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至善心理学

 书蠹之家315 2015-05-10

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是密切相关的两门学科。按照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的看法,认为道德哲学着重探讨道德的本质,道德心理学则研究人类道德的心理结构及活动规律,着重探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心理学古代哲学家就认识到道德与认知的关系。最早提出智德论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智者就是善者”。一切恶行都来源于愚昧无知。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也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达到至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举美德的特征时,除了谈到节制、勇气和正义之外,特别强调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作为一种向善的品性,美德必然要和良知相结合。亚里士多德为了使美德的观念更为清晰,把美德划分为道德美德和知性美德。他列举的五种知性,其中核心部分是理解力,即获得知识、辨别、判断和解释的方面的智力。

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智力,就很难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解决道德冲突,形成道德判断。但是,道德认知不是一般的感觉、知觉、记忆和形式逻辑的思维过程,而是伴随善良的愿望和自我反省等高层次社会意识的良知。例如,一个作恶多端或投机取巧的人,其一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最主要的是缺乏一种伴随善良愿望的知性,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亦称“道德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伴随其立场、观点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对道德行为和关系的好恶与爱憎。例如,崇敬和鄙视、同情和憎恨都是明显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情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由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有迅速定向作用的直觉道德情感;二是由事件联想引起的,自觉性较高的想象道德情感;三是由道德判断和理性思维引起的,自觉性很高的理性道德情感。其中,人的理性道德情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高层道德意识关系更为密切,通常表现为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

人们的道德行为不是抽象的,它与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法律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等相互联系、相伴发生。一些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道德行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皮亚杰把人的道德行为划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不同的水平,认为道德发展过程中,儿童要学会摆脱“依存性”,发展个体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也正因为这样,道德行为的评价势必涉及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效果的评价。索里和吉尔福特把人的道德行为划分为生物水平、社会水平和观念水平。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建立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通过机械的动作模仿是在一定的正负强化作用下形成的“道德行为”,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貌似的、甚至可能还是虚伪的道德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