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书养画 以画养书

 偷闲翁 2015-05-13


以书养画 以画养书

——我的书画观 耿峰


  当下,书法家画画的人多了起来,在一些画家眼里似是不务正业,其实书法家画画或画家写书法,自古都是一体的,很多大家都是书画兼擅,好的画家应该是好的书法家,书法家可以不会画画,但好的画家都应精于书法。



  在中国画进入到文人画这一形式当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了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几乎没有一个画家因为没写好字而成为大师的。董其昌在《容台集》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赵文敏曾向钱舜举请教绘画之道:“何以称士气”,即怎么才能做到画中有文人情趣,钱舜举回答说:“隶体耳”。隶体何以与文人情趣有关?大概因为隶体富于变化的姿态,大大增强了文人画力求达意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以简括的线条来表现形体和生命,正好和文人尚简的画法合拍,有此可见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 中国水墨山水的灵魂就在于笔墨,而笔墨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依附的,中国画强调骨法用笔和线条的书写性,正如陈子庄所说的:“中国画应该从整体上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而是书法。”而书法的深度往往决定画的高度,有笔无墨不行,有墨无笔也不行,笔法墨意,这似乎应该是我们对中国山水画最直接的认识和把握。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参考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弱化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光影,透视,真实感,把中国书法和绘画冲淡了,书法和绘画几乎分了家,致使当代很多中国画家于书法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反映在作品中就是线条较弱,画虽好看,但不耐看。现在有些画家已感觉到了书法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了,回头再学书法已觉非常困难了。




  我喜欢文人画的清雅、简约、平淡、自然,喜欢文人画的诗情画意,喜欢文人画逸笔草草而不求形似的笔墨意味,文人画不偏重造型,多用简练的线条笔法勾勒皴擦出阴阳向背,虽着墨不多而山水精神毕现. 中国画的本质都是写意的,与中国象形文字、文化、中国哲学等有直接关系,中国艺术注重写意性,这是特色,也是本质,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也正是老祖先的高明之处,真实感三个字不能用在中国艺术上,画画就要画化,只要表达出意趣就好,齐白石画牛耕田,看来看去不像牛,但牛的意趣却在,尽管没有画水,却使人感觉田里有水还很深,这叫“得意忘形”。中国画的写意与戏剧有相通之处,戏剧舞台不过两丈宽,世间万物,都可在上面展现。比如划船,舞台上并没有船、水,全靠桨或篙来表现,如果要求绘画形象要像真的一样,就等于要求舞台上使用真车真马,这样一来就没有艺术行可言了,比如画水,西画要用色填满,中国画则只需留白或用线简单勾勒即可,中国画所表现的东西,就是由笔墨点染出来的,符号化了的东西,与真正的物质自然有很大差别,只要意趣是真的,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与西画有着很大的区别。


  书法家与画家常有难易之争,各说各理,其实两者都不容易,要达到一定程度都是非常难的。书法看似入门容易,门槛也低,但凡认识和不认识汉字的只要一支笔一本帖即可上手,绘画相对于书法入手要难,要求技法造型等入门条件高,没有悟性和基础很难入门,但在掌握了基础技法和造型之后,相对于书法来说又是容易的。写字写上十年二十年字是难以上墙的,若要写出意境有所创新,非要穷其一生的努力不可,悟性不够纵使一生也未必会有大的成就,画画则有个三至五年就可示于人前了,至于要画出境界画出味道没有书法功底和全面的学问修养又是很难做到的。 余自幼受家父影响,酷爱书画,初习西画,后因条件所囿,专攻书法篆刻,偶涉丹青,自习中国画山水,初从明清人入手,后偏爱黄宾虹,时断时续,并无师承,也不喜科班画法,全凭自己喜好和对中国书画的理解而浸淫其中。




  以书入画,以画养书,可以加强自己对艺术的全面修养,我无意转型为画家,只想通过画画增强书法作品中的画意,丰富自己的用笔用墨,对我来说是个互补,虽然古人说书画同源,但书法和绘画还是不同的两个门类,用的工具虽然是一样的,但两个系统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件书法作品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不可随意添加更改的,过程快相对简单,但学习过程是漫长的、枯燥的,而一幅画的完成需反复多次,技法更复杂,绘画强调三日一水五日一石的过程,强调一种层次感,强调一种浑厚感,过程相对繁复。书法家画画需要搞好书法的线和绘画的线的转换,解决好绘画的笔法和造型问题,把书法和画法巧妙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