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试题调研》第7辑——高考押题【倒计时50天50题】,更多内容详见《试题调研》。 一、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生产,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自然因素难以改变(只能局部调整),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变化较快,特别是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起关键作用。 (2)对某区域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时,要把握三大观点:综合性、主导性和变化性。 (3)在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中,重点关注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注意热量和光照条件的区别和联系。 (4)对典型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特征进行分析与记忆,并能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思考类似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点,如我国季风水田农业与日本季风水田农业的异同点等。 (5)要辩证地对待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同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的区域,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 (6)掌握典型区域农业生产的特征,如我国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河谷农业及坝子农业等产生的地理背景及生产特征,并能够将知识合理迁移,进而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7)掌握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及其分布的典型区域,理解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因素,并能够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分析。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注意工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掌握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 (3)理解不同类型工业的主导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市场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掌握对某一地区工业区位条件评价的方法,即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5)对具体区域的工业地域形成的优势条件,如位置、资源配置、能源、交通运输、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注重区域特征与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6)注意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联系与原因,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企业,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就会出现工业的分散。 (7)要注意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跨国公司)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8)运用工业区位分析法掌握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特点等,如鲁尔工业区、意大利新工业区、美国硅谷等。 (9)能够借鉴德国鲁尔区改造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措施。 (10)新工业区只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的,并不专指高新技术工业区。 (11)注意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即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有严重的依赖性,同时也对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影响。 (12)工业和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注意辩证分析。 (13)注意与城市工业区的布局、环境保护相结合来进行复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