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中的法国:和平主义的俘虏 抵抗运动的先锋(组图)

 红豆居士 2015-05-13
二战中的法国:和平主义的俘虏 抵抗运动的先锋(组图)
2015-05-12 07:45:12   |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   编辑:殷亮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法国诺曼底地区冈城纪念馆展示的一幅照片。1940年10月24日,贝当元帅与希特勒在法国会见。

  原标题:二战中的法国:和平主义的俘虏 抵抗运动的先锋

  国际在线报道(驻法国记者范婷玉、蔡菲菲):谈及二战爆发的原因,史学家普遍认为,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当时采取绥靖政策有何特殊原因?这和之后伪政权维希政府的建立是否有关系?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法国抵抗运动又是怎么回事?法国人究竟如何看待法国在二战中扮演的貌似相悖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进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两天以后,作为波兰盟军的英法两国先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却出现了交战双方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宣而不战、不战不和的战争奇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英法当时还没有完全从绥靖政策的战略理念中走出来。法国著名二战历史学家克劳德·科戴尔表示,法英两国实行绥靖政策代价巨大,错过了阻止二战爆发的多次时机:“1936年,当纳粹军队重新占领莱茵兰时,法国就应该予以反击。如果法国人当时进入莱茵兰,希特勒的军队就会撤回。虽然不能说法国对整个二战负有责任,但是起码在引发二战爆发这点上负有很大的责任。”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进而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谈及法国为何在一战后推行这一政策,法国共产党党史资料馆负责人、二战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热内维埃认为,首先是当时法国政府深受广大民众所抱有的和平主义心态的影响。虽然法国在一战中取得胜利,但是战争给法国社会带来了精神创伤,许多法国老兵还因此饱受身体疾病之苦,因此法国不希望发生新的战争。此外,还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