仁丸可用;

先血而粪溏者,脾不摄血也,理中、建中可用粪鞕而血后来者,心

火旺也,导赤散可用;粪溏而血后来者,心血之虚也,补血汤、参枣

汤可医。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主以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主

以赤小豆当归散。

 

【阐释】本条论下血主要在察下焦之阴虚或阳虚。阳虚者宜用四逆汤,理中

汤之类,以培中、下焦之阳;阴虚者宜用泻心汤、六味地黄汤及当归补血汤以培

中、下焦之阴。而粪前血与粪后血,则须由粪之溏、鞕,以判肠胃之虚、实。细

析为胃火旺、脾不摄血、心血旺、心血虚四种,分别以人参白虎汤、麻仁丸、建

中汤、理中汤、导赤散及补血汤、参枣汤施治。末复引《金匮》以黄土汤治远血,

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之例,而加以申说,谓前者为先后并补,温凉并进,不寒不

燥之妙方,功专在脾、胃。后者为解毒、清热、活血、行气之妙方,功专在大肠,

故能对远血、近血,各擅其长,均属切要之论。祖国医学对下血,或称便血、泻

血、结阴,有肠风、脏毒、远血、近血之分。近血不专在大肠,亦有小肠出血的

肠炎;远血即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出血,尤以胃及十二指肠出血为多见。其主要

病机不外是火热熏灼,胃、肠脉络受阻,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寒,血失统摄而

溢入肠道,以致发生便血。笔者常按郑氏所析要点,及方药化裁以治此类病症,

无不应手取效。

 

    (12)反胃之病,起于何因?

 

    反胃者,胃中之气,逆而不下也。有因胃火上冲,阻其下

行之机者,法宜下夺,如大、小承气等汤之类是也。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汤加吴萸、半夏

之类是也。有冲、任气逆,挟肝气而致食上逆者,法宜疏肝、降逆

如大半夏汤、小柴胡汤加吴萸、半夏之类是也。有朝食而暮吐者,下

元无火不能薰蒸脾胃也,法宜补火,如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之类是

也。有食而即吐者,胃气不降,因火上冲也,法宜清胃、降逆,如人

参白虎重加半夏之类是也。有为胃槁而作,贲门不展者,法宜柔润

如启(隔)〔膈〕饮之类是也。总而言之,反胃是一个逆字,虽十二

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

 

【阐释】此条论反胃这病,总由胃中之气逆而不下,细析之约有六种:一为

胃火上冲;二为胃阳不足,中寒顿起;三为冲、任气逆,挟肝气而上;四为下元

无火,朝食暮吐;五为胃气不降,食而即吐;六为胃槁,贲门不展。皆就其病机

而分别论述其治则及方药,使人一目了然。末段谓“十二经皆能致逆,不出阴阳

两法,用药之妙,在人变通。”尤为提纲挈领,示人以活法圆通之妙。笔者在临

症中,见有检查为贲门癌者,实即寒凝贲门,食不得下,即以大剂附子理中汤加

味治之,数剂见效。至于胃阳不足,中寒顿起,及下元无火,朝食暮吐之症,以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亦常收到良好效果。

 

    (13)自汗、盗汗,其由何也?

 

    自汗、盗汗者,阴、阳两虚之候也。其说有二,诸书称自

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总未畅言其旨,余特为解之。夫阳虚自汗者,

是卫外之阳不足,而不能统卫外之血液也,大象从う;盗汗为阴虚,

是阴不足,而阴中之火浮于外,血亦随之外出,大象从ぅ。人身立命,

就是这二物。凡人昼起目张从う,则真气行于阳分,阴在内而阳在外,

阳不足则不能统内之阴,故自汗出;夜卧目瞑从ぅ,则真气行于阴分,

阴在外而阳在内,阴不足,则真气上浮,而液随之,故盗汗作,此二

汗之实据也。自汗者法宜补阳,如建中加附子汤、芪附汤之类是也;

盗汗者法宜补阴,如参枣汤、补血汤之类是也。亦有阳盛而逼阴于外

者,如阳明之白虎症是也;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者,如厥阴之四逆回阳

是也。汗症虽多,不出此列。

 

【阐释】本段谓自汗是阳虚,不能统卫外之血液,故宜用建中加附子汤、芪

附汤之类以补阳。盗汗是阴虚,致血随阴中之火溢于外,故宜用参枣汤、补血汤

之类以补阴,可谓握要之论。如有阳盛逼阴于外及阴盛逼阳于外之汗症,则又须

分别用白虎汤以抑阳,四逆汤以回阳。汗症虽多,总不出阴阳二字,握其要点,

自可随宜施治。明代张景岳谓:“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

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

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

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其所提出之治疗

方剂,亦可供临症选用。

 

    (14)三消症起于何因?

 

    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

煽,故生消渴诸症。消者化之速,如风前之烛,易于化烬。诸书称渴

而多饮者为上消,为心包之火挟肝风而上刑于肺,肺金受克,不能资

其化源,海枯水涸,不能上升,欲乞外水为援,故渴而多饮,古人用

人参白虎汤以救之。心包之火挟肝风而刑于胃,胃中风火相煽,食入

犹如转轮,食而易饥,故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心包之火挟肝

风而搅动海水,肾气不能收摄,遂饮一溲二而为下消,以大剂麦味地

黄汤治之。此皆对症之方,法可遵从。更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而成

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阳虚诀辨

之,法宜导龙归海,如潜阳、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

查此病缘因风、火为本,厥阴风木在下,厥阴心包在上,风借火势,

火借风威,澈上澈下,而消症从此生矣。但治其火,火熄而风亦熄;

治其风,风散而火亦亡。推其至极,风即是气,气即是火,以一火字

统之便了,即以一风字括之亦可。风字宜活看,一年六气,即是六风,

佛家以风轮主持大世界,人之一呼一吸,便是风,离风人即死,人活

风犹鱼之活水,鱼离水顷刻即死,学者须知。

 

【阐释】此答首先阐明“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

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实即将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前所未有的本病从

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因厥阴肝木之风与心包之火,风火相煽,消化加速,故易饥

易渴。风火刑于肺则化源竭,故渴而多饮,为上消;风火刑于胃则化食如转轮,

故食而易饥,为中消;风火刑于肾则不能收摄,故饮一溲二,为下消。分别以人

参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及大剂麦味地黄汤治之,均属对症之方,是为正治。至

真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之三消症,则多阳虚症象,即不可囿于风火一说,

而须用潜阳、封髓二丹,或白通、四逆一类方剂治之,始能取效。此为郑氏的创

见,特别值得重视。因本病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尿崩症亦具有本

病的一些特点,其中实有不少阳虚型病例,而一般多用传统方法治之,故不见效。

笔者照郑氏所用诸方加减施治此类病症数十例,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

问曰: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

问曰:病人素缘多病,两目忽陷下,…

问曰:满口齿缝流血不止,上下牙齿

问曰: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

问曰: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硃,…

问曰: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

问曰: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

问曰: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

问曰: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

问曰: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

问曰:大便下血如注,其有要乎

问曰:反胃之病,起于何因

问曰:自汗、盗汗,其由何也

问曰:三消症起于何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