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莓滞销带来的思考

 一木尚土 2015-05-10

     草莓事件仍在持续发酵。继本报第一时间就央视的“草莓致癌说”进行求证,刊发《吃草莓真的致癌吗》一文后,江苏、湖南、陕西等地也相继对当地草莓进行了抽检,结果均显示无乙草胺残留。4月30日,北京市食安委发布消息称,在北京市开展的全范围抽检中,抽取的175个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北京市农业局也在昌平区多个草莓大棚抽取了10多斤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将于近日对外公布。虽然草莓是否“有毒”尚无定论,但追踪该事件最新进展的记者获知,草莓种植已遭受严重打击。

价格跌大半,村民急哭了   

山东省烟台市绿食草莓研究所所长刘景亮实在没想到,一则报道会带来这么大的负面影响。“这几天情况一天比一天糟。负面新闻出来前,每天都有400吨以上的草莓从这里发出,销往北京,售价7~9元不等,好的能卖到11元;但4月30日,也就是央视'草莓致癌说’出来的第4天,我们这只卖了不到100吨,且经销商说价格不定,他们卖得好就多给点,卖得不好只能少给点。4月29日卖了不到200吨,价格降到3~4元。”   

刘景亮告诉记者,当地盛产章姬、佐贺清香两种草莓,此时正是产量最大的盛果期,80%的草莓都是成熟果,如果不能及时采摘,第二天就会烂掉,烂掉的草莓还可能引发灰霉病,殃及其他草莓,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可现在,受负面新闻影响,粗略估计,已有1/3的草莓烂在地里。“今年烟台产区的草莓种植户几乎必亏无疑。村民们已经受不了了,很多农妇急得在地里哭。”刘景亮无奈地说。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全国多个草莓产区。辽宁省东港市草莓研究所副所长姜兆彤介绍,东港草莓年产量38万~40万吨,产值达40亿元,是东港市的支柱产业。4月26日报道出来前,当地草莓平均每斤卖8~10元,现在批发价3元一斤都很少有客户。“我们种草莓从没用过除草剂,怎么可能含有乙草胺,怎么会致癌呢?”辽宁省东港市龙王庙村村民蒋先生非常不解,他家有10来个草莓大棚,投入100多万,全家收入就指着它,现在销售明显受了影响。“4月28日下午卖了点,但价格完全没商量余地,对方说卖不出去就不给钱。有些村民急哭了,也没心情再打理了。”

四川省双流县是全国最大的冬草莓基地,该县农村发展局办事员、中国草莓协会常务理事干大木告诉记者,看到草莓含致癌农药的第二天上午,他就去草莓生产园调查了农药使用记录,确认没有看到对乙草胺的使用。但受报道影响,当地观光采摘草莓的客户这几天减少了2/3以上,以前采摘价是30~40元一斤,现在跌到一二十元。草莓已开始烂在地里,预计后期总损失在每亩300斤左右。

有专用农药柜,监管非常严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理事长,国际园艺学会草莓栽培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张运涛博士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草莓种植总面积突破210万亩,总产量250万吨以上,总产值300亿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草莓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全国建立起了多个草莓主产区,并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支柱。虽然不排除部分地区存在少数草莓种植户不懂安全生产,缺乏监管的现象,但总体上看,安全生产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监管体系。

辽宁东港的姜兆彤告诉记者,在当地,每年市政府都会在春秋两季重点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培训,他也经常下到草莓基地去讲课。他们有专门的草莓农药售卖柜台,草莓农户购买病虫防治药剂需要登记,执法大队也会经常对草莓进行抽检;草莓还建有可追溯系统,如果发现出了问题,完全可以追溯到是哪户村民种的。很多人说,农民对农产品都是“卖的不吃,吃的不卖”,但东港草莓农户一向都是在地里摘了直接吃,因为觉得草莓洗后容易影响口感。   

四川双流的干大木也觉得,当地对草莓生产的监管非常严格:植保站会对农药使用进行技术指导;执法大队对农药购进售出进行台账检查;种植业主需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有田间档案记录;此外还有质量检测部门的定期检查……

安徽省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介绍说,长丰县制订了3个与病虫害防治、大棚种植技术等相关的规程,这已成为安徽省的省级地方标准。每年,他们都会对种植户进行3~5次培训,安全化生产是重点。对草莓的监测也形成了县级有农产品安全监测站、乡镇有监测室、生产基地有监测点的“三级监测网络”,今年县农业局还拨款500万用于支持草莓产业的安全化和规范化发展。    

草莓事件值得反思   

农户的无奈,专家的表态,止不住消费者的恐慌。自从央视报道播出后,众多网友纷纷表示不敢再吃草莓了,即便有专家反复强调检测结果存疑,不少人也将此解读为“草莓里肯定有农残”,或坚持认为“哪怕没有致癌农残也不会买了”。

一名60多岁的老人说,她现在一定要把草莓高温煮熟后,才敢给特别喜欢草莓的宝贝孙子吃,以防万一。北京市呼家楼附近的一家水果摊主告诉记者,这几天草莓销量明显受影响,以前卖13元一斤,一天能卖掉5筐,现在10元一斤,只能卖掉1筐。另一家水果店的草莓也一斤降了两三元,下午3点多了,还有四五筐是满满的。   

几乎在每次食品安全事件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都会看到类似心理。她在微博中感叹:“如今做果农真的太难。水果不甜,说化肥和膨大剂用多了;水果甜,说不是加了增甜剂就是打了糖精针;水果没虫,说使用太多农药;水果有虫,说太恶心没法吃;水果不熟,说营养差又难吃;水果熟了,说加催熟剂催的。冬天生产水果,说反季节水果有害健康;应季水果下来,负面消息又非要让它烂在地里才过瘾。”   

“毫无疑问,食品生产需要严格的监管,但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物。在美国,96%的农产品也能检出各种农药残留。”范志红说,她自己仍很放心地吃草莓。对消费者来说,与其一出食品安全问题就恐惧不敢吃,不如理性应对:  

第一,努力让自己变强壮。通过均衡营养、合理运动等提高身体的解毒能力和抵抗力。第二,食物多样,限制数量。专挑所谓的“安全食物”吃,反而易偏食。每种食物多少吃点,不仅能保证摄入全面的营养素,还能分散农残等风险。第三,充分考虑食物的好处与坏处。食品曝出问题时,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坏处,没注意其好处。以草莓为例,其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5倍以上,还富含钾元素和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有益于控制血压、降低炎症反应。此时的草莓最应季,营养和口味最好,烂掉太可惜了。   

但同时,草莓事件也值得我们在两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如果央视送检的8份草莓样品数据完全准确的话,那农户们就需要好好吸取教训,不能因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无视食品安全法,滥用农药,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相关部门也应该吸取教训,严管食品安全,加大抽查频率,发现违法现象必须严惩。二是,“现在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特别关心,媒体在报道相关负面事件时,一定要拿出大样本量、科学、准确、全面的数据,不能一竿子打倒一片,更不能不经调查研究,轻率地传播一些不真实的东西,这太伤害农民的心了。”张运涛博士说。如果最终结果证实媒体报道是错的,那媒体也应该负起责任,及时道歉并更正,消除不良影响,还农户以清白。针对目前出现的两种不同检测结果,孰对孰错,消费者急需农业部门给出权威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