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浅尝辄止【1】:《全唐诗》里错收的诗

 陋室书屋2 2015-05-11

国学浅尝辄止【1】:《全唐诗》里错收的诗

庶竭驽钝直言的博客编辑

《全唐诗》里错收的诗非常多,里面有许多作品实际上是张冠李戴,有一些不是唐代诗人写的诗,而是唐以前或者唐以后的人写的诗都被错误地编进去了。

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全唐诗》卷三十八有这样一首诗,标题是《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作者王绩是初唐比较有名的诗人,他自己离开家乡在长安做官,非常想念家乡的故园,正好这时候看到来了一个老乡,他很高兴,就写了一首诗来问他。这首诗的内容很像选在《唐诗三百首》里的一首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写得非常简练,只有四句;王绩的诗写得长一些,一共提了十二个问题,问老乡他家的梅花有没有活,移种的竹子长得怎么样了,篱笆有没有坏掉等等。这首诗尽管没有王维的来得好,但在初唐它是一首引人注目的诗,风格非常生活化,很有生活气息。问题在于,在王绩这首的后面,同样在《全唐诗》卷三十八,有另外一个人的诗《答王无功问故园》,作者朱仲晦。内容是一一回答王绩诗所提出来的问题:告诉他你家的梅花已经开花了,你移种的竹子已经活了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个朱仲晦当然应该跟王绩是同时代的人。王绩写诗问,他写诗来回答,一问一答,收在《全唐诗》卷三十八,应该没有问题。但一查,问题就来了,朱仲晦就是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一读,这是朱熹的诗,现收在《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里,怎么跑到唐诗里来了呢?原因就在于这首诗本来是朱熹读了这首唐诗,觉得写得很风趣,就开玩笑地来回答古人的问题。后代编书的人一看这首诗是回答王绩的,且又没搞清楚朱仲晦是谁,就把它收到《全唐诗》里了。

附注: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作者: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答王无功问故园》

作者:朱仲晦

我从铜州来,见子上京客。问我故乡事,慰子羁旅色。

子问我所知,我对子应识。朋游总强健,童稚各长成。

华宗盛文史,连墙富池亭。独子园最古,旧林间新坰。

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竹从去年移,梅是今年荣。

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

语罢相叹息,浩然起深情。归哉且五斗,饷子东皋耕。

 

鸣谢:莫砺锋:《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