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暮初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辞典解释为“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仅涉及治国理政等社会管理事务,私人事务不在此例,不可滥用。 其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对它的解释都是中性答案,并无任何贬义。但在当今社会,这句话的外延被过分放大,被解读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哪行哪业的人,只要是我们中国的公民,无论是否有官位,都要关心国家大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不负责的态度”。《2009年公务员考试参考答案》)。类似这样的解释应该算作典型的望文生义,并把脏水泼向了孔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孔子指导学生要专心于本职工作,凡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由于古代的语法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这句话的原意却是“在其位,谋其政”。进一步解读,应该理解为这样的意思:在担负某种社会职责时,必须对这一职责切实负起责任。不要因做不好本职工作而连累别人,更不要连自已的事情也做不好,反过来指责别人做事的不力;更不能推卸本职工作的责任,以别人的过错来混淆视听,掩盖自已的无能。也就是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是针对不占“位子”的人而言,而对占着“位子”的人,则要求“在其位,谋其政”,这是二个不同的层次。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包含了另一层深义。众所周知,古往今来社会事务纷繁复杂,但人的能力、精力和时间有限,社会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通过分工和协作来完成。参照与孔子相近时代庄子的说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命有限,但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假如一个人以有限的人生去盲目追求无限的知识,只有徒增烦恼,一事无成。就在《易经·系辞下》中,孔子也说过“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的话。也就是说,谋事的功力与德行的积累有关,厚积才能薄发。假如让一个知识浅薄的人担任重要岗位,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当一个人没有被选任在一个重要岗位上,就不要对这个岗位的事多加评论。因为不身在其中,不了解其中的深浅,何以作出明智的判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放在现代,是指要保证社会分工的协调顺畅,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每个人做好自已的事情。对决策而言,由于隔行如隔山,要考虑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来办。对于执行者而言,要服从于分工调配,从而保证在责任的落实过程中,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最起码在没有被赋予某项责任时不要去越位承担这项责任,而应该在被赋予的职责范围内尽力做好被赋予的工作。这与“彼得原理”的理念一致。 社会上总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视为二种立场、二种态度。殊不知又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谓对于国家民族的兴旺,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这句话源自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原话是“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至于顾炎武(顾亭林)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只有梁启超知道了。退一步讲,即使这句话是源自于顾炎武,但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没有实质性的矛盾,毕竟二句话处于不同的场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解读:在民族危亡之际,即使普通民众也应该为国出力,尽管社会并没有赋予他们这项职能,但涉及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已不再是社会管理者所能独力善后的事,民众出于自保也应该站出来;而身居高位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官员却更应该“在其位,谋其政”,组织和发动各个不同阶层的人民,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尽天职、尽地利、尽人事。 总而言之,上述二个句子的关键字分别是“谋”和“责”。这个“谋”相对于在位者而言,包含了决策、策划、组织之意。这个“责”相对于全体人民而言,包含了执行、配合、协调之意。 无论在什么时候,尽职与分工并不矛盾,“有责”和“谋政”也不冲突。《论语》之所以流传几千年,不仅有着作为文化精粹的代表性,而且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引用孔子语录之时,既要理解孔子的原意,也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条件,而不要把望文生义的东西强加于孔子之上,反过来批判原本不属于孔子的东西。 《论语》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少数仅剩的文化硕果之一,背负着历史的厚重。因此,如果连孔子的本意也没有弄清楚就轻率地加以批判,不免贻笑大方了。 当然,这里所关注的并不在于是否误读了孔子的思想,而在于当一些被误读的东西作为招考公务员的“标准答案”时,谁又能保证被招进公务员队伍的“精英”们不会以望文生义的习惯方式,去误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呢?。 假如这样,问题的性质就真的相当严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