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分离,总是带着那么点悲伤

 中外比上 2015-05-13

分离,总是带着那么点悲伤

(2015-05-13 08:24:47)
标签:

育儿

      马上就要高考了,我想到了分离。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尤其是妈妈都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分离。那种彼此紧密联结又渴望独立的愿望的矛盾在此时此刻上演了一场场悲喜剧,咨询室里见证了分离的抑郁和哀伤,也见证了分离的喜悦。他们总是带给我无数的感动。

                   分离,总是带着那么点悲伤

                                                               孩    
      一位高三的孩子有天跟我说,清明节休息跟随父母回到外婆家,看到外婆家熟悉的院子很有感触,他几乎用诗意般的言语描述着外婆家院子。这里,请允许我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我蹒跚学步的时候,
      外婆家的院子好像一个很大的世界,
      那么的宽阔,
      让我充满探索的乐趣,
      就像百草园。

      当我今天站在这里,
      外婆家的院子我几步可以丈量完,
      那么的狭窄,
      这一切让我心有感触,
     人为什么要长大?

 

      这里面有亲情的怀念,成长的痛苦,还有对分离后独立的恐惧,更多的是后者。也许高考之后面临的就是分离,亲人再一次远去,而必须自己面对各种的问题。现实的亲情是他内心永远无法放弃的,因为曾经的分离。


       还有的孩子盼望着分离,看起来是对亲情的冷漠和无视,但其实内心有着强烈的亲情需要,只是曾经太强烈而早已经被分离的痛苦和恐惧所掩盖。记得一位高二的孩子跟我说:“我不需要做咨询,我的父母需要做咨询。我只想努力学习,高考进入大学后,我将不再回来,只要他们寄生活费给我就好。”看着他,我的内心是悲凉的,还有对他的怜惜。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他将面临怎样的艰难。他经历了太多的分离!因为是超生,一出生便被放到乡下一个亲戚家去抚养,因为各种原因,他被辗转了几家抚养,到了小学回到自己的家中,但只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经常打骂他,到了高中后,可以正大光明地称呼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依然不改口,还是叫他们叔叔阿姨,父母伤心了,希望咨询能改变他们的亲子关系。这是谁的过错呢?


      这两个孩子本质上其实是一样,他们都有着对亲情的渴望,都曾经因为童年时期的分离而造就今天的情绪和情感。
     

       也想到一个女孩,她度过了一个抑郁的高中时代,内心充满了分离和独立的冲突,寻找自我的痛苦在她的身上显得有些沉重。不知从哪天开始,她突然不再描述她的未来,因为她觉得未来是那么的恐怖,需要去做那么多的事情才能过她想过的生活。


      更多的孩子是揣着对来未来的点点恐惧而对未来充满好奇,充满希望,他们渴望进入更加宽阔、自由的世界,他们想要飞……一路走来,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故事,因而他们走得并不轻松。

                         分离,总是带着那么点悲伤

                                                                       父   
       面对与孩子分离,父母也有着自己的悲伤和喜悦。在生活中扮演全心照顾孩子的女性来说,总体感觉在处理与子女分离的问题上会感到有些困难。孩子的离开,意味着她们主要生活内容上的缺失。不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妇女,都有此情况。


       孩子进入大学,他们将有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许那时的他们就不再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了,甚至他们会忙碌地看着外面的世界而忘记给父母打个电话。因此,父母一方面为孩子能够进入大学感到喜悦,为孩子的成长感到喜悦;另一方面,他们依旧担心孩子在没有他们的关心下如何生活每一天。


       有些父母想尽办法把孩子留在身边,尽力劝告孩子不要考外地的大学,甚至在潜意识里面希望孩子不要考好,那么就只能读当地的学校了。你们或许会说,还有这样的父母?有的,只是这些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想法罢了。有些父母会说:“他啊,就是不好好学习,考试前还看电视、小说,本来可以考上某某大学的,现在只能在本地读一个大学了。也好,离家近,方便我们照顾”,诸如此类,形式不一。


      父母小组新加入一个成员,她的孩子今年高考了。我很好奇地问:“你的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你为什么想来这里学习呢?”她说孩子现在也不需要我管什么了,我想学习一点心理学,多学点东西,等我孩子成家后,我好进入孩子的家庭。前面的话让我高兴,后面一句话让我晕倒。“进入孩子的家庭?为什么?孩子有自己的家庭了,他长大了,为什么还需要你进入?”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啊,也是为了以后跟他有共同语言。”这是一个围绕孩子而生活的妈妈,是一个多么希望孩子继续接纳她,希望自己以后能够继续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妈妈啊。
这个时候,妈妈并不想分离。尽管如此,还是为她感到欣喜,她在寻找一个放手的方式,学会把这种空虚迅速地充满,学习是一个有益的方式。


       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人从我们的生活中走开了,留下来的是一种空虚,我们变得孤单,寂寞,甚至有被人离弃的感觉。这个孤单让我门又开始不得不思考“我是谁?”,开始面对以前不想面对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夫妻关系。不少家庭夫妻的亲密关系比不上亲子关系。


       我们必须学会放手,并学会用有益的方式放手,以便使我们自己没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还有勇气重新投入。因为,我们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一方面必须投入,另一方面也得一再放手。分离——回归——分离的方式,从孩子哇哇落地开始一再上演,这个过程需要父母就的勇气。


        我们和孩子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难道不是吗?放飞孩子,也放飞自己。当孩子离开,我们庆贺他的独立,庆贺我们自己可以开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曾经对孩子的所有期望,我们都可以从现在开始自己来实现,这不是一句高调的话,不妨试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