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句形式”解决“鉴赏题目” 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卓立子 邮编:213115 从形式上理解诗句,是特指从诗句的艺术形式特征而言的,诗句因其作为诗的语言而存在,能够抓住其作为诗的艺术形式特征进行通俗理解的恰当还原就成为了准确理解诗句的关键,理解诗句是进而解题的策略所在。请看2015届泰州市高三二模考题。 塞上闻笛 唐·张祜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夜笛词 唐·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三(3分) 参考答案: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无边的思乡之愁。 (3)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不同:第一首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二首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1、从诗句的结构形式上去理解诗句。 作为句子本身有其组合规律,诗句的句子其结构形式更有其独特性。诗句讲究对称,其在在词性和词类上会保持一致,会导致一些词语的词类活用等等;诗句要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所以它有时候就要以倒装的形式出现等等;诗句因其凝练,有时还有句子中有些成分的省略等等,而把握诗句的这些结构特征是理解诗句的一个方法和抓手。 本题 鉴赏笛声描写的艺术技巧,就第一首诗歌而言,对其各个诗句的具体理解非常重要,因为正是各个诗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笛声。而理解有些句子时如果“望文”就“生义”,那么真真不容易生出什么义来。 请看对“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的理解。 这句中一是省略要补出来,它省略了一个人物,即吹笛者和赏笛者;而这句话在语序上是一定要作大致调整的,“ 一夜梅花笛里飞”应大致更为“一夜笛里飞梅花”,“冷沙晴槛月光辉”大致更为“晴月光辉,冷沙,槛”,甚至二者颠倒顺序,“晴月光辉,冷沙,槛”,“一夜笛里飞梅花”这样景和人,事和物顺序就清晰,内容就清楚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某一什么人在吹着或听着什么样的笛声,诗的语言在想象和句式分析中变得不再是那么陌生,或者已经有似曾相识变得如此熟悉,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其艺术技巧,写作的内容内涵,和蕴含的情感态度了。 再请看对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赏析,如果不去补出省略和调整句式,怎么会理解“稀”是“笛声和大雁”“稀了”呢?补充出省略成分,那么就可以得出题目(1)的答案:“稀”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无边的思乡之愁。 诗句作为一种特殊文体中的语言,其在构造形式上有其独特的地方,抓住其独特之处,还原为我们思维中正常的语法规范,这是正确、准确理解诗句内容、内涵和形式艺术技巧的基本方法。 2、从诗句的修辞特征上去理解诗句。 诗词作为诗的语言,诗句修辞特征当为其形式特征之一,其修辞常运用借代、比喻、拟人、用典、反语、反问、设问、互文等等。抓住其修辞特征鉴赏就是指把修辞回归通常的内容进而理解诗句的内容和内涵。 如第一首诗描写笛声,“ 一夜梅花笛里飞”这里可以说是直接描写,一夜笛声里吹出像梅花一样的声音,梅花落,梅花三弄,梅花雪里盛开,冷艳,泠泠,因其与诗人内心情感有相似之处,此处描写梅花运用了比喻(或通感)之法;“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设问句式的运用,让笛声飘向高远的塞云,渐行渐稀,渐行渐远,和北风、塞雁一起渲染气氛,侧面烘托,环境描写,征夫内心的孤独和无边的乡愁跃然纸上。 诗句的修辞特征(包括其句式如反问、设问等)其更加形象之外,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此需要还原,如借代,要能知古诗人“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等等;如反问,“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作者仕途不顺表面的豁达中反映的愤激之情等等。
3、从诗句的抒情手段上去理解诗句。 诗句的抒情手段当为诗词的形式特征更深隐的表现,诗以咏志,歌以抒情。 因此,从诗句的抒情手段上去理解诗句,可以实现对诗句恰当理解。 诗歌常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第一首诗“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三句乃间接抒情,通过写“冷沙、晴月、北风、塞云、雁稀”,“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这里描写笛声烘托渲染,间接地描绘了笛声,抒发了诗人情感。 诗歌时或体物为妙,巧言切状,诗贵形似,直接描写,直接抒情。第一首诗,直接描写笛声,笛声之像梅花,笛声之稀等等;第二首诗刻画“笛声寥亮”,刻画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细节描写,绘形绘神,抒情细腻,直击人心。 从诗句的结构形式上去理解诗句;从诗句的修辞特征上去理解诗句;从诗句的抒情手段上去理解诗句。三者运用综合统一,就可以从形式着眼,从内容着力,进而力透纸背,完成对诗句内涵的深入理解,基于真实理解力地完成各类诗词鉴赏题目。 个人情况:卓立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优秀教师,市级教坛新秀,1978年生,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语文教学通讯》上旬、《中学语文》教师版、《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版、《新课程研究》上旬等杂志发表文章50多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