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parring Mind】贝多芬的创意源泉:一个简单的小习惯

 圆角望 2015-05-11



声明:《译读》与Sparring Mind博客的作者Gregory Ciotti取得了联系,获得了作者的翻译授权,欢迎转载,但要注明转载自《译读》,并附上原文链接。


贝多芬的创意源泉:一个简单的小习惯

本文原载于Sparring Mind

作者:Gregory Ciotti

编译:橙子&常然


(Aron Wiesenfeld, "God of the Forest" 2014)


创意不取决于灵光一现,它是一个持续地将抽象的想法带入现实世界的过程。对于创意者来说,常规工作非常重要:偶尔的灵感爆发不可多得;保持思考,把好点子变成金点子才是更可持续的工作方式。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原著作者)曾经说过,“外行人总想坐等灵感从天而降,而我们作家一坐下来就开始工作。”


要改善自己获取灵感的方式,也许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向大师们学习。多亏了有《日常习惯: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这样的书,我们能粗略了解艺术家们的日常工作方式,知道斯蒂芬·金所说的“一坐下来就开始工作”究竟是什么意思。


尽管这些创意大师创作了令人望而兴叹的作品,大师们工作的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容易获知。其中一位大师曾给我带来启发:他便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夜林深沉尤可爱


贝多芬有计划地使用时间来孕育想法,源源不断地保持创新。他最喜欢什么思考方式?一个人漫步在维也纳树木繁茂的山谷中。他很看重在计划好的时间里对想法进行反思和评估。和贝多芬一样,世界各地有名的作曲家们也都认为一天的几次散步是创新的源泉。


贝多芬在午饭后散步时会在兜里装一只铅笔、几张纸,出现音乐灵感及时记录。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作曲家)也是这样,他在午饭后会花三到四个小时散步,偶尔停下来在笔记本上记下灵感。本杰明·布里顿(英国作曲家)曾经说,他的午后散步“决定了他回来以后在办公桌前会写些什么”。


最近,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们切入了一个有趣的领域,研究散步对创意的好处。研究表明,散步与静坐相比更有助于实验者产生更多创意想法,而且在散步时和散步后,创造性思维都有所加强。这项有趣的研究指出,散步可能就是好点子变成金点子的秘密。散步对创意过程有益的原因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散步是一种运动。我们都知道,运动有益于创意思考,其关键原因在于它能改善人的情绪。关于创意的进一步研究又表明,当人处于强烈的情绪,尤其是在积极的强烈情绪下,工作能够创造更多创新想法。尽管散步不是剧烈运动,它也比弓背坐在椅子上好。


  2. 散步的时间让人重新组织概念。贝多芬和其他作曲家将散步当做是休息,他们不会一天刚开始就孕育新想法,而是先开始工作会议,思考项目,中途休息,去散个步,再想想新点子。工作没有完成的话,灵光一现是不可能出现的。“总体而言,只有当努力工作的分析过程和深入洞察结合起来,创意才会出现。”


  3. 利用散步的间隔获得刺激。我们都知道,控制激励可以改变行为,这一观点常常被斯坦福大学的行为学教授BJ Fogg所讨论。但是,如果严格控制的外部激励也能帮助创新呢?散步在工作环境和思考环境当中建立了一道分界线,但如果不对两者区分,在办公桌前完成工作和思考,人们会感到不堪重负,毫无灵感。


后两个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在创意的过程中,有必要将获得和执行灵感的过程单独出来。


吸收状态与合成状态


对此,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谢利卡尔森博士提出了许多实事求是的建议。由于创意的本质是含糊不清的,我不敢夸夸其谈说自己领会了其全部建议。在《你的创意大脑》一书中,卡尔森博士强调了吸收状态(获得信息、评估信息)和合成状态(得出并执行想法)的严格界限。经过研究之后,她相信,缺乏这一界限是获得持续创意的最大阻碍。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内置的处理系统,在意识产生之前过滤掉一些想法、形象、记忆和外部刺激。对于缺乏创意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是否能够减少大脑过滤系统的控制,让更多新鲜想法和刺激进入到意识当中。


卡尔森博士发表的研究还表明,高创意表现的人群还受益于一种“潜伏抑制”,他们很少忽视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刺激源。其他人过滤掉的东西,他们却拿来吸收;多数人看到了红色手推车,到了某些人眼里就成了《红色手推车》。(译者注:The Red Wheelbarrow 是一首描写红色手推车的朴实小诗)



或者说,当你接受(不那么严肃地思考)新想法的时候,就进入了吸收状态;而当你为了执行处于合成状态(运用逻辑思考)时,则进入了合成状态。通过打造此间清晰的分界,你可以规划出一整套创新办法,而非只是守株待兔。这会增强创造性程序的前后一致性。


注意,这和散步所制造的间隔可是极其相似的。可能会有人说,贝多芬特别喜欢利用维也纳森林里日常散步的时间来吸收新的想法;这是他计划好的时间点,可以自兔子洞往下随意探索。(译者注:在童话中,爱丽丝因坠入“兔子洞”得以漫游仙境)


散步是创造过程当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分水岭。利用这段时间,你可以继续在已有成果之上进行拓展,而且它把你从工作中拉了出来,以便清楚地展开思考。


坐在办公桌前绞尽脑汁,试着从头到尾地把活干完是不对的——对于外行来说,这个新论点能令人信服。把(体力)消耗和灵感孕育安排到不同的地点去做,工作就会轻松很多。


也许你该起身离开桌子,到别的地方获取顶好的灵感。


不要把灵感在一日内用尽


在深入研究创造性思考之前,我习惯让自己在一天内用光所有想法,把可能有进展的地方统统落实。然而令我诧异的是,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反对,他们的意见是反向的——永远不要把所有想法当天用完。


后来我学到了永远不要让创作源泉干涸:如果思维之井的底部还留着一些东西,那就先停下来,等到晚上,水源会涌过来,井内的水面就会上升。


海明威的老习惯就是这样的。由于头前一天已经拟定了第二天上午的任务,海明威一早起来就可以投入有意义的工作中;这样一来,这名散步狂人下午也能更加高效的散步。


有许多研究指出,“白日做梦”对创造力的帮助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只有酝酿中的信息量很大,不经意的想法才会帮上你的忙(也就是说,必须要在这个问题上达到思维的广度)。


回忆一下贝多芬和其他人的计划,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不是一早起来才开始谋划的,大多数人和海明威一样,更喜欢先延续前一天的工作。在思路枯竭之前停下来,晚上先勾勒好目标,第二天中午不去管这些问题,一边思考一边散步——这虽然不是成为著名作家的秘诀,但是可能会对你的创新有所帮助。


将你的想法落实


这个话题下,我还有一点感悟:如果创造不出作品,那么创造力是没用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想法就像愿望一样,可以产生出创造性的结果,但如果你不把他们落实,它们就永远存在于“可能”状态下,最终被无数其他事情挤出脑海。


记住,创造性程序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都需要做得完善;不要迷信“灵光乍现”,要把顶好的想法彻底想清楚,然后去落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