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羌戎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先秦书法流变述略
2015-05-13 | 阅:  转:  |  分享 
  
先秦书法流变述略

金启华

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具有悠久

的历史。是以文字为对象,以线条构成,讲求

笔墨技巧,形成独特的风格。

中国文字的出现最初与图画分不开,是

劳动人民首先创造的。氏族公社时期,陶器上

所刻划的线条和文字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上所刻的符号

可以得到印证。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刻划

的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从陶器上

图形纹饰推测,可能还有象形文字,这有待于

发掘。从西安半坡陶器上的符号算起,中国文

字的萌芽约在多年以前。

中国最早的文字和书法,当从青铜时代

的青铜器上探求。青铜器上的单词文字、图

画和“族徽”都是相关而表达一种社会意识形

态的。上推至彩陶器上的花纹和青铜器造型、

花纹、刻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文字的形成,书法的成为艺术,是人们长

期以来喜爱的艺术之一,并影响了东方各国。

文字作为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以表达人们的

思想感情,从它脱离了图画的辅助,以动词表

达思维和动作之后,它本身就独立发展,经过

多次的创造、改革、简化而统一,趋于成熟,也

发展为艺术品。它对我们中华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文字是以线条构成的,在线条的方、圆、

肥、瘦变化中成为书法艺术。书法又是用柔毫

写或刀刻的,而以柔毫更为通用。其所讲求笔

法,则以五个指头握管,挥洒一寸长短的柔

毫,并运用腕和臂的转动,集中全部精力在几

分长的毫颖上,其一瞬间的韵味是需要花大

功夫长期实践才能体会到的。因此,由于时代

风尚的不同,个人的精神面貌、才性好尚的不

同,而使各时代的书风有千变万化的差异。

中国书法最早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由

于时代不同,地区差别,殷周春秋战国时期书

法均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殷周时代,书法是掌握在极少数的巫祝

卜史手中的。他们是专业书人,但大多无姓名

可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周代后期的文化扩

大,私家有著述,于是书法就不限在泥范、腊

模和甲骨上,而且书于竹帛了。

殷周书法当以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主,至

于甲骨文原为书法中的一个支派,但以大量

发现,蔚为大观。为了澄清我们所见到的某些

提法上的前后倒置,这里先把甲骨卜辞在文

字史上的地位说明一下。甲骨文的出土只有

年年发现,对史学、文字学、书法均

有很大的影响,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并对它

加以研究,取得很大成绩。但个别说法还是值

得商榷的。如有人认为甲骨文是在青铜器文

字以前,甚至说孔丘删诗书,把甲骨文也删掉

了,有人说史摘统一文字,于是甲骨文也被统

一了。事实是这样吗曰否。我们认为甲骨

文字虽是殷代文字,但就其所记载的事件,从

语法、书法各方面看来,不像青铜器文字在最

早阶段是不完备的。有的青铜器上是只有图

画而无文字的,后来发展为有图画有字,字样

以甲子干支与图画相交错,加上祖、姑、兄、母

等庙溢,其图画则为表记某些事件。某些图形

后来又成为族徽。甲骨文中的记载事件文字,

如“其雨”、“其获”、“其有来”、“告于”、“妇好

求黍年”等,其词汇、语法与《诗》《书易》等

相似,都有规律可寻,达到记述语言成熟阶

段。甲骨文是殷代秘藏的卜间记录,用后把它

埋藏地下,和青铜器上的盟祝文用后也埋在

地下一样侯马盟辞玉牌。甲骨文因为刻在

龟甲和牛羊及其他兽骨上,一方大的龟甲可

以多次卜用,而记及大事的则刻在大型兽骨

上。其书体是直笔方折,布局整齐。读法左行、

右行并不一定,由所刻的龟甲兽骨方位大小

而定。有的一条甲子日记载两件事,分别向左

右两方记述。甲骨文字共发掘有万多片,

可识字数不到千余。就其书风而言,那些卜问

吉凶记录的刻辞多纤细瘦劲,那些记载天文、

获猎的刻辞多粗犷壮健。刻在兽骨上的较刻

在龟甲上的为粗大。甲骨文的时代约为盘庚

迁殷到帝辛亡国,在二百几十年间,可分前后

两期。前期以大字胜,大如拇指,风格雄奇。其

贞人似即书人。后期无贞人名氏,以小字为

多,有的细如蝇头,精美无比。这些文字,有的

是先书后刻的,有的是先直后横的,有的是朱

书墨书的。

殷代的青铜器铭文,其书法也颇可观。如

我鼎为善离所藏,现存台湾系记其祖先与

商王朝的关系。我鼎之外如丁卯殷、小臣脍尊

等。从铭文书体,可以看出严峻的刀痕。其转

折处,如折钗,其横下笔方收笔锐,其捺笔两

头纤细,乙字如鱼肠,丙字如鱼尾,王字末横

如火焰,可以看出铸器时刻腊版的刀痕。丁已

尊则为较多文字的。此外,在安阳出土的殷代

青铜器铭文的字数不多,只有一二字或三四

字不等,其书风仍是直笔严正,但有时表现出

圆势,和甲骨文的纯用直笔微有不同,对后来

的西周书风有显著的影响。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书体,由于很多钟鼎

的存在及近年来利殷武王时器和史微族铜

器群自殷至昭王时器的大量发现,为我们

论述西周书体提供了较多的资料。不过这些

铭文中虽有年月日及王号可以推考,有的还

有国别记名,但确凿年代仍不能断定,须待进

一步考证。

西周的青铜器较商代青铜器为多,其铭

文也较长,其书体更多变化,风格也多样化。

著名的《火盂鼎》显示方笔用折笔法,是继承

商代铭文笔法而无甚变化的。其风格庄严厚

重,朴实而有韵味。而西周初期的大丰殷的书

法则是方圆并茂,既富有朴拙严峻的韵味,布

局也疏密有致。真全部铭文在布局上,是以大

小不等的书体写出,又互相紧密地配搭起来。

其铭文的内容是表现西周王朝大祭祀的颂

辞,可能是在武王时建国初年举行啼祭记事。

其书法虽有一些方折笔,但圆势流转的大篆

笔法已呈现出来,反映出西周初期的书风。此

外,无可尊的书风,也和大丰殷相近,而某些

笔法又和盂鼎相似。这些铜器上不带族徽的

书体,和那些带有族徽的铜器铭文形成不同

的风格,和当时的政治、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带族徽的铭文书体系有区域性的,而不带族

徽的铭文则是向统一方面发展,最后成为代

表王室的文化和书风。我们知道商代的青铜

器《商尊》所附的族徽与西周初期的一对小方

鼎一一公束鼎此鼎较盂鼎为早,原存善斋,

后归南京博物院,现存台湾末附有的族徽,

是一脉相承的。又丁卯殷亦系有族徽的。这

种族徽的出现,使我们了解到殷周间书法的

继承与变革关系,也了解到王朝书风与各族

各国间的不同。而最近史微族青铜器群的发

现,更得到充实的论证。如这铜器群中的一个

陵罄,下有族徽,用笔较圆润。另外有“折”组

的献,和商尊笔法一样,都是方笔。全铭文布

局齐正,用笔纯熟。又如望组的丰尊铭文,末

了也有他们的族徽,而书法稍示圆润,如王字

作孟,月字转笔作圆势。全部铭文布局是疏朗

有致,显示出书风在变。

从以上例,我们知道殷周间篆书的风格

是严正朴拙的。再从史微族青铜器群铭文的

书风来看,则又看到昭王时代书风在变化,从

朴拙生涩转向熟练整齐。这其中的消息当在

铭文有族徽与无族徽中探索。

从青铜器铭文所附的族徽,可以推知到

西周初期各族有自己的文化和书风,各有祝

巫史卜,从事于专业的书写工作,如《左传》定

公四年所记载分给晋鲁史祝的事。各氏族有

专业书写者,又有族徽,他们刻在泥腊范上的

书体也自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也就从史

微族的铜器群中可以推算出圆笔篆书,和铜

器铭文上去掉族徽,是同一发展趋向,为周王

朝统一各氏族间的不同书体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从“丰”铸器铭文的书体,到史墙时期,仅

有一代,即去掉了族徽,使用较纯熟圆转、疏

朗有韵味的大篆,也决不是偶然的事。史书中

所记载穆王的巡行天下,当也包括以政治力

量推行文化。从史墙盘铭书体风格来看,确是

表现出统一的书风。这样,西周书风大约自穆

王时到宣王时,书写铭刻都是圆笔大篆,尤其

明显的是推行到姬周同姓邦国。这种书体传

世的精品,有名的毛公鼎是最典型的了,书风

浑厚凝重,圆笔运转,极显文明气象,为国家

瑰宝。

周王室推行圆笔大篆书风,而东方的齐

和南方的楚都表现出不同的书风,并影响到

其附近的国家。齐国书风方整瘦劲。有名的

齐侯罄、齐侯搏,书体是纤劲的,铭文布白整、

伤疏朗。齐侯悬是早期的,搏钟则书风流转

开后来三体石经风气,亦即人所谓奇字

的一种,而代表齐国书风的则当推国差佐

赡和公孙窍壶,两器为同一时期作品,也可以

说是同一手笔的齐国圆笔篆书,并影响到其

他齐器铭文。陈国后人田氏代齐后,传世有陈

曼篡,近年出土的又有齐侯鉴,两器书体风格

相同。后期齐陈氏又铸有一些量器,如陈酞

区,用笔方折,端正整齐。这种书体开齐国隶

书风气。另外,还有子和子区,都和它相似,不

过用笔疏放,似近于草书。此外还有甸量文,

是当时印章加印在量器泥坯上的,书体也显

出端正庄严。总之,齐国书风瘦劲严峻,系受

时代和地区制约,并影响到以后齐地之汉隶

书风。

齐鲁比邻,但两国书风不同。如鲁地区的

安阳刀和铲型币,则有方圆两种不同书风。近

年山东各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又似与殷代

文化有关,如启卤约相当于昭王南征时,末

也附有族徽。而其他小国,如祀、邻所在地出

土的搏器,其书体也与齐鲁不同,显示出书风

的多样化。

南方的楚国书风显然和北方不同,如有

名的楚公为钟,系用直笔驰纵,宽博雄强,大

小相间,呈现出初期的质朴风貌,它的气派豪

壮,钟上配有凤鸟和象为锦,更显示出南方艺

术造型的瑰玮奇丽。由于楚国国势的强大,其

政治力量也影响到文化的发展,所以南方的

许多青铜器铭文,也多效法楚国书体并有所

发展。如从楚公为钟一变为流丽美妙的细线

条的篆书,有王孙钟、仆兑种等,后来又有华

饰鸟虫篆书,如陆氏钟和奇字钟。这种鸟虫书

流行很广,直至春秋末期铸剑铸戈都用这种

书体,如近年出土的吴、越戈剑。即使后来刻

印章用的缪篆,也是这种鸟虫书变化而来。从

这里可以看出,楚国书体影响之大之远。此

外,近年来安徽寿县出土的蔡侯墓中的一批

铜器,其书风也是细线条而显出流丽书风,当

系受益于楚国书风,与之相得益彰。

从上所述,我们认为从西周王朝的建立

到春秋末季,书风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其他

小的邦国虽略有异形,然差异不大。其原因是

这一时期的文化大部分是掌握在贵族手中传

授,有专业的史巫卜祝等人,即使是记事,也

是各国史官分内的事,如齐史官记载崔子狱

齐君的事,齐国史官被杀,其弟又书,而别国

史官也将赶往去书。因此,我们推测当时书法

是有专业传授的,或系借重史官专业的,或系

借重铸器专业的。所以当时青铜器铭文书体

的流派可以根据当时的时空条件而划分。

战国时期的书体书风,由于社会的变化,

私人讲学盛行,百家争鸣,书法已不限仅刻于

青铜器,并有竹简书、增帛书、玉石书的大量

出现。这在所书的对象上有不同,而书体书风

反趋向于一致。我们知道在青铜器或玉石骨

壳上的字,是先用笔写然后用刀刻修整的,而

竹简书和增帛书则是直接用笔写在上面的。

这种新出现的书法,应该是当时书法的代表。

我们所看到近年来出现的楚增书和湖北江陵

楚墓出土的竹简,都是楚国的书法,由于是笔

写的,落笔较粗,采圆笔而具有丰润趣味。再

看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初期晋国的盟书,是

用红色写在玉石上的,其书法与楚增书和竹

简书是相同的,仅比较粗壮一些。这样,南北

书风之趋于统一,该和当时列国文化交流,游

说之士的传播和大国并吞小国都有关系,并

为秦王朝的统一文字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另

外,我们再看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字,虽然铸

器较多,但文字风格也无大差异,多系用刀刻

的,线条较细,笔划简约。如安徽寿县出土的

楚王熊悍诸器,楚人祭泰山诸器。这种刀刻

书体风格,一直影响到西汉诸鼎的铭文。秦国

书法一直承受西周大篆风格,但后期凡是刀

刻的书体大约和列国相似。虽然由于政权的

统一,书法显出独特的风格,那是以后的情

况,这里不必论述。而其早先用刀刻的诅楚

文,以及前面我们所谈的两头纤尖的篆书,又

都接近秦始皇统一后的诏版书体,开隶书之

先声了。《说文序》所说程邀造隶书,并云是在

云阳狱中造成的。这里面的道理很明白,因为

列国的一些人被囚云阳狱,程邀也恰巧在狱

中,有机会接触这些人,于是考定统一了列国

不同的隶书。此出于秦俘虏之奴隶,便谓隶

书。这从咸阳出土的俑坑中的各式人物的形

象可以互证。有的俑形是北方民族人物,有的

是中原列国人物,可以说这些奴隶们都和隶

书有一定的关系。这样,我们认为秦统一文

字,和隶书的出现,是百多年来列国人民推动

出来的,而一些书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一金启华,年生,现为南京

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季鹏〕

献花(0)
+1
(本文系羌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