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三命通会·子平说辩》考原2(文/李守力)

 johnney908 2015-05-12

《三命通会·子平说辩》考原2(文/李守力)

 

 

《三命通会·子平说辩》全文如下(括号内黑体字为《濯缨亭笔记》第八卷“子平源流辨说”多出的文字):

 

今之谈命者,动以子平为名,子平何所取义?以天开于子,子乃水之专位,为地支之首,五行之元生于天一,合于北方,遇平则止,遇坎则流,此用子之意也。又如人世用秤称物,以平为准,稍有重轻,则不平焉。

人生八字为先天之气,譬则秤也,其年为钩、时为权、月为提纲、日为铢两。八字以日为主,中有财官印食旺相,日干亦坐旺相之地,如钩绾物与权相应,其命则富而贵。如财官印食旺相,日干乃值于休囚,如以钩绾重物,与权自不相应,其秤则不平,其命贱而贫。如财官印食休囚,日干值于旺相,亦若钩绾轻物,与权自不相应,其秤自不平,其命亦蹇滞。设使三物无气,日主休囚,非贫贱则夭亡,此用平之意也。

经云:先天太过,后天减之,先天不及,后天补之,先天后天,无太过不及,然后为能平焉。

运限者后天也,且如先天八字,日干旺相太过者,宜行休衰之运发泄其气。如日干休囚不及者,宜行旺相之运生扶其气,二者则能发福发财迁运亨通,譬医家补之法耳。若日干旺甚仍行旺运,日干太衰又行衰运,则皆太过不及,生祸生灾,蹇滞不通矣吁。

运者转也,十年一转,穷通可知,皆由大运之兴衰,以验岁君之祸福。是故观贵贱、荣枯者,观于子平可见矣。观子平者,观先后天之论可见矣。

按此说子平二字诚为有理,但子平系徐君易之字,今之谈命者远宗其法,故称子平。

 

考《濯缨笔记》,(李守力补注:《濯缨亭笔记》第八卷“子平源流辨说”开始于此)(成化年间有沈诚者,尝以“子平源流辨”说一通视予,略曰:)子平姓徐,名居易,子平其字也。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

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有不中。其源盖出于战国珞琭子,(称珞琭者,取老子珞珞如玉,琭琭如石之义。)世有《元理消息赋》一篇,谓其所作。然观其文,殆后人伪撰,非珞琭之本真也。珞琭同时有鬼谷子,汉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齐有魏定(魏宁、唐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之徒,皆祖其术。泌尝出游(见农夫观书柳下,问其姓氏,则云管辂十八世孙,视其书,则《天阳诀》也。泌既)得管辂书《天阳诀》,又得一行所授《铜钹要旨》,占人吉凶极验,《天阳诀》,予昔尝见之,《铜钹要》,则不知何书也。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

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往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有淮甸术士亡其姓名,自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或问其派系,则云子平之遗术。道洪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后道洪传之徐大升大升者,号东斋理宗宝祐间人)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以是(子平)本书变易尽矣。

观《五行精纪》,《兰台妙选》,《三车一览》、《应天歌》等书,与《渊源》、《渊海》不同,(若按子平之法推算于大升之时,则多不验)盖观文察变,治历明时,皆随其时而改革,故虽百年之间,数术之说亦不能不异。矧自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几变矣。或谓大升得子平之真传似是而实非也,观《继善》等篇,不外《明通赋》,但更易其词,而《元理消息》一赋,则大升之独得也。今人推命之术,又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而演绎为之者。(中间语及玄奥之际,多引而不发。非有所隐,其实不可以言传也。第其人姓名不传,意必避世之士。尝闻贯云石学士及也先不花平章,尝造其庐,以此知为元人也。以上皆沈说。予尝谓禄命之术虽浅近,然亦有理存焉,未可尽废。)顾今之谈命者,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沈所述颇祥,故删取其要,以著于此。),余(万民英)故解子平二字,而详辩之。

 

 

《三命通会·子平说辩》全文如上。

 

李守力按:括号内黑体字是《濯缨亭笔记》第八卷子平源流辨说多出的文字,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原来万民英是将戴冠《濯缨亭笔记》里的子平源流辨说”整体大部头摘录。所以子平源流的最早考证人应该是与戴冠熟识的明朝成化年间的沈诚。而且我们还从中得知徐大升的简介:大升者,号东斋,理宗宝祐间人,这也是难得的命理学历史资料。另外《天阳诀》一书在明朝成化年间犹存,此后在史书上从此再也没见其踪影,《天阳诀》很可能是李虚中命理学的前身。

 

 

【参考资料】:

《三命通会》四库全书版

《三命通会》古今图书集成版

《濯缨亭笔记》(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后记:

    由季羡林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从1992年10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提出方案算起,到1997年10月底全书出齐。该书的价值在于:共收古籍4508种,所选底本多系善本,约1/3为稀见本或孤本,是《四库全书》以来200年间最大的一部古籍丛书。由于采用原版影印, 无篡改失真之弊,其学术价值在《四库全书》之上。

   《濯缨亭笔记》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3册),齐鲁书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