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民中 王尚絅在有明一代郏县走出来的12位进士中,为官品级最高,学问做得最大,诗文著作最丰,是郏县人才史上的一座峰巅,在明代中州乃至全国思想史、学术史、社会治理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郏县地域文化和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试对其有关情况做些梳理,以飨阅者。 一、家世 王尚絅先世为河南上蔡人,明朝初年流徙郏县,遂入郏县籍。到王尚絅的曾祖王斌,门祚始昌。王斌考中秀才,进县学为庠生,修医学而成名,被朝廷征调为太医院医士,供职御药房,医术颇精,有能声。王斌有子王宗,称“隐君”,无功名,为王尚絅祖父。王宗生子王璇,即王尚絅之父。 王璇,号平山。警哲有气概,年十四读《易》,曰:“《象》含至理,‘太极圈’可尽”。始学蔡沈《洪范皇极内篇》,又学朱子《诗集传》。八次参加河南乡试,但未能考中举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被贡入国子监,成为一员贡生。在国子监,王璇曾向朝廷提出“崇孔子,黜佛教;复贡制,清仕途”的建议,受到礼部官员的阻止,遂以亲老乞教职,弘治二年(1489)出任陕西南郑县训导。王璇一到南郑,即着手制定给县学秀才开设的课目,并提出严格要求:“今之举子业,二帝三王之道、孔孟颜曾之微、濂洛关闽之学皆在是。何徒为口耳焉,非所望于诸生也。”升陕西宜川县教谕。考定《冠射古礼》及《大学中庸心法》,著成《谦卦图赞》。弘治十四年(1501),卸任归里,在郏县城创办符井书院,传授程朱学理,作《符井书院记》,以申其意。弘治十六年(1503),卒于家。因上年其子王尚絅已考中进士,授官兵部主事,所以王璇获赠承德郎兵部主事虚衔。王尚絅请同科状元(即弘治壬戍科、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翰林院修撰康海为父亲撰《平山先生墓志铭》。该《墓志铭》称:“先生之名德巍巍在人,南郑与宜川诸生有言及先生者,不问及门与否,皆叹息、嗟悼,以为世安复有若人。虽先生厄志于终身,视身为高官丰丽而世罔知名者,其相去奚啻千万哉?”“明兴百六十载,位卿相陟显颀者,至不可以数计,其能为士大夫所知者仅数十人,而平山先生之名遍天下,直可与汉之郭有道、陈太邱比从方驾,斯亦非古昔所云大丈夫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履历 王尚絅是王璇的第四子,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十月二十五日。弘治八年(1495),王尚絅十八岁,“以孩稚出试举子业,落笔滚滚”,考中河南乡试举人。“海内名流乐与纳交”,王尚絅“老成而和易,执经论难,探隐析理。有所赠答,长篇短章,肆笔横出,行草大书。文苑见者,珍相传爱。”弘治十五年(1502),二十五岁的王尚絅登进士第,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掌管疆域图籍,“稽贯检科,司马之政为之更新”。次年,王尚絅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正德元年(1506),王尚絅二十九岁,服满复职。正德三年(1508),三十一岁,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掌管官员功勋考核。他尽职尽责,“品题士类,臧否人物,大有裨于诠衡”。次年,王尚絅升任验封司员外郎,再升稽勋司郎中。正德七年(1512),朝廷外放三十五岁的王尚絅任山西省左参政。以祖母及母亲垂老,请旨归养,得到皇帝许可。王尚絅归里养母期间,隐居三苏坟西北苍谷,“开瞌睡洞以怡神,构马牛亭以息虑,筑读书台以尚论而友古”。号“苍谷子”。正德十三年(1518),由于中外高官交荐,吏部调四十一岁的王尚絅任四川左参政。他“封还部檄”,坚辞不受。嘉靖四年(1525),王尚絅四十八岁,荐者益力,吏部下文调其任陕西左参政。老母发声:“频年读书欲何事,执以往焉,可也。”王尚絅遂单骑至官,以高超的行政智慧讨平管区剧寇,奏功,得上赏。嘉靖六年(1526),王尚絅五十岁,母亲逝世,归里守孝。嘉靖八年(1529),守母孝期满的王尚絅五十二岁,再调山西左参政,“以禄弗逮养辞”。次年,朝廷升迁王尚絅任浙江右布政使。在浙江任上,王尚絅“政持大体,宿弊顿革。严而能恕,决机应变,因事为功,吏民畏服。”嘉靖十年(1531)十月二十一日,王尚絅卒于浙江右布政使任所,享年五十四岁。 三、学术 王尚絅,在其父亲平山先生学宗“濂洛关闽”宋代理学四大家的熏陶下,“童日即有志于圣贤之学”。青年时代,以精研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三礼”,出类拔萃考中进士。出仕后,请归养母的十九年,“安贫乐道,读书苍谷山中,养粹学醇”。明代著名学者、藏书家、江苏武进薛应旗(1500-1575),作《苍谷先生传》,收入《方山薛先生集》,评价王尚絅的学术谓:“其右二程而左三苏,崇理学而鄙词翰。使假之以年,当必能继往圣而开来学。”与李颙、黄宗羲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孙奇逢(1584—1675)追踪宋明理学发展历史,著《洛学编》,特为王尚絅作传,列入是书。说王尚絅是明代理学名家,应该不过分。 四、著述 王尚絅自二十五岁走上仕进之路,到五十四岁病逝于浙江右布政使任所,由于官场政治生态不佳,二十九年间有十九年是归里居家养母的,实际上当官履职的时间只有十年。养母期间王尚絅除了继续深入研究“濂洛关闽之学”外,“乃充韩柳诸作以达先秦而文;逆李杜诸家以达三百篇而诗;沿篆、隶、八分诸体以达龟文、鸟羽而书”,把主要精力发在了著述上边,成书《平山年谱》、《义方堂集》、《维正稿》、《游嵩集》、《密止堂稿》、《西行类稿》等,“集所著述,当不止数十百卷”。 王尚絅去世后,其子时任随州知州王同,将乃父的诸类遗文整理成《苍谷集》十二卷,计含赋四篇、诸体诗八百零四首,诸体文一百四十六篇,另附诗余一卷。并邀请王尚絅生前故交时任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王崇庆、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王龙湫、资善大夫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国史修撰经延讲官韩帮奇等人为此书作序,而付梓刊行。 二百年后的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苍谷集》存世无多,散逸殆尽。年已古稀的王尚絅八世孙王纯,深恐家藏《苍谷集》残卷日后损毁失传,造成对祖先不孝,但自己又无力重刊。遂求见时任郏县知县潘思光,长跪不起泣诉原由,恳请官助重刊梓行以传后世。潘思光,福建安溪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来郏县前已任过河南汜水、杞县两任知县,为政“重文教,崇先贤”。对郏县先贤王尚絅十分敬仰重,遂应允解决银两所需,委派专人协其族人进行整理、编校,亲自审稿并撰写重刊序言。书名由原《苍谷集》更名为《苍谷全集》。现今古籍市场上仍可见到这个版本,已收入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四库未收书辑刊》。 五、交游 王尚絅在当时的官场和学人圈交游广泛,朋友众多。这里仅择其主要者罗列如下: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于王尚絅为同科进士,二人交情甚笃。康海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授职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同乡刘瑾,通宵畅饮,不日梦阳获释。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武功县志》等。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弘治十五年(1502),王尚絅与康海同科考中进士后,尚絅的父亲王璇至京看望,康海“尝亲侍杖履”。嘉靖五年(1526)王尚絅的母亲聂氏卒于家,尚絅从陕西左参政任上奔丧归郏,时已是闲居之身的康海因事与之相遇于华州。当王尚絅要将母亲与已逝二十四年的父亲合葬时,修书于康海,请其为父亲撰《平山先生墓志铭》。 王綖(1477-1537),字遽伯,号龙湫,明开州(今濮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户部主事。时刘瑾擅权,群庵令依势请托,綖不向瑾陷媚,迁湖广副使、江西巡抚。世宗遣官慰抚。累迁官至大理寺,史称开州“八都”之一。于王尚絅为好友,曾为尚絅父亲平山先生作《行状》,为尚絅母亲聂氏作《诔》,又为尚絅作《明故浙江右布政使苍谷王子墓铭》,称:“嘉靖辛卯冬,苍谷王子以疾卒于官。壬辰春,友人龙湫子闻而警复疑,遣人问诸郏,乃悲且叹曰:‘呜呼,天不欲鸣道以华国,砥世而磨钝邪?何夺吾苍谷之速也。’既而苍谷犹子贡,以苍谷子同若和,持状来乞铭,龙湫俯躬承之,曰:‘是诚在我。’”待王同为父亲刊梓《苍谷集》时,王綖又欣然为之作序。 韩邦奇(1479--1556),字汝节,号苑洛,陕西大荔县人。王尚絅挚友。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吏部员外郎,以疏谕时政,谪平阳通判。稍迁浙江按察佥事,宦官强征富阳茶、鱼,他作歌哀之,遂被诬奏怨谤,逮系夺官。嘉靖初起山西参议,再乞休去。自后屡起屡罢,终以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关中大地震,罹灾而卒。韩邦奇文理兼备,精通音律,著述甚富。所撰《志乐》,尤为世所称。韩邦奇为尚絅母亲聂氏作有《行状》。王同为父亲刊行《苍谷集》,请为之韩邦奇作序。 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号端溪,明开州(今濮阳县胡状乡老王庄)人。王尚絅朋友。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初授常熟县今,后升沁州知州。据王氏墓碑载:崇庆一生举止稳重博雅,为官廉洁清正,著述颇多,堪称忠孝礼贤,崇庆孝敬父母,凡其在家期间,不论公务再忙,坚持每天向父母请安,问寒问暖,父母外出、回归,他都要跪着送迎,可谓忠孝两全。王尚絅《苍谷集》刊行,王崇庆为之作序。 吕柟(1479—1542),原字大栋,后改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人。王尚絅好友。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因宦官刘瑾窃政,引疾返乡,筑东郭别墅、东林书屋,以会四方学者。后复官,入史馆纂修《正德实录》。又贬山西解州判官,摄行州事,居解梁书院从事讲学,吴、楚、闽、越士从者百余人。嘉靖六年(1527)升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尚宝司卿,公暇在柳湾精舍、鹫峰寺讲学。十一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又在任所讲学。十四年调国子监祭酒,以整顿监规,使公侯子弟亦乐于听讲而知名。次年升南京礼部侍郎,仍在任所讲学。十八年致仕返乡,再讲学于北泉精舍。生平所至皆以讲学为事,大江南北门生合约千余人,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朝鲜国曾奏请其文为式。为学注重躬行实践,“以格物为穷理”,强调 “即事即学,即学即事” (《泾野子内篇·鹫峰东所语》)。提倡广见博闻,认为“四方上下山川草木皆书册”(《端溪问答》)。针对科举弊端,提出“安贫改过”。安贫即不为科举陷溺,以务实为本;改过为脱去旧习,做“克己功夫”。主张教人“因人变化”,依其资质高低、学问深浅而异,不可一概而教。著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春秋说志》、《宋四子抄说》、《泾野诗文集》等。为王尚絅母亲聂氏撰有《墓志铭》。 李梦阳(1473——1531),字献吉,号空同子,祖籍河南扶沟县,出生于甘肃庆阳,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与王尚絅友好。李梦阳自幼家贫,10岁时举家随父徙居开封,其父时任封丘周王府教授。弘治六年(1493)登癸丑科乡试解元,七年(1494)登甲寅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时,即对当时外戚建昌侯侯张延龄怙宠横甚,人莫敢问的器张气焰深恶痛绝。他不畏权势,直言上书,大胆地揭发了寿宁侯“招纳无赖,网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等罪行。寿宁侯怀着对他的刻骨仇恨,于帝前对其百般陷害,将其解职问罪,严刑拷打,诸贵戚亦并急欲杀害李梦阳而后快,终因皇帝不许,李梦阳才得官复原职。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梦阳进郎中,时武宗(即正德皇帝)初立,宦官刘瑾等“八虎”使皇帝万机渐废,诸大臣上书皆不能上达,他又毅然为户部尚书韩文写疏揭发刘瑾。正德二年(1507),刘瑾假传旨贬李梦阳为山西布政司经历(掌管出纳文件),并勒令其退职回家,后刘瑾又罗织罪名,使李梦阳入狱。多亏康海力求,才使李梦阳免死。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李梦阳被平反,官复原职,升为江西按司提学副使。后又因其得罪人太多,最后以李梦阳“欺压同列、挟制上官”之罪让其居家住闲。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谋反被诛,原衔恨之人趁机揭发李梦阳是其同党,又将李梦阳逮捕入狱。多亏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等人上书力陈李梦阳无罪,才使他得以获释。嘉靖帝即位后,诸大臣虽对李梦阳相继屡荐,终因几十年风雨的世宦生涯,使李梦阳看透了世间之险恶,竟不为官。他治园池,招宾客,饮酒著述,名驰海内。嘉靖十年(1531),李梦阳卒,时年59岁。清同治三年《郏县志》收有李梦阳与王尚絅交往的诗作两首:《赠苍谷子》和《逢郏王子》。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王尚絅好友及儿女亲家。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成《大复集》38卷。清同治三年《郏县志》收有何景明与王尚絅交往的诗作五题:《六子诗·王职方尚絅》、《寄王职方》、《望京师寄王职方》、《雪夜九梅翁园同苍谷宴集二首》、《九子咏·王职方锦夫》共六首。 党以平,字守衡,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王尚絅同乡好友。十四岁便聪慧过人,正德五年(1510)考中举人,九年(1514)登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浙江参政左布政使。官终右副都御史。在任职御史时,为翦除朝内外劣吏,直言劾奏,不徇私情。每与宦官不和,又不畏权势,常触犯权贵。因此,年未五十便决计辞官归里。终年83岁。赐诏祭文中有“乡称人瑞,国为典型”之语。为《苍谷集》作有序言。 马理(1474—1556),字伯循,号溪田,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县)。王尚絅的好友。明弘治十年举人,正德甲戌年(1514)进士。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稽勋员外郎、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其学识和文章闻名全国,当时学者都将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被传抄国外,朝鲜国将此文作范文传诵。1556年,陕西发生大地震,马理卒,时年八十二岁。为《苍谷集》作有序言。 边贡(1476~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王尚絅好友。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王尚絅有《雨中边太常过访》诗:“数人暮腾马上尘,夜堂今喜聚比邻。多情细听灯前雨,万里风沙慰远人。” 六、子孙 王尚絅有三个儿子,他们是王同、王和、王府。王同,字一之,负奇气,承家学,弱冠考中嘉靖元年1522)举人。晚就拣铨司,授海州知州。海地荒民流,极力抚之。疏通河道,振兴学校,以蠲税粮,折马价,并里分,力请于朝,具蒙俞允。擢都督府经历,调随州,致仕归郏,屏事息虑,超然物外。著有《谦忍图说》、《永感类集》、《义方堂集》、《乐归园集》;书法端庄道劲,动与古会,碑碣摩榻,艺林宝重焉。王和,庠生。王府,监生。王尚絅去世时,已有三个孙子,王状卿、王盛卿、王恩卿。他们都已入学,成庠生。王尚絅另有两个女儿,长女嫁于何景明的儿子何夫。何夫为监生。次女嫁于叶县进士南京太常寺卿牛凤的儿子牛沈裕。牛沈裕是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由吏部司务累官工部郎中,“在郎署日,多所建白,铮铮有声。晚年家居,闭户读书,著述甚富。” 七、遗响 王尚絅功名进士,居官二品,理学深邃,“文追秦汉,诗逼苏李”,乃有明一代中州大家,名声甚重。在故里郏县立有“丹桂坊”、“进士坊”、“文衡坊”、“天官坊、司马坊”、“大方伯坊”、“恩荣坊”等共六座,占明代郏县五十三座功名坊的九分之一。 在郏县三苏坟立有“青山玉瘗”坊,留有《祭三苏先生文》、《宿苏坟诗》。在县学留有《建题名塔记》。在八矿后之葛仙观(原属襄城,为襄城十景之一)留有《咏葛仙观》长诗。在汝州风穴寺留有《游风穴寺》、《珍珠帘》、《大慈泉》、《玩月台》、《吴公洞》等诗,在圣学书院留有《圣学书院碑铭》。在宝丰冯异故里留有《古父城》诗。在登封嵩阳书院留有《兴复嵩阳书院题名记》,在少林寺留有《游少林寺》诗碑。在南阳卧龙岗留有《题武侯祠》、《诸葛庵》诗。山西沁水县德胜寺留有《宿德胜寺次韵》诗。 另外,《孤本明代人物小传》、《国朝献征录》均列有《王尚絅传》。清林之望编《养蒙金鉴》引《皇明词林人物考》:“王尚絅五岁读《孝经》,至‘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乃谓其父曰:‘儿长,当如此。’”1909年清学部编《简易识字课本》,列有《王尚絅》一课,内容同上。 八、研究 截止目前,见诸于学术刊物的研究王尚絅的文章有:张长法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上的《王尚絅及其文学创作》,葛泽甫发表在《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上的《王尚絅和他的诗歌创作》,王冰发表在《中州学刊》2013年第5期上的《王尚絅理学思想论纲》等。 另外,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明代河南作家研究》(汪如润),对“王尚絅”有专论;湘潭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边贡年谱》(杨道伟),对王尚絅也多有言及。 九、思考 明代郏县王家,从一个流徙占籍的平民之家,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能够走出王尚絅这个参与社会管理的高级官员,实得益于明代成熟的科举制度。继承优秀历史传统,探索建立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才流入社会中上层参与管理的正常机制,从各项社会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操控起就充分关照社会下层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极有帮助。 “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这种“孝”的理念体现的是更高层次的孝,是在物质赡养的基础上,给父母以精神抚慰的孝。这种孝道对家庭稳定,社会进步,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有益而无害。 王尚絅对家乡一往情深,他的出现、存在和著述极大的丰富了郏县的文化内涵,提升了郏县的文化品位,给家乡后学以潜移默化的激励。王尚絅文化是郏县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应予以着力传承弘扬。 王尚絅有著作《苍谷全集》存世。《苍谷全集》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学术、情感。以《苍谷全集》为基本资料对王尚絅加以研究才刚刚起步,空间还很大,可作的事情还很多。政府应该资助尽快将《苍谷全集》点校整理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