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少深情未曾言:写给母亲的那些书

 山茶的流芳地 2015-05-10

在我们还未初生之际,一个人就在准备着迎接我们的诞生;

在我们儿时的时候,一个人不论白天或是黑夜始终伴我左右;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一个人天天骑着车载我们去上学……

在我们离家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在门口默默的注视着我们的背影。

在我们说要回家的时候,一个人总是提前几个小时来到火车站等我们。

从作家到摄影家,不管他们占据多高的职位,或取得多大的成就,他们在母亲面前始终都是普通的、纯真的孩子,对母亲都怀着崇敬和爱戴的真挚情感。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摘选了一些关于母亲的书籍,文字有的相对平淡,有的较为热烈、充满激情,但语言大多质朴无华、不假雕饰。我们通过这质朴无华的语言,可以感受到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母子亲情。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


这是对母亲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

这是对母爱凄婉、深长的颂歌

十几万字、七十几幅图片

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


张洁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几十年坎坷的岁月。最困难的时候,母亲甚至上街卖冰棍贴补家用。后来家境好转,张洁一心期望给母亲一个舒适幸福的晚年。不想因为脑垂体瘤手术后引起血栓,母亲丢下张洁,离开了人世。“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母亲去后,张洁大病。一年多痛苦挣扎,几度命运捉弄,她终于写完了这些不能不写的文字,“了了一份心债”。她追念最后的日子里,柔韧宽仁的母亲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刚强率真的女儿对母亲的体贴、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




《母亲的菩提树》 琦君


富贵浮云过后、名作家琦君感人热泪之作

最美的家庭教育书 最真的母女共读书

她是八岁到八十岁的琦君 作品包含一切真善美


本书精选自琦君代表作《万水千山师友情》、《泪珠与珍珠》,正是琦君在“三度空间”浮游心情的写照。琦君的怀旧文字不论写人、写事、写物,总令人百读不厌,她笔走不同时空,由眼前琐事带到过去,以赤子童稚清明无邪的眼光看世界,清澈自然,她笔下的“童稚情怀”,纯美、天真,在好看的故事中,借着慈祥长者的叮咛,说出普遍而永恒的真理。




《母亲的金手表》 琦君



最美的家庭教育书 最真的母女共读书

她是八岁到八十岁的琦君 作品包含一切真善美

世事洞明、心怀感恩、名作家琦君温暖美善之作


从古典文言过渡到现代白话,琦君的文字公认是最成功的典范。她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温柔敦厚。她不谴责、不控诉,而是悲悯人性的弱点。《母亲的金手表》精选自《水是故乡甜》、《此处有仙桃》,从难忘的往事、母亲的手艺与生活随笔,将时空定格:缤纷的童年、中国妇女质朴温煦的剪影以及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善。





《致亲爱的母亲》 (德) 歌德


四百年间,六十一位德国名人,

向最亲爱的母亲吐露他们的心声!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因为她在我的心底种植和培育了第一颗善良的种子,她打开了我的心扉接纳自然的千百种印象,她唤醒并扩展了我的理解力,她的教诲持续不断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康德


《致亲爱的母亲》收录了六十一位德语国家各界名人致母亲的信,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路德到20世纪20年代被谋杀的外交部长拉特瑙,时间跨度达四个世纪。写信人中有帝王将相,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俾斯麦首相、毛奇将军,也有革命家、政治家和工人运动领袖,如恩格斯、拉萨尔、出身社会底层的1848年革命鼓动家布卢姆、站在林肯一边参加南北战争成为美国政治家的舒尔茨;有哲学家,如谢林、叔本华、尼采,也有科学家,如细胞病理学创始人菲尔肖、生物学家海克尔;但收录最多的是诗人、作家和艺术家,诗人、作家如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凯勒、冯塔纳,作曲家、音乐家如门德尔松、莫扎特、舒曼、瓦格纳、马勒,画家如费尔巴赫、施陶弗尔-贝恩,演员如凯因茨。




《妈妈,你在哪里?》 (韩)申京淑

这是在依赖母亲同时又推开母亲的我们自己的故事

这是令人心痛的故事

给犹然未晚的人以大警醒,给悔之已晚的人以大安慰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亲,有一天却突然失踪了。丈夫和子女开始散发寻人启事,刊登广告,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小说中的母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她们为家庭生活贡献了一切,湮没了自我。而子女长大成人、独自走上人生之路后,她们的存在似乎可有可无。母亲的消失让家人获得了重新走近她的契机,亦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作家的深意即在于此:通过生命中的深情回望,重新寻找和发现母亲,并且在被社会生活填塞已满的心灵深处重新为母亲留出位置。




《平凡的母亲》 于全兴


于全兴,把镜头对准贫困母亲,

相机拍下的不仅是贫穷,照片引起的也不仅仅是关注。


她目不识丁,苦苦支撑,省吃俭用把我们姐弟六人带大。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身影永远是忙碌的,她糊过纸盒,做过编织、湔洗,甚至拾过荒……她皱着眉不时捶打腰腿的样子至今深深刻印在我的脑子里,可我从未听过她叹息。


十几年来,我为1000多位贫困母亲拍过照片,可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母亲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如今她走了,我难以原谅自己。


——于全兴


2001年摄影师于全兴受幸福工程的委托,只身前往西部,用照片的形式反映西部贫困地区,贫困母亲受幸福工程捐助的情况和生存状态。这一做,就是15年。从天津出发,到达西部某贫困地区,完成拍摄后返回天津,这就算是走了一个来回。15年中,这样的来来回回,于全兴有过34次,其间走访了94个贫困县,306个村寨,拍摄纪录了1100位贫困母亲。


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照片中的有些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有些甚至过着原始生活,忍受疾病、饥饿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些照片有的是她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有的或许也是最后一张……




《我疼》 陈希我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版上版作品,

照亮灵魂的疼痛故事,《冒犯书》姊妹篇


当母亲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时,我们是救还是不救?当“孝”“顺”不能两全,如何让弥留中的亲人有尊严地走好?这一伦理发问,来自先锋作家陈希我小说集《我疼》里一个中篇《母亲》。书中,母亲因为让人丧失尊严的疼痛,决定放弃生命,三个女儿却不能背负不孝罪名,还是尽力抢救,结果母亲总在死亡边缘与急救后的疼痛中挣扎。最后,女儿们选择了放弃,但真正到了给母亲停止氧气的时候,却又是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谁去卡断氧气,谁就是凶手,这是一个两难……

母亲节,为人子女者,不妨读读这个残忍而温情的故事,扪心自问:我们该怎样真正守护好晚年的母亲?


《我疼》里的疼痛故事有:女儿的疼、母亲的疼,有钱人的疼、底层人的疼,诗人的疼、小店主的疼,丈 夫的疼、妻子的疼,以及民族的疼……疼痛,照亮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着”的灵魂。正如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所说:除非我们受到刺痛,否则我们从来不注意我们曾拥有一颗灵魂。




《家国梦萦:母亲廖梦醒和她的时代》 李湄


一个女性,她的一生,

自我常与时代交汇,家事总与国事相通。

女儿回忆母亲廖梦醒,

写她的亲情,写她的爱情,写她的家国未了情!


此书为廖梦醒之女,廖仲恺、何香凝外孙女李湄女士以其母廖梦醒为主线撰写的一部家族传记。其内容丰厚,可读性极强。绝大多数为第一手材料,系作者亲见或亲闻,早期同盟会的历史,孙中山的婚恋风波,廖仲恺被杀疑案,抗战时期香港、重庆国共两党的活动,宋庆龄文革期间的境况、晚年生活及逝世,廖梦醒本人的家世、婚恋、事业、生活等,均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可以说,这部作品是20世纪现代中国史的侧面浓缩。


上期的幸运读者是ID为Taylor的朋友

人文社微信赠书活动开始啦!小编将从每期关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平台的读者朋友,以及转发人文社微信至朋友圈并截图回复的读者朋友中抽取一位幸运读者,赠送人文社精美图书一本。每期都有惊喜哦,各位小伙伴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如何关注

①复制“微信号或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 ”,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以下公众号的名字,即可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