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是如此简单

 昵称15221501 2015-05-10
 快乐是如此简单

    真正的快乐,不是用金钱和权势换来的,有钱有权的人们,不一定人人都快乐,个个都会领略生活的乐趣。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供自己享受的东西,可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快乐。

    钱越多的人,内心的恐惧感越深重,他们怕被偷,怕被抢,怕被绑票。权势越大的人,危机感越强烈,他们不知何时丢了乌纱帽,不知何时遭人陷害,时时小心,处处提防,惶惶然终日寝食难安。恐惧的压力,会造成心理变态失衡。

    过去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而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几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几根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小老婆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而富翁却因家里没有了金条,不用防备盗贼,心里变得轻松起来,他们夫妻倒能每天都有好心情唱歌了。看,开心就是如此简单。

    铁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有些大款虽然守着一堆花花绿绿的票子,守着一幢豪华的洋房,守着一位貌合神离的天仙,未必就能咀嚼到人生的真趣味。

    开心不开心同样也不能用手中的“权”来衡量。有了权,未必就能天天开心。我们时常看见有些弄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处处阿谀奉迎,事事言听计从,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开心?

    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拿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上歌厅舞厅“泡妞”,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感观刺激,找到了一时的开心,但却给自己带来了诉不完的懊悔。他们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拿自己的灵魂去换取一段开心快乐的时光,结果变成了傻瓜,他最后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和开心。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无不飞扬和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

    法国杰出作家罗曼·罗兰说的好,“一个人快乐与否,绝不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

    有的人大富大贵,别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觉得不痛快;有的人,别人看他离幸福很远,他自己却时时与快乐相伴。


有对下岗的年轻夫妇,在早市上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这夫妻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屋子里打开收录机转悠。男的喜欢喂鸟,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鸟笼里依旧传出悦耳动听的鸟鸣声;阳台上的花儿依旧鲜艳夺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还乐个不停,邻居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俩。

    是的,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我们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了工作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失去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因为快乐是人的天性的追求,开心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执著的律动。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所谓“给予”,它包含付出金钱、时间、精力或忠言,或者任何你能给予他人且对他人有利的东西。你自己付出了,这些付出能帮助你发现自己。这项原则听起来很奇怪,但却是真的。付出最多的人,获得的也最多。

    寻求人生乐趣的法则是:知道你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悲伤和恶劣的情形,但深信自己可以克服它们。这种快乐是无价的,这便是我们先前提到的人生的快乐。

    有时,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可能会“打掉了你的生机和活力”。这句话很现实,你可能已如行尸走肉,不断的打击使你感到几乎已穷途末路,不敢再站起来奋斗,只能爬行,不能以智慧和力量去解决困难。对于这样的懦夫来说,人生当然没有什么乐趣。失败总让人不愉快。只有能应付人生中大大小小难题的人,才能得到长久的人生乐趣。安妮·谢尔太太便是采用积极心态,通过积极思维摆脱忧伤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谢尔先生是当地一家著名宾馆的经理。几个月前,谢尔先生突然去世,而谢尔太太继续留在那家旅馆,在一位新来的经理手下以女主人的身份工作。不久,人们就发现她已摆脱了悲伤情绪。显然,她内心的平静源于一种深深的力量。

    朋友们都说:“你回去工作,使自己有事干是正确的决定。”

    谢尔太太的回答包含着如何处理悲伤的不寻常的哲学:“事实上,我的心情能够变好,并不是因为我回去工作。工作并非治疗剂,它只是麻醉剂。它只会使我对悲伤麻木,却不能治疗我的心病,是信仰让我完全康复的。”她的总结真是精辟,工作只能使人对悲伤感到麻木,却无法起到治疗作用,唯有信仰能使人康复。当我们遭受巨大的心灵创伤的折磨时,我们当然不会真正感到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