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姓源流初探

 足行九洲 2015-05-13
 
 
 
 
 

 麦姓源流初探

             颂麦氏先祖诗二首

                  麦福先

                    一

水有源头树有根,人过留名雁留声;

先祖功德似海深,子女不忘养育恩。

               二

人文始祖流千古,传承麦氏好家风;

唯诚与孝当共勉,此生不负宗族人。

                乙未年作于惠州

 

 

麦(Mài)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时齐桓公封赐麦丘地之后,以地名为氏。麦氏源于麦丘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至麦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为桓公祝寿。齐桓公赐封地“麦丘”与老人,老人的后裔就跟从封地“麦丘”为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改复姓成为单姓,称为麦氏。
    2、出自韩姓,因避难于麦地而改为麦氏。西汉初立,韩信因功高震主,遭吕后谋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难途中,有的因渡河幸免于难者,遂以同音字 “何”而易韩改为何姓,称为何氏。有的因躲入麦田幸免于难者,而易韩改为麦姓,称为麦氏。故有民间传说,韩、何、麦三姓同宗。
    3、出自刘姓,为汉景帝之后,以封爵名为氏。源自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封景帝后裔刘昌为麦侯,地属琅琊郡。其后世子孙遂以祖上爵号为姓,称为麦氏。
    4、出自姓麴,因避乱去匊改为麦氏。据《麦氏族谱》载:“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曰:去曲为麦。”西晋时有麴丞相者,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人,因逢五胡之乱,为避战乱,携亲属二十四户去匊改为麦氏,迁往始兴郡百顺里居住。遂又成为另一支麦氏。
    5、出自何姓,源隋朝时何饶丰之后,因隋文帝赐姓而改为麦氏。据《麦氏族谱》载:“至隋朝有铁杖者,东征辽东,屡立战功,仕至石屯大将军,其日行百里,吃麦三斗,贤孙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时,铁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长子饶丰,号铁杖,次子饶瑞。何铁杖因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答说:“愿能日食斗麦足矣!”文帝遂赐姓麦,成为岭南麦氏始祖,其子孙相传姓麦,称为麦氏。麦铁杖后来并成为隋朝开国元老,功绩显著的大将军。铁杖之弟饶瑞仍姓何。
    6、出自回族中有麦姓。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另, “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麦氏起源有以上六种源头,编者经曾努力收集参阅各地族谱及麦氏宗亲兄弟提供相关资料,多方查实,结合祖传家谱分析,积安公支系堂号始兴堂是麦氏始祖铁杖公第十六世祖必荣公世系。麦氏先祖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追索到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的三皇五帝,属于纯正高贵的血统。以下是麦氏先祖往上追索的主线,后附相关史料及各地族谱加于注明。

麦氏源流:麦(铁杖)---麴(麴閟)---鞠(鞠昇)---(后稷)---汤(商汤)---姬(帝喾)。

 

华夏先祖:

华夏的三始祖:黄帝炎帝蚩尤。

华夏的始祖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则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帝、舜帝。

 汤氏家族世系

黄帝少昊(又名玄嚣)—蟜极帝喾(约前2097--?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

周氏家族世系:

《史记·三代世表》曰: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高辛生后稷,為周祖。后稷生不窋。不窋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僕。皇僕生差弗。差弗生毁渝。毁渝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祖类。公祖类生太王亶父。亶父生季歷。季歷生文王昌。益易卦。文王昌生武王发。周武王伐殷。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黄帝第五世裔孙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黄帝(前2717~前2599年)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今郑州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轩辕黄帝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是少典的次子。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后世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之初文明之祖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从远古的传说开始的。

       传说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东徙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黄帝均为部落首领,其父少典氏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历史上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称谓载入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亲兄弟,均生于今宝鸡境内。其中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黄帝生于今宝鸡市境内岐山县一带的姬水(又称岐水)。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炎黄二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史记·五帝本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黄帝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黄帝从小聪明能干,才智过人,宽厚待人,以德服人。深受族人拥戴,15岁就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他教导人们盖房子,驯养家畜,耕种五谷,逐步改变原来的游猎生活方式,定居涿鹿。为使交通方便,努力研究制造车船。修筑城墙,防备别的部落侵扰,还操练军队。制造武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各部落经常发生战争。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黄河流域西部首领是炎帝神农氏,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是当时的天下共主,但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神农氏和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发生战争,被蚩尤击败,迁居黄帝部落地盘,又与黄帝发生冲突。

       黄帝十分体谅炎帝的处境,施以仁德之惠,感动了炎帝,促进炎黄两部落的合并,炎黄两人为共同首领,成为华夏族(即汉族)的祖先,这便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炎黄子孙的由来。

       当时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打败炎帝后并没有停止战争,他自持骁勇善战,到处杀掠。其他部落的人民都期望黄帝领兵征服蚩尤,消除苦难。蚩尤自以为天下无敌,袭击炎黄部落。黄帝忍无可忍,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起倾国之兵与蚩尤在涿鹿开展了中国古代第一场激战,史称涿鹿之战。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都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传说作战双方都拜请十方鬼神来助战。一时间天昏地暗,蚩尤施展法术,三日三夜,大雾漫天,对面看不见人。黄帝无法进兵,只好坚守营寨。其后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挥军追杀蚩尤。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蚩尤大败,无处可遁,被黄帝擒而杀之,从此天下太平。九黎部落和北方其他部落自动并入炎黄部落,促进了北方的统一。南方夷人和姜人部落也归附黄帝,尊称黄帝为天下。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场新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炎黄联盟是在外敌入侵之际建立起来的,这两个有姻亲关系的部族结成的联盟,首先是以炎帝为首领的。但是,在抵御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炎帝无奈之下率全族皆降。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后,黄帝德高望重,被各部落首领拥立为君王,迁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南征北战,开拓疆土。东至渤海泰山,西至空同(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南至熊湘(今湖南益阳县),北驱逐荤粥(匈奴)于斧山,建立了中华万世之基业。

 黄帝有四妃十嫔。《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为黄帝正妃。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织丝为绸,缝绸做衣,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黄陵县城有螺祖养蚕遗址。次妃为方雷氏,三妃为彤鱼氏,四妃为嫫母。传说:彤鱼氏发明了烹调和筷子;方雷氏发明了梳子;嫫母发明了织机和盘线的木拐子,从此才有了布和衣服,后人称她为先织娘娘。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

      《国语·晋语》曰: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黄帝以前,氏族混杂,源流难辨。始祖黄帝创制的十二姓氏是: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依。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逝世后,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黄帝是五帝之首。

       黄帝享寿108岁,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陵前草木葱茏,右侧有丛枝叶茂,苍劲挺拔,树身巨大古柏树,相传是黄帝亲自种的。

 黄帝陵的黄帝标准像,源自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雕像由中科院院士强槿秋比照武氏祠黄帝像设计拟稿,2004年由山东嘉祥央美石雕厂工艺师刘成林(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雕刻。雕像高3.9米,宽3.3米,重22.8吨。轩辕殿中轩辕黄帝沉稳站立,神情专注,举止亲切庄重,冠带简洁,服饰古朴,行进间讲话姿势,左手指前,步履向东又回首西望,抬臂扬手,举止亲切,庄重伟大。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呈现出轩辕黄帝纵观古今、令人景仰的恢宏气概。

 

姬(帝喾)

帝喾(kù)(公元前2480~前2345)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出生于高辛,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zhuan xU)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镇)受封为辛侯。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建有帝喾陵。

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三十而得帝位,迁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七十年,享寿105岁。死后葬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镇。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滨),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

死后葬于商丘市睢阳区25公里的高辛镇。

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帝喾氏族的一位喾,后为颛顼族子,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汤(商汤)

成汤(?年-约前1588):即商汤,河南商丘人。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部族领袖。汤,据说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的河南商丘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好方鬼神,事淫乱(《史记·夏本纪》),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在夏朝的诸侯国中,商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亩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徒,一次是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商汤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hui 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缗mín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王朝。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亳,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于亳。由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历史文献

起源主要有三:

系出子姓,始祖成汤,以谥号为氏。成汤,帝喾之子契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灭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后谥成汤。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出自子姓,商末宋国君偃之后,因避祸所改。《史记·殷本纪》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旧都周围分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改子姓为汤姓。

    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满、侗、蒙、土等民族均有汤姓。

 

 

 

    鞠(鞠昇)

     鞠姓,出自姬姓,始祖鞠昇别姬改鞠,是黄帝的后裔。
     江西高安蓝坊鞠氏清朝康熙十七年戊午年(公元1678年)重修族谱世纪图小引曰:溯予族受姓之祖,始于燕易王庶妃之子太子昇公,因与嫡妃之子太子哙图位不克,遂奔辽阳,别姬氏始姓为鞠,郡号汝南。
      燕易王是西周初期召公奭[shì]的裔孙,是燕国的第38代国王。

       鞠勇冠经过七年的艰苦论证,于2013317日在《高安鞠氏<宋谱旧序>辨析》一文中认定鞠昇公为天下鞠氏之始祖

中国的鞠姓出自鞠昇,这是1000年前的南宋初期,居住南昌石头岗鞠仲谋的七世孙鞠性复,为了续修族谱到山东高密调研期间,在众多鞠氏家谱的源流出处中,经过研究甄别认为是最真实可信的一个鞠氏出处的结论,说她可信是因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北燕国的太子,鞠氏的一世祖鞠昇开始,到北宋初期的著作佐郎鞠常,历经1300年传续40代,每一代都有名有姓,有职务,有居住地,有的还附有传记,如果说她是假的,是谁又是为了什么事情非要杜撰出这样一份假家谱呢?因此,这个家谱不是臆造出来的,因为臆造她毫无意义。这份族谱就是保存在当今高安蓝坊的《鞠氏家族谱总世系》。

      另外,根据当今发现的两份《鞠氏族谱》记载也可以证明她的真实性,《吉水吟村鞠氏族谱》记载这支鞠氏传承于东莱鞠敖,《高安蓝坊鞠氏族谱》记载他们传承于东莱鞠敷,查阅《高安蓝坊鞠氏家族谱总世系》,“鞠昇以下到第十一世是鞠谭,鞠谭传二子,长曰鞠孟樟,次曰鞠仲珂,鞠孟樟也传二子,长子鞠敷,次子鞠敖,而鞠仲珂的传续家谱未记。”也就是说,鞠敷、鞠敖是亲兄弟,他们的爷爷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只不过《吉水吟村鞠氏族谱》上把“敖”记成“傲”,那么鞠敖和鞠傲是不是同一人呐,对照《总世系》没有查出另外还有叫“敖”或者“傲”以及在发音上都相同的名字,从他们存世的时间上判断,也大体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因此判定“敖”和“傲”是同一个人,从命名学分析,他们是以“文”字旁命名,从字意分析,《高安谱总世系》记载的“敖”比较合理。进一步分析,吉水吟村首次修谱是在北宋熙宁年间,高安蓝坊是在南宋绍兴年间,由于首次修谱的时间不同,又分居两地且交通、通讯不发达,修谱时应该是互未通光,各自独立完成的,怎么会这么巧,把两千多年前的亲兄弟修到了一起呢,因此这不是巧合,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吟村谱》佐证了《高安总谱》的真实性。所以,高安鞠氏谱才是记载鞠氏出处和传续的最准确、最权威的一份族谱。鞠姓出自鞠昇,才是目前最权威,最可信的鞠氏出处的结论。

      正是这部高安蓝坊的《鞠氏家族谱总世系》记载,鞠氏的太始祖叫鞠昇,她原来是北燕国燕易王的长子叫姬昇,因为与他的弟弟姬哙争夺王位失败,而“避难辽东东梁河阳(今辽宁辽阳),弃姬为鞠”的改姓。因此确定,鞠昇是姓鞠的第一人,是普天下鞠姓的太始祖。而鞠陶是西周先祖,她姓姬名鞠陶,他的后代包括周朝受封的王公都是姬姓,鞠陶只是他不包含姓的专用名字。他的后代若以鞠命姓必然要有原因,否则谁会自动放弃姬姓的王公贵族身份,而以当时还比较生僻的“鞠”字命姓?

    

    麴(麹

    麴姓出自姬姓,由鞠姓演变而来。由于从唐朝中期以后逐渐把麴姓简写成曲姓。麴姓是鞠氏所改,是西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受到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的牵连被削职为民,因为惧怕遭到进一步迫害,率儿子鞠避难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的改姓。从此鞠閟隐姓埋名改姓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

根据《汉书王嘉传》、《元和姓纂》、《资治通鉴》记载,麴姓是鞠氏所改,是西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受到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的牵连被削职为民,因为惧怕遭到进一步迫害,率儿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弃鞠为麴的改姓。从此鞠閟隐姓埋名改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

麴閟为什么要选择距都城长安以西一千多里的西平为避难地而不返还原籍平原郡呢?总结起来应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鞠谭籍贯平原人所共知,到大家都知道的地方躲避后果可想而知;二是西平地域偏僻,远离都城,以羌胡为邻,位置与长安以东的平原郡正好相反,是迫害者意想不到的地方,比较安全;三是西平可能有族人或可靠的下级任职,投靠他们能够得到照顾和保护,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四是由政府统一组织的强行迁徙,不容个人选择。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始设西海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经查,西海郡城即今青海海晏三角城,公元五年建城,公元二十五年随着王莽的覆灭而废弃。当时,沿湟水上游以西的广大地区都被卑禾羌占据,为了收回这片土地,创造四海升平的景象,王莽主政后派人带着大量金钱到卑禾羌与其首领良愿商量以钱买地,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白花花银子,良愿大喜过望,立刻答应愿意献地西迁。于是鲜水海(今青海湖)、允谷(今盐池)一带广大地区尽被汉朝收回。王莽请示主政的太后王政君同意,在今青海海晏三角城设西海郡,统一管理这一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内强行迁徙犯人及其家属数万人填充,京城为首选。这次犯者填西海移民发生在鞠谭被判有罪的六年之后,可以认定,麴閟就是在这次大规模迁徙中来到湟中。

那么麴閟初到湟中的定居地在哪里呢?据史料分析应该在距西海郡城濒临的临羌(今青海湟源)到西平亭(今西宁)一线,其确切地点是最初在临羌,以后逐渐转移到西平亭,最后以西平亭为据点向四周呈放射性发展。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早期在湟中地区沿湟水流域设置临羌、安夷(今平安)、破羌(今乐都)三县和西平亭,其中西平亭是当地驻军屯田的治所,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单位,地域和行政上受临羌县所辖。从建置名称都含有看出,这三县一亭是为抵御西北羌胡所建。三百年后,到了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东汉撤销西平亭设西平郡,在西平亭原址上另设西都县作为西平郡治所统辖湟水四县。按照汉朝规制以人口千户为限,大县设令,小县为长,西都设立之初最高行政长官叫西都长,看来人口显然不满千户。可见麴閟刚来时这里只有西羌驻军或少量家属,这是确定麴氏初来湟中定居在临羌附近的主要原因。

临羌是传说中西王母的故乡,它背靠昆仑之墟,面对瑶池仙境,高原气候,冬暖夏凉,是景色宜人,水草丰美的栖息之地,到今天仍被赋予夏都之美誉。但观景解决不了生存。麴閟初来时这里的物质生活与京都长安的奢华简直无法相比,他们结庐为室,因穴而居,一定经历了十分困难的草创年代,但这都是暂时的。最痛苦的是来自隐姓埋名、与世隔绝所造成精神上的压抑,他们不敢公开身份,不敢公开结交官府,不敢惹是生非,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自谋发展,等待时机。

从另一方面分析,麴閟的避难应该是一种有组织的撤离。史料记载,鞠谭虽然被削职为民但并未遭到抄家,在京城做官所聚敛的财富为西平麴氏初期创建家园,开拓领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巨大物质支持,使他们很容易跻身当地士绅行列,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可靠经济保证。十三年后新莽篡汉以及刘秀连续多年匡扶汉室的战争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使这种负罪感和精神压抑逐渐淡化,在政治上为麴氏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临羌县以羌胡为邻,居住地犬牙交错,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羌人好斗,士兵骁勇强悍,常以抢掠为生,他们聚众结社,呼啸而来,满载而去,飘忽不定。在当地政府鞭长莫及无法提供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一方面重金收买羌胡头人用以获得暂时安宁,另一方面建立一支强大的家族武装进行有效自卫应是当时麴氏谋生存的主要策略。在长期打打合合的争斗中,这支家族武装得到了极大锻炼,他们熟练掌握并运用了羌人快马弯刀,出其不意的战法,成为威震一方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

 

麹允(?―316年),凉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将领。

永嘉五年(311年),汉赵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阎鼎等立秦王司马邺皇太子,阎鼎总理百官。麹允时任安夷护军、始平太守,心中妒忌阎鼎的功劳,恰逢阎鼎杀死京兆太守梁综,麹允便与梁综之弟冯翊太守梁纬等攻打阎鼎,阎鼎逃走。永嘉六年(312年),任雍州刺史。

建兴元年(313年),司马邺继位,是为晋愍帝,任命麹允为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持节、西戎校尉、录尚书事,并仍任雍州刺史。当时汉赵将领刘曜等数万人进逼长安,麹允击败他们。刘曜又攻北地郡,麹允为大都督骠骑将军,驻军青白城以援救北地郡。刘曜转而进犯上郡,麹允因兵力弱不敢前进。刘曜后再攻北地郡,北地太守麹昌向麹允求救,麹允率兵赶赴北地郡。麹允因中刘曜之计,致使北地郡陷落。

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围攻长安,长安发生严重饥荒,百姓饿死大半,晋愍帝处境窘迫,于是投降汉赵,临行前叹息说: 误我事的人,是麹、索二公。晋愍帝投降汉赵后,遭到汉赵皇帝刘聪幽禁侮辱,麹允对此伏地号哭不能起身,刘聪因此大怒,将他幽禁监狱,麹允发愤自杀。刘聪赞许他的忠烈,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节愍侯。

 

附:史  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麹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洛阳倾覆,阎鼎等立秦王为皇太子于长安,鼎总摄百揆。允时为安夷护军、始平太守,心害鼎功,且规权势,因鼎杀京兆太守梁综,乃与综弟冯翊太守纬等攻鼎,走之。会雍州刺史贾疋为屠各所杀,允代其任。愍帝即尊位,以允为尚书左仆射、领军、持节、西戎校尉、录尚书事,雍州如故。时刘曜、殷凯、赵染数万众逼长安,允击破之,擒凯于阵。曜复攻北地,允为太都督、
骠骑将军,次于青白城以救之。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于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麹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去城数十里,群贼绕城放火,烟尘蔽天,纵反间诈允曰:“郡城已陷,焚烧向尽,无及矣。”允信之,众惧而溃。后数日,麹昌突围赴长安,北地遂陷。允性仁厚,无威断,吴皮、王隐之徒,无赖凶人,皆加重爵,新平太守竺恢,始平太守杨像、扶风太守竺爽、安定太守焦嵩,皆征镇杖节,加侍中、常侍,村坞主帅小者,犹假银青、将军之号,欲以抚结众心。然诸将骄恣,恩不及下,人情颇离,由是羌胡因此跋扈,关中淆乱,刘曜复攻长安,百姓饥甚,死者太半。
久之,城中窘逼,帝将出降,叹曰:“误我事者,麹、索二公也。”帝至平阳,为刘聪所幽辱,允伏地号哭不能起。聪大怒,幽之于狱,允发愤自杀。聪嘉其忠烈,赠车骑将军,谥节愍侯。

 

 

 

 

麦(铁杖)

麦氏始祖铁杖公的父亲麴曾唯公乃帝喾氏之后,原姓麴,据《麦氏族谱》载:“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曰:去曲为麦。”麦氏之始先世浙江翁州府松阳县人,西晋时有祖麹允丞相(一作麴鳟,不知是否为同一人?待考),子孙俱担任显官而为公卿大夫为利史守令等官职,绳绳相继,家声显赫,奕及避南北朝变迁五胡之扰而光景收拾儿孙二十四户统往南雄府保昌县立桑梓居住,置籍始兴。至随铁杖公佐朝有功授左屯卫大将军上柱国称忠于国,特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武烈赐姓去匊为麦,食邑始兴麦氏实始于此。曾唯公生于齐梁间居始兴百顺里,夫妻好善晚年得子。生二子:(长)麦饶丰(铁杖公)、(次)麦饶瑞为隋朝 大将军。随杨素征突厥立功,後死在征高句丽。谥武烈侯。隋朝光禄大夫、宿国公麦铁杖

    麥铁杖公(538-612年),名饶丰,字良韬,号铁杖,乳名寿生,父曾唯,母梁氏,系南雄市(隋属始兴郡)百顺麥屋村人。公少时好交友,重信义,臂力过人,奔走如飞。陈太建中,鲁为广州刺史欧阳顾所识拨,陈亡,徙居清流县。值江东反,杨素遣公浮江觇贼。再往,为贼所擒。贼遣兵仗三十人传公致高知慧所。至陵亭,卫者哀其馁,解缚食之。公夺剑杀卫者殆尽,割其鼻以归。素大奇之。比还奏其功,授仪同三司。寻罢去。开皇十六年,廷臣称其功饶武,徵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从素北征突厥,进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起兵并州。复从一素击之。每战先登柱国,出为莱州刺史。寻转汝南太守,迁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愈密。公自以荷恩深重,常思谒命。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顾谓医吴景贤曰大丈夫。 
登于《珠玑巷麦氏宗祠》 

 

    北史

    唐·李延寿

    列传第六十六

麦铁杖,始兴人也。贫贱,少勇骁,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修生业。陈大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窬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牙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恆在,弗之信。后南徐州数告变,尚书蔡征曰:“此可验矣。”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反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度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禽,逆帅李稜缚送高智慧。行至庱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后叙战勋,不及铁杖,遇素驰驿归于京师,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素见而悟,特奏授仪同三司。以不识书,放还乡里。成阳公李彻称其骁武,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

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除莱州刺史,无莅政名。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声曰:“麦豆不殊,何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时人以为敏捷。寻除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愈密。

    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顾谓医者吴景贤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釭袴鼻,疗黄不差,而卧死兒女手中乎!”将度辽,呼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杖跳上岸,与贼战,死。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亦死之,左右更无及者。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子孟才嗣,授光禄大夫。孟才二弟仲才、季才,俱拜正议大夫。赗赠钜万,赐辒辌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命平壤道败将宇文述等百余人皆为执绋,王公以下送至郊外。士雄赠左光禄大夫、右屯卫将军、武强侯,谥曰刚。子杰嗣。金叉赠右光禄大夫,子善谊袭官。

  孟才,字智稜,果烈有父风,帝以其死节将子,恩锡殊厚,拜武贲郎将。及江都之难,慨然有复仇志。与武牙郎将钱杰素交友,二人相谓曰:“事等世荷国恩,门著诚节。今贼臣杀逆,社稷沦亡,无节可纪,何面目视息世间哉!”乃流涕扼腕,相与谋于显福宫邀击宇文化及。事临发,陈籓之子谦知而告之,与其党沈光俱为化及所害,忠义之士哀焉。
    光字总持,吴兴人也。父居道,仕陈为吏部侍郎。陈灭,徙家长安。皇太子勇引署学士。后为汉王谅府掾,谅败,除名。

  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综书记,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贫,父兄并以佣书为事,光独跅驰,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所附。人多赡遗,得以养亲,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值绳绝,非人力所及。光谓僧曰:“当相为上绳。”与诸僧惊喜。光因取索口衔,拍竿而上,直至龙头。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伐辽东,光预焉。同类数万人,皆出其下。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百余骑。光酹酒誓曰:“是行若不建功立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知兵接敌,杀伤十数人。贼竞击而坠,未及地,适遇竿有垂絙,光接而复上。帝望见,壮而异之,驰召与语,大悦,即日拜朝散大夫,赐宝刀良马。恆置左右,亲顾渐密。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帝每推食解衣赐之,同辈莫比。

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潜构义勇,将为帝复仇。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男,方任之,使总统,营于禁内。时麦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又俯首事雠,受其驱率,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今在化及内营。以此复仇,如鹰鹯之逐乌雀。”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此麦铁杖子也,及沈光者,并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逢舍人元敏,数而斩之。德戡兵至,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给使齐奋,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遇害,时年二十八。麾下百人皆斗死,一无降者。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

 

 

    隋书
      魏徵寿
    列传第二十九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馀里,夜至南徐州,俞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馀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恆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后叙战勋,不及铁杖,遇素驰驿归于京师,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素见而悟,特奏授仪同三司。以不识书,放还乡里。成阳公李彻称其骁武,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寻除莱州刺史,无治名。后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寻除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逾密。

      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顾谓医者吴景贤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蒂喷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兒女手中乎?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亦死之,左右更无及者。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曰:铁杖志气骁果,夙著勋庸,陪麾问罪,先登陷阵,节高义烈,身殒功存。兴言至诚,追怀伤悼,宜赉殊荣。用彰饰德。可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子孟才嗣。寻授光禄大夫。孟才有二弟,仲才、季才,俱拜正议大夫。赗赠巨万,赐辒辌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平壤道败将宇文述等百馀人皆为执绋,王公已下送至郊外,士雄赠左光禄大夫、右屯卫将军、武强侯,谥曰刚。子杰嗣。金叉赠右光禄大夫,子善谊袭官。

    孟才字智棱,果烈有父风。帝以孟才死节将子,恩赐殊厚,拜武贲郎将。及江都之难,慨然有复仇之志。与武牙郎钱杰素交友,二人相谓曰:吾等世荷国恩,门著诚节。今贼臣弑逆,社稷沦亡,无节可纪,何面目视息世间哉!于是流涕扼腕,遂相与谋,纠合恩旧,欲于显福宫邀击宇文化及。事临发,陈籓之子谦知其谋而告之,与其党沈光俱为化及所害,忠义之士哀焉。

 

  隋唐十三位猛将之一麦铁杖 
   (首先澄清一件一直有争议的问题:麦铁杖的主籍是始兴还是南雄?做为这个争议我只能说明一件事,麦铁杖是百顺人,隋唐的时候南雄地属始兴县。至唐光宅元年(684),划始兴之化南、横山置浈昌县(即今南雄县)。因此,《隋书》记麦铁杖为始兴人。如今百顺已是属于南雄政府管辖范围。这些争议都已不重要了。今百顺209有其庙宇。门前山清水秀,香火旺盛!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南雄珠玑设麦氏宗祠。这为历史一代风流人物应该永远记在我们心中,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麦铁杖,韶州翁源人也。有勇力,日行五百里。初仕陈朝,常执繖随驾。夜后,多潜往丹阳郡行盗。及明,却趁仗下执役,往回三百余里,人无觉者。后丹阳频奏盗贼踪由。后主疑之,而惜其材力,舍而不问。陈亡入隋,委质于杨素。素将平江南诸郡,使铁杖夜泅水过扬子江,为巡逻者所捕,差人防守,送于姑苏。到陵亭,遇夜,伺守者寐熟,窃其兵刃,尽杀守者走回。乃口衔二首级,携剑复浮渡大江,深为杨素奖用。后官至本郡太守。今南海多麦氏,皆其后也。 
———---刘恂《岭表录异》 
    隋唐十三位猛将:麦铁杖、张须陀、杜伏威、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罗士信、单雄信、薛万均、薛万彻、哥舒翰、南霁云、白孝德。 
    麦铁杖,始兴人也。贫贱,少勇骁,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修生业。陈大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窬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牙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弗之信。后南徐州数告变,尚书蔡征曰:「此可验矣。」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反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度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禽,逆帅李稜缚送高智慧。行至庱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后叙战勋,不及铁杖,遇素驰驿归于京师,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素见而悟,特奏授仪同三司。以不识书,放还乡里。成阳公李彻称其骁武,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 
  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除莱州刺史,无莅政名。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声曰:「麦豆不殊,何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时人以为敏捷。寻除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愈密。 
    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顾谓医者吴景贤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釭袴鼻,疗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将度辽,呼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杖跳上岸,与贼战,死。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亦死之,左右更无及者。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子孟才嗣,授光禄大夫。孟才二弟仲才、季才,俱拜正议大夫。赗赠钜万,赐辒辌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命平壤道败将宇文述等百余人皆为执绋,王公以下送至郊外。士雄赠左光禄大夫、右屯卫将军、武强侯,谥曰刚。子杰嗣。金叉赠右光禄大夫,子善谊袭官。 
    以上内容参考自《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麦铁杖是隋朝光禄大夫、宿国公、右屯卫大将军。始兴江口人,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 
    麦铁杖青年时勇敢膘悍、臂力过人,且行走如风,跑及奔马,能日行五百里。性开朗,喜酒,好交游,重信义。陈朝大建年间,因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铁杖曾占山为王,劫富济贫,被广州刺史捕获,皇帝欣赏其勇,让他执掌御伞。但铁杖每当皇帝罢朝之后,仍步行百里到南徐州,趁夜越城入户抢夺富家钱财,劫富济贫。第二天早晨上朝,又仍为皇帝执伞不误。经十多次抢夺后,南徐州失主已认识麦铁杖,联名告到州里。刺史查实确认,上告朝庭,要求惩处麦铁杖。皇帝和众臣见铁杖每日不离左右,尚书察征便出了一个主意。有一天罢朝时,忽然以一百两白银为报酬,募人到南徐州投递紧急公文,并规定第二日黎明须持回文上奏皇帝。众人经过计算路程和时间,认为纵驰快马也难完成任务而无人应召。铁杖不知是计,欣然前往。且不用驿马按时送文返程。此时,皇帝才相信抢劫南徐州者就是铁杖无疑。但皇帝因爱惜铁杖的骁勇和特殊的本领,从轻发落,只对他充军了事。 
     陈朝灭亡后,麦铁杖转入隋朝大将军杨素军中,驻扎清流县,屡立战功。 
    当时江东一带有叛军谋反,杨素派麦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刺探军情。铁杖负使命,弄清敌情胜利而归。杨素再派他领兵作战,不幸被敌俘获。敌帅李棱捆绑住他,派三十名军士将他解至高智发落。行至半路,解押军士大吃大喝,见铁杖大叫饥饿,便松绑让他吃饭。铁杖趁机夺取士兵大刀,杀死所有敌兵,并全部割了他们的鼻子装入袋中,逃回军营。杨素大喜。但在论功行赏时,却忘了铁杖,但铁杖既不争功,也无怨言,仍默默地鞍前马后跟随着杨素南征北战。杨素见铁杖忠心耿耿,才想起铁杖的超人本领和赫赫战功。班师回朝后,杨素特奏明皇上,为他请封加赏,授同三司职,但由于铁杖没有文化,不久就被遣返回乡。 
     开皇十六年,成阳公李徽爱铁杖骁勇,又召他回京任车骑将军,仍随杨素北征突厥。炀帝嗣位后,发生并州汉王谅谋反,杨素领铁杖平叛,铁杖每战捷足先登,军功卓著,封柱国爵位,任命为来州刺史。又因其文墨不通治理无方,转任汝南太守。 
      从此,铁杖接受教训,开始学习文化和治国安邦法令,境内安定繁荣,盗贼绝迹,被封为右屯大将军。铁杖感激皇上知遇之恩,常怀尽力报效朝庭的决心,大业中,隋炀帝征辽,铁杖挺身而出,请求担任前锋。出征时,他对相送他的朋友吴景贤说:大丈夫生死自有安排,我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家庭身边? 
      将到辽东,他又对儿女说:我若战死,你们对富贵、孝道不要看得太重。只要有一片诚意就可以了。 
     到了济桥地方,敌兵大量涌来,铁杖身先士卒跳上岸与敌奋战,不幸阵亡。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义也在战斗中阵亡,皇帝身边更没有赶得上铁杖的。皇帝为他流下眼泪,从敌人那里花重金赎回他的尸体。并下了一道诏书说:麦铁杖跟我东征西讨,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理应彰以殊荣。遂追封他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为武烈。他的长子孟才为他的后嗣,不久授予光禄大夫。并赐给辒辌车和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送葬队伍前后都设置了吹鼓乐队;在平壤道战败的将军宇文述等一百多人都为他拉灵柩;王公以下的官员送到郊外。 
《隋书.麦铁杖传》注释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 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征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日: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稜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庱亭(11),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后叙战勋,不及铁杖。遇素驰驿归于京师,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素见而悟,特奏授仪同三司(12),以不识书,放还乡里。成阳公李彻(13)称其骁武。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14)。仍从杨素北征突厥(15),加上开府(16)。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17)。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18)。寻除莱州刺史,无治名。后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日:麦见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窦不殊,那忽相怪?”(赤+及)然无以应之。 时人以应敏慧。寻除右屯卫大将军(19),帝待之逾密。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20),请为前锋,顾谓医者吴景贤日: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炙额,瓜蒂喷鼻,治黄不差(21)而卧死儿女手中乎。将度辽,谓其三子日:阿奴(22)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义亦死之,左右更无及者。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日:铁杖志气骁果,夙著勋庸,陪麾问罪,先登陷阵,节高义烈,身殒功存,兴言至诚,追怀伤悼,宜赉殊荣,用彰饰德,可赠光禄大夫、宿国公(23),谥曰武烈。子孟才嗣,寻授光禄大夫。孟才有二弟:仲才、季才,俱拜正议大夫,賵赠巨万。赐辒輬车(24),给前后部羽葆鼓吹(25);平壤道败将宇文述等百余人皆为执绋;王公已下送至郊外。士雄,赠左光禄大夫,右屯卫将军,武强侯,谥曰刚。子杰嗣。金义,赠右光禄大夫。子善谊袭官。孟才智棱果烈,有父风。帝以孟才死节将子,恩赐殊厚,拜武贲郎将。及江都之难(26),慨然有复仇之志,与武牙郎钱杰素交友,二人相谓曰:吾等世荷国恩,门著诚节,今贼臣弑逆,社稷沦亡,无节可纪,何面目视息世间哉!”于是流涕扼腕,遂相与谋,纠合恩旧,欲于显福宫邀击宇文化及。事临发,陈藩之子谦知其谋而告之,与其党沈光(27)俱为化及所害。忠义之士哀之。 
注: 
  始兴:《隋书?地理志》载:南海郡统县十五,户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属县有南海、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洭、政宾、怀集、新会、义宁。南雄地属始兴县。至唐光宅元年(684),划始兴之化南、横山置浈昌县(即今南雄县)。因此,《隋书》记麦铁杖为始兴人。南雄百顺有麦铁杖墓,今存。 
  陈太建中,结聚为盗。《直隶南雄州志?忠烈麦铁杖传》记为:岭表多事,结众横行。 
  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为郡豪族。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梁武帝时,曾以超武将军征讨广衡二州山贼。后从陈霸先迁始兴内史。梁元帝时,以始兴郡为东衡州,以颇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东衡州诸军事、云麾将军、东衡州剌史、新丰伯,邑四百户。寻进封始兴县侯。后授都督广、交、越、成、定、明、新、高、合、罗、爱、建、德、宣、黄、利、安、石、双等十九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剌史。陈世祖嗣位,进号征南将军,改封阳山郡公,邑一千五百户。 
   ④没为官户,配执御伞:充当官家奴仆,为陈宣帝仪仗执伞。 
  南徐州:今镇江,与陈都城建康(今南京)相距约60余公里。 
  蔡征:字希祥,幼聪敏,精识强记。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后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 
  仗:朝廷之仪仗。仗下,即会朝毕,仪仗下。 
  购:悬赏征求。 
  清流县:福建西部,九龙溪流域。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仕隋拜信州总管。隋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陈亡,拜荆州总管,进爵上柱国,越国公,转为内史令。俄而江南人李棱等聚众为乱,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杀害长吏。隋主乃以素为行军总管,帅众讨之。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杨州刺史,船舰千艘,屯据要害,兵甚盛。紊破之,百余战,斩高于泉州。 
  (11)庱亭:江苏丹阳县东、武进县西。三国吴孙权曾射虎于此。 
  (12)仪同三司:官名,属二品。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以与三公同等待遇,故曰仪同三司。 
  (13)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位柱国,进爵齐安郡公,徙封城阳郡公、淮州刺史、云州剌史,左武卫将军。 
  (14)车骑将军:官名,二品,骠骑之下,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 
(15)北征突厥:隋开皇十八年(598),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杨素为灵州道行营总管,出塞讨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 
  (16)加上开府:以仪同三司待遇开设府署。 (17)汉王谅:杨谅,隋高祖之第五子,字德章,一名杰,开皇元年封汉王,十二年为雍州牧,加上柱国,左屯卫大将军;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谅自以所居天下精兵处,以太子谮,废居,常怏怏,阴有异图。高祖崩,发兵反。炀帝命杨素为并州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步骑四万趣大原平叛。谅退守清原,与素大战,死者万八千人。退保并州,素围之。谅降,废为庶民。 
  (18)柱国:官名,勋官称号,正二品。 
  (19)右屯卫大将军:勋官称号,位三公之上。 
  (20)辽东之役:隋大业八年(612)正月,炀帝御驾亲征辽东,总六师,号称200万。三月,临戎于辽水桥,麦铁杖拒战死。四月围辽东,久攻不下。七月,宇文述败绩于萨水,右屯卫大将军薛世雄死之,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 
  (21)艾炷炙额,瓜蒂喷鼻:一种治病方法,即以艾绒制成的药物炙额,以瓜蒂粉末喷于鼻中。治黄不差,黄,三岁以下幼儿。治黄不差,是说如同医治幼儿一样。 
  (22)阿奴:麦铁杖自称。 
  (23)光禄大夫、宿国公:为加封及褒赠之官。 
(24)辒辌车:古代的一种卧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辒辌。后用为丧车。 
  (25)羽葆鼓吹:羽葆即羽盖,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即乐队。 
  (26)江都之难:《隋书?炀帝纪》:“(义宁)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以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炀帝)崩于温室。江都即今之扬州。 
  (27)沈光:《隋书?沈光传》:沈光,字总持,吴兴人,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综书记,微有词藻,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勇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功拜朝请大夫,折冲郎将。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江都之难,潜构义勇,将为帝报仇。与孟才谋杀化及,事发,遇害死,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无一降者,时年廿八岁。

 

   附各地族谱及图片资料。

 麦姓源流考(珠玑巷记载) 
    「麥」字,從「來」不從「夾」,從「夂」不從「夕」。來象其實,夂象其根—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夂音止,夕音係) 
    我族之始祖,相传系出成汤姓子氏,初封于宋,后易而为孔,最后改为麴。梁四公麴,系浙江翁州府松阳县人。承扬子孙,俱擢任显官、而为公卿大夫、又为刺史守令等官职。绳绳相继、家兴赫奕。及逢南北变迁,五胡云扰,乃去匊为麥,收拾儿孙二十四户往南越(现广东)保昌县(隋属始兴郡)立桑梓。 
    汉代元鼎初,封景帝后,城阳顷王贤之子昌为麥候;子孙因以为氏,已六世。麥氏后裔至隋朝,在百顺才诞生麥铁杖公。 
岭南始祖麥铁杖,仕隋。为南北统一屡立战功,帝赐姓麥,赐官。至辽东战役,为国捐躯。谕葬于南雄县百顺大水迳凤形山中。其婚配冯、伊氏(均一品夫人)、许氏、甘氏;生三子:孟才、仲才、季才。 
    十三世祖志远公从百顺麥府迁往南雄珠玑古巷,妣竺氏,生二子:文富(迁居贵州);文贵落居南雄珠玑,葬于雄州水南麥屋岭(现雄州公园内),妣赵、陈氏(都一品夫人);生三子:昆璧、昆泰、三璧。长子生三儿:原鲁、原清、原道;次子生二儿:顺吉、原吉;三子生五子: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五子必雄有一脉居南雄城区,葬于南雄珠玑三驳桥巩埂蛇形。后因胡妃株连,被逼离乡背井,奔走各地…… 
现在已有五十多世,约一百二十万人。所幸子孙繁衍昌盛,永发其祥。 
    参考《中山、三水、南雄、清远古城麥氏族谱》 
                                        南雄麥氏宗亲理事会 
                                    公元二00三年九月八日 

 中山(香山)小榄《麦氏续修宗谱·序》 
    麦氏于岭南为望族,其著史传者自宿国始,或以为本晋相麹鳙(原字为:'瑞’字'王’字旁换成'鱼’字旁)后浚乃去匊(掬)为麦,或日非也。汉武帝封城阳顷,王子昌于麦,日麦侯子孙因以为氏。今核晋书无麹鳊(原字为:瑞字的'王’字旁换成'鱼’字旁),麦侯则见班书王子侯表义差有据。然溯西汉迄魏晋六朝,淹历千祀阗无闻人世次,靡征疑亦不无附饰,故郑夹涤氏族略止。据姓苑云始宿国当矣,宿国丰功伟节,震耀天南。史称其籍始兴,自南汉乾和析始兴置雄州,宋开宝中以河北路有雄州,别称南雄。宣和二年赐名曰保昌,故麦氏旧谱又称为籍南雄保昌者此也。其十六世孙必达自保昌迁香山之黄旗角,生子日有从,有从生庆宗,庆宗生元俊,元俊以元至治三年,自黄旗迁小榄,是为香山小榄麦氏之一世祖。至治迄今年,历数百年,世传二十,有二枝蕃实茂益官昌大,其族之通识而达礼者,以南雄传宗谱。…… 
光绪壬辰夏六月 贲隅吴道镕敬序 
(摘录香山县小榄《麦氏续修宗谱》,吴太史序,誉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三水《麦氏源流初探》 
……麦氏发祥地为广东南雄县。《雄州古今》(南雄县志办公室编)刊《隋将麦铁杖》一文说:“麦铁杖不仅是陈朝的反抗者,隋朝的宿国公,他还是我国麦姓的始祖。”唐朝刘恂《岭表录异》载:“今麦氏,皆其(指麦铁杖)后也。”现存清代我县麦耀鎏编的《始兴成安堂族谱》,更详尽地说明了这一点。 
    麦铁杖(公元538年生,62l卒)隋朝:“始兴(南雄百顺)人。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开皇中除车骑将军。从杨素北征突厥,击汉王谅,每战先登,进柱国。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力战死,谥武烈。”(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铁杖有三子:孟才居长,拜武贲郎将(事迹亦见《中国人名大辞典》),一直留在中原生息蓄衍。经几百年传至宋代麦三璧,生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五兄弟,统称“五必君”。据《始兴成安堂族谱》载:“五必君系出铁杖公之后,世为南雄珠玑巷沙水村人。自宋失其政,金人南逼,烽烟告警,于戈扰攘之秋,于是兄弟五人,由南雄迁徙广州分居各县是也。”他们先返故乡南雄珠玑巷,遂挈家口向广东南部迁徙。 
    老二必秀来至南海县西开基(北去广州白鹤洞不远)。不久,他的长子麦挺芳便携妻子龚氏改迁麦坑(位于今南边区陆坑村之西一里许)。他原名倜庠,号禄源,南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中进士, 官至六部郎,死后葬乐平区格坑乡南头岗。挺芳有五子,均在三水长大,后觉麦坑“风水”不佳,遂不敢久留,弃为荒壤,子孙分徙别境,据说麦坑至今残址犹存。 
    现将麦挺芳五子派脉分录于下: 
    1.长房子发公,携子麦广达于南宋嘉熙年间迁至竹山岗乡麦村开基。再传四代,元朝至正年间另分支麦永秀到南边保安乡小洞落籍。 
    2.次房雄发公,为今日黄塘乡的涡边、保安乡的麦岗、陆坑乡亨尾麦家巷、烯冈乡的山烯以及芦苞麦街的始祖。原来麦雄发离开麦坑后,初迁南海西樵大洞凤山,至南宋赵扩宁宗年间,与妻卢氏迁回三水兰村(即今涡边)开村。(注:上述的烯字(其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 他的长子仁达有三子,其中二子麦子清于元朝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由兰村始迁社岗,后再迁古塘。到明朝朱洪武初年有孙名麦昆玉,李坑李姓人招之为婿,遂留李坑一巷(即今之亨尾麦家巷)定居。生孙麦法泰、麦法盛,法泰仍居亨尾,法盛迁保安乡麦岗村。 雄发次子显达,初与夫人黄氏以及儿子麦梅、麦杖迁回南海西樵大洞凤山。其后约在元朝成宗大德年间,麦杖儿子昌奇折回三水,为珊圃(即今南边烯(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岗乡山墒(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村)的开村始祖。麦昌奇传至第五代,除麦如山仍留山烯,麦如海、如善、如盛、如聚兄弟四人齐去芦苞叶岗,后再迁芦苞麦街,其时已是明朝正统年间的事了。 
    3.三房胤发公,分居外县,其后不详。 
    4.四房长发公,字半江,分居南海江尾。 
    5.五房祥发公,离开麦坑初居古驿、横江,他的儿子麦绍丰,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迁董粟乡麦村。 
    绍丰育二子,分两支派脉蓄衍,长子汝明留.董粟,至重孙麦永盛在元朝至正年间迁西南镇附近沙头村,其兄永茂仍居董粟。 
    绍丰次子汝懋不愿久留董粟,近年转回南边伯祖雄发公开创的兰村沼村入籍。…… 
                           (摘录《三水修志通讯》,蔡兆添撰文) 
注:上述董粟的粟(原字为:'捕’字去掉提手旁中间加一个'人’字,人字下面是一个'水’字。 

    广东《麦氏宗谱·序》 
……崇祀乡贤,文贵生三子:长日昆璧、次日昆泰、三日三璧。昆璧知济源县事,三璧为平陇县教谕。三璧生五子:长日必荣、次日必秀、三日必达、四曰必端、五日必雄,皆承恩宠。原居南雄府始兴县沙水珠玑巷柯树下大井头并及百顺里,世守先人之庐墓,亦云乐土。奈宋南渡时兵陷南雄,衣冠之士避地而居,兄弟五人挈眷携男始至香山黄角侨寓寄庐,以待时清及海宇承平,各以山水自适。无复归志时,必雄公未受室,眷恋故乡,复回沙水珠玑巷,凡先代田园居肆皆公有焉。后往香山探寻,诸兄叙一家天伦之乐。而诸兄之后有居广州、香山;有居东莞、新安、南海、番禺等县。公见冈州新会胜地名区遂家焉。厥后,国朝顺治八年辛卯改开平,雍正十年壬子又置鹤山,隶属肇庆。是以广肇诸郡县,始有麦氏开基成族,支孙蕃衍。故东莞新安之麦皆宗奉政大夫必荣,南海之麦皆宗必端,新会、开平、鹤山之麦皆宗必雄五公裔。复有居别府县各谱自志,但凡麦氏皆宗铁杖,盖自铁杖至五必,凡十六世矣。又自始迁祖必雄,长子七秀,历四传以至理正、时正、保实、保平居开平、鹤山。麦村分为四大房,理正为廓村乡之始祖;时正为东头乡之始祖;保实子承宗为乌石麦边乡之始祖;保平为榕树下之始祖。凡四房中有徙居异县异乡者,如由廊村而迁新宁冲蒌,则宗观清迁开平赤坎,则宗西岐由东头而迁同邑双都四合,则宗观朝,象一由榕树下而迁高要洞口,则宗保真迁新会竹桥,则宗朝保号、旭廉迁新兴、云浮,则宗秀轻迁新宁莘村,则宗是勋讳应杰皆已知根本由七秀来也。而尤有未知者详志谱内,俾后人追寻宗祖皆不忘其所自出云尔。…… 
    光诸三十四年岁次戊申春 时正房裔孙附贡汝球敬录 
     (摘录广东《麦氏宗谱》,又名麦村七秀房先代事迹考,清光绪三十四年誉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麦氏族谱·序》 
    夫修谱之难同于修史,固难而修谱,尤难世之修谱者。率迁而夸耳,谓谱难于史,谁其信之。夫谱传于家,为历代子孙世守之物;史存于国,为天下后世。公有之书然史存于国,虽经兵燹,犹代有掌吏。若谱传于家子孙,虽贤世远事,遥未易摭实且将有为子子孙孙,继继承承。而不知合族,恤宗者盖修谱若斯之难也。 
    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日去匊(掬)为麦。然按括地志及舆地,考及古笮麦侯之后。氏族之世胄著于隋书。览余家所藏之谱,自铁杖公十余世,而至雪轩公,即接以五必公。五必公支分派别,又历二十余世而至于兹余固必雄公出也。今岁春闻必雄公窀穸倾圮,前往始兴理而新之,凭眺列祖丘墓,考之宗人,乃得南雄所传之谱。雪轩公后复有三璧公,而后至五必公,雄公新出七秀、葵秀、恒秀诸公。 
    此当传世之真,而余家及各房所传,疑因南雄迁徙或有阙也。今夫世系源流,务求真当史传百家间载名流,亦错见杂出而不于详,惟家乘疑信相参实得而已。 
    必雄公之裔散处于广肇诸郡县者众。兹当辑谱睦族,其有知而同志者出为共订,其有未知而志不同者,亦据旧谱存之。至于历世之仕衔,盛绩具刻于谱,兹不为叙。 
    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孟夏谷旦 三十七世孙郡庠生良佐敬志 


    香山小榄《麦氏族谱》一则 
    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 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威,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格胡贵妃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官。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日:平章已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妃为尼,似道始还(见《纲鉴易知录》)。由是贵妃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藤阴小记》作黄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丐食,衣难蓝缕,而艳异常人,和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一说谓妃至南雄溺水而死)。’后帝欲复贵妃,敕兵部张英贵行文各省严缉,杳无踪迹,已回旨准奏不行。盖贮万已将胡妃改姓为妾,阴秘其事。会张之逆奴背主,含恨扬泄,传溢京师,英贵恐上究不便,乃会同六部九卿计议,伪称始兴有贼,流害平民,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徒。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珠玑巷同里九十七家共议南行。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田多山少,可以合处辟居,乃告有司给路引南徙。时保昌严县主准申南雄府钟文达立案,批发路引。我祖必达公兄弟五人(长必荣、次必秀、三必达、四必端、五必雄)相与挈家二百余口,于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未几,遂分居各属。云说与南海《冼氏族谱》大略相册。惟东莞张明经(璐)《桑梓识佚续编》,谓此宋理宗时事,理宗宠妃苏氏,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飘泊流徙。有南雄富民黄贮万,奉公远粮入都,还停吴城下,苏易服作丐妇歌唱而前,万异其貌,匿而纳之,挈归南雄云云。事载东莞英村《罗氏族谱》,并载绍定元年正月(按:今抄本英村族谱作绍兴元年)批发路引。按绍定元年,迄咸淳八年,相距四十五载,既有绍定路引,则此说或较有据。而我族南来各谱,又有谓绍兴闻金人逼,有谓绍定间宋政日非。广州地远土饶,故先事南下者,究之事远年湮,传闻异词,岁月不无讹舛,而揆厥时势,当不离南渡后绍兴间者为近,决不在咸淳间时也。盖五必公冬仕生卒,虽前后参差,难于核实。然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若来自咸淳九年,则后六年而宋室迁矣,子孙即为元人,何以各谱数传后尚称宋人耶?考沙头房旧谱称南雄遭变,必秀公在雄先逝,挺芳公随伯叔南来,则其墓应在于雄。今西郎有五必公墓,惜四必墓碣不存,惟必秀公墓石无恙,中题“宋故麦必秀公墓”,左题“时德祐元年乙亥”,右无立石人名。考其时乃在咸淳九年后两载,此墓或扶柩来葬,或葬衣冠,或公实至广州而卒,其墓石亦重修之日所立,故无立石人名,定非卒时初葬之岁,此不足援以为成淳九年南下之证也。又姑无论沙头房旧谱载必秀公第七传奋雷,任宋阳江尉。(按:《五山志林》云:麦奋雷宋咸淳间进士。)此尚可疑,乃按我榄旧谱,载黄角有宋故六九秀才墓(六九,必达公第四子),碑刻宝庆元年乙酉十一月丙年午葬于武山之原。则五必公南来,必在宝庆以前。若自咸淳九年,不传在六九公四十九年之后乎?大抵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祜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应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矣。纵非同时,揆其前后,终不出高宗、孝宗之世,为南渡后迁来无疑。咸淳一说,或后世传闻之误,未可知也。后必有能考据而辨之者。 

    (摘录《小榄麦氏族谱》一则,光绪十九年木刻本。南雄珠玑巷麦氏宗词编印,2002年8月出版。)

 

我们是珠玑巷的后人——粤语方言群广东人的祖先 

欧如柏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来的。1988年至1989年间,为撰写《百年前称霸中原的七家头》、《浪花淘尽七家头》以及《走过一个世纪的小七家头广祥泰》等篇收集资料之时,发现了广东新会的朱、罗两大姓都是从南雄珠玑巷来的。再从广东南海人康有为、新会人陈白沙、梁启超等的生平史料中发现,他们的祖先也是来自南雄珠玑巷。 
    这次在广州,访问了《魂牵珠玑巷》的编剧陈中秋,参阅了有关珠玑巷的历史资料之后,总算追本溯源,证实了我们是珠玑巷的后人。 
    现年四十岁的陈中秋,是现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他在韶关市工作多年,常到韶关东北的南雄去。珠玑巷就在南雄城北约10公里的地方,巷内以红砖为墙,筑有城门式的小石楼,刻写着“珠玑古巷”。巷内有一座“贵妃塔”,以纪念胡贵妃,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环抱着贵妃塔,为它遮蔽风霜雨露,免受烈日煎熬。 

    珠玑古巷的建筑物 
    珠玑巷内的建筑物都是古老的砖屋,一片古朴之情,这里就是中原民族向广东省迁徙的必经之地。自南宋以来,大批中原的士民为避战乱而向南粤迁徙,途中便在珠玑巷落户。然而,南下的人越来越多了,珠玑巷容纳不了过度膨胀的人口,他们的子孙只好南下到珠江三角洲。 
    接下来珠玑巷的子孙又因不堪战争、饥饿的压迫而远度重洋,散居五湖四海。据说有两万名散居世界各地的人士向中国汇报,他们是珠玑巷的后人。 
    在中原士民经过珠玑巷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动人的一则故事是陈中秋与潘邦榛两位编剧家,根据历史资料而编写的《魂牵珠玑巷》。 
    南宋度宗成淳年间(公元l265年至1274年),胡贵妃被奸相贾似道迫害出逃,贾似道令尚书张钦率兵追捕。胡贵妃在江边被广东南雄珠玑人黄贮万与刘壮搭救,她隐瞒身份,随船到珠玑巷。 
    数月后,胡贵妃与黄贮万互生爱意,就在他们结合之际,传来官兵追捕胡贵妃的消息,胡贵妃道出真情,黄贮万表示不怕灾难,愿生死与共。 
    为了逃避官兵血洗珠玑巷的灾祸,贡生罗贵祖、黄贮万等密议,决心保护胡贵妃和乡亲,于是全体珠玑巷村民乘木筏沿着浈江,往南方向珠江三角洲迁徙。 
    在迁徙途中,贵妃不愿殃及珠玑巷的乡亲,独自返回珠玑巷向官兵招认自己身份,好让乡亲远走。黄贮万随后赶至,胡贵妃将黄贮万锁入空屋,自己投井自尽。黄贮万发狂冲出,怒斥官兵,以头撞井而身亡。 
一场暴风雨过后,风停雨止,胡贵妃与黄贮万在云间翩翩起舞,向奔向远方的乡亲祝福,一刹那,胡贵妃化为一座石塔,就是现在南雄县珠玑巷的贵妃塔。 

    《魂牵珠玑巷》的剧情 
    这是陈中秋与潘邦榛根据他们在珠玑巷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口述传说而编撰的《魂牵珠玑巷》的剧情。 
与中街七家头的朱广兰、广恒、朱有兰、同德、朱富兰同属朱氏家族的广祥泰酱园(硕果仅存在的小七家头),东主朱锡湛保存的《朱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朱氏先辈是来自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林井村。《朱氏族谱》又说,所有的广东朱姓都是同一祖宗,他们的始祖是朱伯璇,他于宋朝在福建开族。 
    朱伯璇在福建古田县任吏部给事(官名),死后与妻子黄氏合葬于福建兴化府仙游县太平山。 
    朱氏家族传到第六世,恰是宋度宗统治即将灭亡的南宋王朝的时候,奸臣贾似道当权,朱氏家族六世祖三房的朱文焕是一名进士,他官拜大理事评事。由于官职的关系,对于朝廷的事情必须提出批评。可是,贾似道当权,敢于进谏的官员往往惹来杀身之祸或贬官他处。 不仅朱文焕得罪了贾似道,他的身为贵妃的妹妹,也因忠言进谏而令贾似道不悦。于是朱文焕被贬到广东南雄珠玑巷,那是宋度宗成淳二年(公元1272年)的事。连夜带着妻子乘竹筏顺流而下,抵达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的朱文焕便成为朱氏始祖。 
    朱文焕夫妇生下三个儿子,长子人龙、次子人虎、三子人凤。三个儿子长大后各自迁徙,人龙居住新宁县,人虎居住南海县,人凤也移居新宁县。 
    后来人凤的这一支脉的子孙又从新宁县搬到新会县(旧称古冈州)丹灶乡草园里。过后又有子孙迁移到恒星里。从此,朱氏家族又再四处迁徙,以致广州府、肇庆府的各县都有朱氏族人。 
    百余年前随着朱箕孟、朱箕尧等人南下南洋,在新加坡中街创设朱广兰、朱有兰等酱园杂货之后,大批朱氏族人到新加坡来。 
    五言绝句相传的排列 
    朱氏家族始祖“德业开世泽,英良启裔昌,箕求由自远,沛国家祯祥”五言绝句作为班派相传的排列。广恒老板娘陈福棣(朱志浩夫人)说,她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探亲兼旅游之时,常常因这首五百绝句的排列而认识了失散多年的朱氏族人,由此可见,来自珠玑巷的朱氏族人已遍布五湖四海。 
    据中街七家头当中的罗奇生、罗致生的创办人罗兆龄、罗兆贵兄弟的后人说,他们的祖籍南雄珠玑巷,后来移居新会县良溪乡。从他们的祖先罗贵祖开始定居新会,而成为新会人,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三代了。 
    罗氏族人也象朱氏族人一样,由于百余年前,他们的先辈在新加坡中街建立了罗致生酱园杂货王国,还在马来西亚从事园丘种植。于是大批罗氏族人从广东南来新、马,当中街七家头式微之后,又有许多罗氏族人移民到欧、美、澳、纽等地。 
    《平阳区氏家谱》记载:“远祖区雄,娶妻甘氏,生二子:区洁、区杰。区雄终年八十七岁,与甘氏夫人葬于广东南雄。” 
    区洁娶妻吕氏,区杰娶妻萧氏。区杰夫妇生四子:区远、区迟、区逊、区迈,与始祖区雄同居于广东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宋代咸淳九年胡妃逃至之故,于十月甲午夜全境而迁于古冈州(即新会县)。 
    元一公(即区远)。嫡孙区同迁住南海汀州萼步。元二公(即区迟)迁居顺德。元三公(区逊)迁往高明阮冲石壁村。元四公(即区迈)与始祖竹溪公(即区杰)居住新会潮连乡,区杰终年八十六岁,萧氏太夫人终年八十三岁。后来,区氏族人又向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洲、澳洲、新西兰等地移民。 
    从《平阳区氏家谱》可以看出,宋度宗成淳九年,因胡贵妃从京城逃来珠玑巷,以致珠玑巷发生灾难,区氏家族与各姓乡亲连夜逃亡,区氏家族逃到了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县。 
    《珠玑巷史事》的考证和校对 
    在广州期间,陈中秋先生惠赠了一份《珠玑巷史事》的影印资料给我,这份资料是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求实集》影印过来的。 
《珠玑巷史事》,是根据中山黄慈博所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遗稿而撰写的。遗稿从收集各种诗文集、四十多种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来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证和校对工作。 
    黄慈博在遗稿中以三个家谱、族谱《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互相对校。而以罗氏作底本,叙述一段宋朝末年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居民南迁的故事。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丑,有宫人苏氏失调雅乐,皇上大怒,打下冷宫。苏妃潜逃而至关口市下湾,恰遇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人黄贮万在口泊船备三牲酬神。 
    黄贮万见苏妃貌美,邀请下船,两人谈话投机,苏妃愿下嫁黄贮万,当时黄贮万不知道眼前美人原是皇上的妃子。 
    后来皇上免赦苏妃,将她从冷宫迁回妃嫔居住的地方,才发现苏妃已逃潜,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已获准不再追究,然而,有一天黄贮万的仆人刘壮因与主人有过节,出走来到京都,泄漏苏妃的秘密。张钦恐怕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珠玑巷居民商议对策,罗贵祖建议大家向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于是大家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