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问题(71-2) 无论选择的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实际作业都是把知识的深化跟知识的检查结合起来的。我们对于学生就个别问题所做的回答,是不给评分的。因为经验证明,这一类的评分常常会造成一种偶然性、碰运气的风气。在低年级和中年级,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全部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创造性作业)进行了一定时期的观察以后,才给予评分。对这一部分学生,一星期内只给一个评分,而对另一部分学生,两星期内才给一个评分。经验证明,在学生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发展和深化而把知识加以实际运用的因素表现得越突出,那么使知识受到检查的可能性就越多,而进行专门的知识检查的必要性就越少。一至四年级的教师编制了一套习题,使学生通过解答这些习题而运用到应当在小学里牢固掌握的所有的长度、重量、容积、面积的度量方法。如果儿童在解答习题时有什么忘记了,他可以自己就在这些习题里去寻找所不知道的东西。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我们在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都采用这一教学方式:那些必须让学生永远掌握、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不是脱离具体的实际知识,而是带有某种目的,在完成某件事情(如解答应用题、编写创造性的书面作业、进行实地测量等)的过程中,来让学生经常回想和复习而达到目的的。数学教师编了一套三角习题,学生在解答这些习题时,不必背诵就能记住三角函数。 小学的课的结构,是由学生在这一教学阶段所应掌握的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知识是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学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儿童学会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语法、数学、发展言语的课的所有各个结构阶段都包含着让学生积极从事劳动的因素,即一定要让学生在做某一件事:书写,阅读,编应用题,解习题,观察自然现象或劳动过程,写作文等。为了使儿童日后能够顺利地学习,他的书写能力应当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即在书写时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书写的过程上,而是用在理解和思考他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深信:为了学会足够迅速、清楚而正确地书写,使书写成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在练习本里写过1400—1500页。为此必须进行一些培养书写技术和书写速度的专门练习。 在每一节以加深、发展和运用知识为目的的课上,学生都要从事创造性的作业。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使用语言——即写作文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能读会写的人。只有当学生学会自己编应用题(特别重要的是编方程时表现出创造性)的时候,他才能学会顺利地解答应用题。我们的低年级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野里、树林里去进行专门的参观,其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发现应用题”。我们深信,如果一个学习最差的、在数学上最感困难而成绩最不理想的儿童,也开始自编应用题了,那么他的学习必定会有良好的转机。 在小学的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这样一些作业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要把(一)教师的话,(二)直观形象(实物、图画等),(三)儿童的实际活动这三者结合起来。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向儿童打开通往世界的第一扇窗户,既要向他们讲解、演示、说明各种事情,又要教他们怎样去做。我们特别重视讲解(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表象)、对概念的描述和说明、对操作(阅读、书写、劳动过程)的演示。在到自然界去参观的时候,注意丰富学生的词汇,让他们领会那些能够表达现象和标志的最细微的差别(例如各种花、各种气味的细微差别)的词的含义。教师很注意解释抽象概念的含义。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积累一个“抽象概念小辞典”(例如,其中包括“自然界”、“有机体”、“物质”等概念),逐步地利用各种新的事实向儿童说明这些概念。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重视阅读技巧,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在每一节课上,学生都听到教师的标准的、情感丰富的表情朗读。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而且不限于朗读指定的教科书里的课文,还可以朗读各自喜爱的书籍里的材料。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得出一条结论: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 在中年级,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深化,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在叙述、描述、讲解中,指导(即指导学生怎样独立工作)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且指导也日益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们对于中年级这个教学阶段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它既要使学生做好继续学习(特别是自学)的准备,又要使学生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中年级的叙述法有别于低年级的叙述法的地方,就在于教师力求唤起少年阅读参考书的兴趣。在六、七年级,我们就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来第一次感知知识:指定个别章节(中等难度的)让学生自学;同时,独立阅读还与其他的独立劳动的方法相配合(在实验室里和教学实验园地上做实验,观察,查阅补充资料——图表、模型、表格等)。 在语法课、数学课、物理课、生物课上,运用知识是加深理解教材的最重要的途径。有时候,学生所学的知识的本质,就在于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形成一定的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的运用就尤其重要。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体系中,都形成了把新教材的学习与知识技能的运用相结合的一套工作途径、形式和方法。语法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散发一些各自不同的卡片,让学生分析卡片上专门挑选的实际语言材料,以便加深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知识,并把学生引导到准备学习新教材。植物教师在让学生学习植物的一个新的纲或科的时候,先让他们仔细观察活的客体(茎、花、根等等)。物理教师建议学生认真思考他们观察过的某种现象的本质,同时,分析其中的新的、不懂的东西,这就很自然地引导为知识的运用。历史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包含着相当分量的学生不懂的东西;学生要弄懂这些不懂的地方,就要使用以前获得的知识。 在中年级和高年级,特别是在上课刚开始,学生着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事先对自然现象或劳动过程进行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我们认为这一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根的教材以前,学生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观察各种植物的根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在学习物理中的机械运动形式以前,就让学生到技术修理站、筑路队、房屋建筑工地、动物饲养场去观察各种机械和机器的工作情况。教师在布置预先观察的课题时,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在上课时利用这些观察所得的材料,就是为了揭示这些联系。学生在观察中所发觉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越多,他们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越积极。 在中年级,以熟记和保持为目的的工作比在小学阶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做到,使各种公式、标志、测量单位、物质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其他概括性的原理,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这些实际作业既包含着知识的深化、发展和运用,也和劳动相联系。为了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的程度,譬如代数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套试题和应用题,使他们通过解题能在3、4小时之内把乘法的所有公式都复习一遍。语法教师编制了一整套创造性默写和视读默写,让学生在五—八年级的几年里完成这些作业,以便把最重要的正字法规则都能复习好几遍。这样做了以后,就不再花费时间去复习规则本身的表述了。这种备课要求有远见性,能够看到学生在一整年内的学习,并且在时间上,在课内和课外作业的配合上,都加以合理的安排。 在学年开始的时候,语文教师就要定出规划,让五至八年级学生每年完成多少复习语法规则的练习,完成多少训练书写自动化的练习。数学和物理教师每一学年都给学生布置一些实际作业,让他们在实地、在教学工厂、在实验园地、在实验室里去完成,以便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复习各种测量单位、公式、属性及其他概括性的原理。这些实际作业又是跟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例如,让学生建造玻璃温室,开掘种果树的壕沟或土坑,开辟果树和观赏植物的苗圃等。所有这些劳动作业,除了生产劳动的目的以外,还要求达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譬如计算体积和面积等。在学校自办的肥料工厂里,学生独立地计算他们制造的肥料里所含的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在这里劳动的学生,不仅能学习生物和化学,而且能学习数学。我们深信,如果一个人的日常劳动要求他经常计算百分数的话,他对百分数必定是很熟悉的。 |
|
来自: 钟家台 > 《教师100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