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时期《兽谱》

 百了无恨 2015-05-12
  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1736~1795年),宫廷画院非常重视以风土人情、历史事件、苑囿风光、飞禽走兽、花卉草虫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创作。绘制《兽谱》即是这一时期的一项浩大的文史工程。它肇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计绘有瑞兽、异兽、神兽以及各种普通类动物180幅,并对每一种动物的名称、习性与生活环境等都作了详细说明,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动物图志,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可谓集前人之大成。


  故宫博物院所藏《兽谱》共分6册,每册30幅,共180幅。每幅尺寸及装裱形制均相同,纵40.2、横42.6厘米,绢本,设色。各开背面有裱前编号,按序编排成册,所绘各兽均能独立成幅。图册为蝴蝶装,左右对开,右为兽图,左为配有满、汉两种文字的说明,详细记录了各种瑞兽、异国兽及普通动物的形貌、声音、秉性、产地等。


  《兽谱》第一幅钤“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印,每册最末开钤“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三方朱方玺。图册夹板为金丝楠木制作,纵52、横50.5厘米。每册的上夹板有隶书阴刻填蓝色字“兽谱”。上夹板右下角粘有原编号“成一七八13-17,成一七七5”及“教育部清点委员会”签和“教育部点验之章”。


  “成”字号文物为斋宫物品。但据《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陈设档》,《兽谱》原与《鸟谱》一起存放在重华宫,后移至漱芳斋,并在咸丰四年(1854年)之后的一次核对账目中发现此物已经存放于建福宫。此后《清宫陈设档》中再无有关《兽谱》的记录,至于其最后是怎样转移到斋宫,则不得而知。文物上面的“教育部清点委员会”签和“教育部点验之章”,说明其在1933年为了躲避日寇的入侵曾南迁,1934年至上海核对时所盖印。此物虽离宫但不离群,仍属于故宫管理范围。《兽谱》于1950年以后回到故宫博物院一直保藏至今。清档记载《兽谱》原有匣两个,现已不知流落何方。


  《石渠宝笈·续编》记载:“《兽谱》仿《鸟谱》为之。名目形相盖本诸《古今图书集成》,而设色则余省、张为邦奉敕摹写者也。”可见《兽谱》和《鸟谱》同为余省、张为邦所画,其开始绘制及完成的时间也和《鸟谱》相同。


  《兽谱》校勘和图左方的满汉文字说明,为傅恒、刘统勋、兆惠、阿里衮、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奉旨缮译”,此八人皆为朝中重臣,在乾隆朝政治、军事、文化事业中各有重要贡献,由此可见皇帝对《兽谱》的重视程度。


  《兽谱》依照《古今图书集成》中走兽的形象及典籍记载中兽的名目,从麒麟开始,排列顺序按照“瑞兽”到“异国兽”等按类区分。其中既包括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家畜如马、牛、羊、狗、猪等,也有狮子、狼、虎、熊等猛兽。同时,《兽谱》中还描绘了《尔雅》、《山海经》等书中记述的各种神话中的动物,是一部现实与传说相结合的图谱。


  《兽谱》既是供皇室了解各地区动物的物种特征、栖息环境、育雏行为等的一种博物图志,也为我们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演变、相关传说以及清廷与动物产国之间的交往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与科学价值。另外,《兽谱》由当时著名宫廷画家余省、张为邦绘制,继承了传统写实风格,并融入西洋绘画光影技巧,描绘精湛,栩栩如生,既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精品,也是工笔画的杰作,代表了乾隆朝宫廷绘画的典型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