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草庐医录·步连珍五十年中医临证精要
作 者:步东南 整理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定 价:39.00 ISBN:9787513224444 读者对象:中医药爱好者、临床医师、中医药在校生 内容简介:本书稿是作者中医临症五十年之精华,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医论、医话、医案三方面阐述。通览全书不难发现作者以临床实践为出发点,经典学说与临床经验自成一体,医案部分涵盖内、外、妇、儿、五官,均为真实临床病例,每个病种尽可能详细分型,有案可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目 录 上篇 医理钩玄 一、漫谈阴阳 二、五行学说 三、辨病与辨证论治 四、藏象理论与人的整体控说 五、妇科生理特点及其发病基础 六、中医养生说 七、用药及饮食宜忌 中篇 临床撮要 一、咳嗽辨治 (一)分型 (二)咳嗽临证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咳嗽用药管见 二、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三、肠炎病证辨治心得 四、便秘 五、肝硬化及腹水 六、痹证 (一)肌肉风湿痛(肌纤维炎)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强直性脊柱炎 (四)颈椎病、颈肩综合征 (五)腰椎病(骨质增生、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 (六)痛风性关节炎 (七)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 七、鼻窦炎(鼻渊) 八、痛经辨治六法 九、经间期出血(排卵期出血) 十、闭经辨治八法 十一、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治提要 十二、荨麻疹辨治 十三、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 下篇 医案拾零 一、内科 (一)外感、时病 …… 附篇 发表的部分论文
微信试读 鼻窦炎(鼻渊) 肺开窍于鼻,鼻乃清窍,为肺系与外界呼吸之门户。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若肺气虚感受外邪,当首犯肺窍,或风寒袭鼻,郁久化热,或风邪犯肺袭鼻,或肺失清肃,邪毒上犯结滞鼻窍,或“热留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或脾胃湿热邪毒循经上蒸,胃脉行于鼻侧,致邪热内闭,鼻窍不畅。《素问·气厥论篇》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又因其涕多,如从脑出”,故又称之为“脑漏”。《本草纲目》曰:“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现代医学认为鼻窦炎是病毒和细菌感染而引起的鼻部炎症(鼻窦炎),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膜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本病的治疗,当以疏风通窍、清热解毒为法。余临证常选用苍耳子散方加减,每获良效。例案:荀某,男,28岁,干部。1998年3月24日初诊,主诉鼻腔肿胀疼痛、流黄色浊涕半月余,伴前额头痛,涕臭,嗅觉不灵敏。望诊咽部充血,轻度水肿。五官科检查诊断为鼻窦炎、咽炎。因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史,遂来求治于中医。询问病史:患病之初感冒未加重视,口服感冒药,夜晚与朋友聚会饮酒过量,第二天早晨加重,鼻塞不通、肿痛、流黄涕,伴头痛咽痛音哑、口干舌燥,服红霉素等西药10余天效果不显。查鼻腔红肿,鼻孔结黄色涕痂,咽部充血、微肿,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证属风热邪毒结留肺窍之鼻渊,治当疏风通窍,清热解毒为法。方选苍耳子散加减:炒苍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白芷12克、薄荷5克、黄芩15克、牛蒡子15克、射干15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20克、鱼腥草20克、甘草5克。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饭后服。药尽鼻肿痛涕黄、头痛均大见好转,又服原方5剂告愈。 苍耳子散方专治鼻渊,方中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疏风清热通窍避秽,金银花、黄芩、牛蒡子、射干、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甘草清热解毒排脓,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消炎之效,方证对应,故效如桴鼓。 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王某,男,53岁,农民,住桓仁县六河村,于1967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口眼歪斜3天。3天前在村外放羊,天气突变,冒雨感寒,早晨睡觉醒来,发现右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左歪斜,饮食右口角漏饭,急来求治。 查:舌淡红,脉弦。 诊断:口眼歪斜(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 辨证:风邪痹着于面,络脉不畅。 治则:益气祛风通络 方药:黄芪50克、防风15克、大蜈蚣1条。2剂水煎,日服1剂。 另配合割治疗法:以手指探入口腔患侧腮部,在颊车穴处以手指内外相对捻之,有一硬筋,用消毒手术刀片纵向割一长约25px,深约5px切口,内用纱布块垫敷,外以手指挟持,轻轻按摩数次后,以冷开水漱口。待血止,再以数层纱布块蘸上消毒后的乌贼骨细粉,以手指压之,令其慢慢合齿后,再将手指抽出。10分钟后将纱布块抽出即可。 两天后病已痊愈。 按:吾曾用此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60余例,均获良效。如1周内不愈,可下周再割治一次,最多割治3次。1周治愈者占70%,病史不超过1个月者效佳。 唇风(过敏性唇炎) 纪某,女,20岁,农民,住桓仁县四平村,2011年1月8日就诊。 主诉及病史:口唇肿胀热痒4个月。本人未察觉原因,出现口唇肿胀热痒,时有小水泡,破溃流黄水。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唇炎,口服血毒清、维生素类药,外用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无明显效果,且出现口唇周围皮肤颜色变黯,今已4个月,日渐加重。 查:口唇肿胀,色红;口周肤色黯黑;舌质红,苔白干,脉浮数。 诊断:唇风(西医诊断:过敏性唇炎) 辨证:脾热挟湿,外感风邪,湿毒蕴结于唇。 治则:清热化湿,疏风解毒。 方药:金银花20克、防风12克、荆芥10克、苍术15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白藓皮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20克、地丁15克、土茯苓20克、玄参15克、陈皮15克、甘草5克。10剂水煎,日两次饭后服。嘱:忌食腥辣发物。 1月27日二诊:口唇肿胀热痒感基本消退,口周颜色由黯转淡。效不更方,继守原方再进7剂,以除邪务尽。 按:脾开窍于口唇,脾热挟湿,湿热不化,复感风邪,风湿热搏结成毒,故肿胀、热痒、破溃流黄水;毒瘀日久则口周色黯。方中金银花、苍术、黄柏、黄芩、白藓皮、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土茯苓清热化湿解毒;防风、荆芥祛风止痒;玄参、陈皮、甘草清脾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