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诗22首

 llssmm44 2015-05-13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田家
[清]正岩

田家无他望,所望在平畦。但恐终岁力,不得遂其私。
何哉造物者,亦得厚我施。夜来微雨过,使我菜麦滋。
登丘一以眺,秀色远参差。此时桃与李,岂乏好容姿。
顾予朴野性,独与此相宜。及时务耕作,那敢贪天时。 

浅析
诗以老农口气写田家农作之辛劳与对丰收的企望。作者通过一场春雨给农夫带来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与民同喜共忧的菩萨心怀。(近陶公性情,不在面貌。)

注释
平畦:平整的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造物者:此处指天,即俗称“天老爷”。
厚我施:施给我的很丰厚。
参差:高低不齐貌。


作者简介
正岩(1597-1670),字豁堂,号隋山,又叼菽庵、耦馀、藕渔,晚号南屏隐叟。俗姓郭,清初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小知佛,十岁入灵隐寺充行童,十五岁游方,遍访名师,为三峰法藏禅师印可。后受横山宏成衣钵,主皋亭显宁寺,后迁主灵隐,继席净慈。康熙五年(1666)被诬入狱,旋出,归居净慈普宁村院。能诗,有诗二卷及语录行世。著有《同凡草》。○豁堂国变后为僧,尝云:“人非金石,立见消亡,不若逃形全真,自游方外。”诗二卷,王新城尚书目为汤惠休、帛道猷之流。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年节
[元]无名僧

残年节礼送纷纷尽是豪门与富门。
惟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鞋痕。
 

浅析
诗中揭露了官吏豪富请客送礼的腐败之风,表达了诗人识破红尘,超然物外的心境。《七修类稿》评此诗曰“落脱高远”。

注释
残年:年尾,年末。

作者简介
无名僧(生卒年不详),元僧。
咏鹦鹉
[宋]定诸

罩向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
不须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作品鉴赏
释教祈求众生都能完成无上正觉,僧徒不但自身避恶从善,而且劝人弃恶就善。一些僧人还写有劝戒诗。这种诗因为旨在劝戒,所以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浅显,且常借某种事物以为缘起,极尽殷殷劝戒之意。定渚写的《咏鹦鹉》就是这样的诗。
此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警告人不要人云亦云,“随人语”,搬弄是非,而应该明白并相信,“人心有是非”,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是站在世俗立场对世人的劝戒。另一层是站在释教的立场,佛门的角度,要僧徒、佛众跳出世人的是非圈,把定自性,捐弃世俗的语言,不让它沾污自性的清净。为了说清这个道理并让人接受,作者选取鹦鹉这一富有特征的形象加以描摹、刻划、渲染,使道理蕴含在形象之中,为人所自然领悟。
此诗的前两句是对鹦鹉形象的描摹。鹦鹉罩在美丽的饰金的笼里,有着一身漂亮的羽衣和仪容,容易引起人的好感。它还有喉舌,可把各种事情说得天花乱坠,叫人非听非信不可。“羽仪”也好,“喉舌”也罢,全都是它迷人的手段。针对这情况,后两句提出劝戒,强调随人语的祸害。话是对鹦鹉说的,实际上是在对人说的。
此诗用的是托物寓意的方法,既形象生动,易为人所理解,又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僧定渚,宋代诗僧。宋初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与诗人曾会为方外友。有《玄华集》。
百舌鸟
[五代]无则

千愁万恨过花时,似向春风怨别离。 
若使众禽俱解语,一生怀抱有谁知。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浅析
作者《百舌鸟》诗共二首,此其一。诗人
歌颂百舌鸟一生为使百禽解语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为弘扬佛法而使众生解悟的心怀。

注释
百舌鸟:一名反舌鸟,又名鶷?,以其鸣声反复如百鸟之音,故名。


作者简介
无则(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僧人,为法眼文益禅师徒弟。


附:《百舌鸟》另一首
长截邻鸡叫五更,数般名字百般声。 
饶伊摇舌先知晓,也待青天明即鸣。

 
莫漫求真佛
           王梵志
莫漫求真佛①,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②,何曾受薰炼③。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移动④,个中难改变。

[禅诗]王梵志《莫漫求真佛》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注释译文]
  ①真佛:真如佛性。
  ②灵台:心也。心有灵智能任持。
  ③薰炼:梵香供佛,修炼身心。
  ④劫石:佛经言天地的形成至毁灭谓之一劫,劫石喻长久之物。

[作品鉴赏]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如佛性,本来就是自圆,不需要薰炼,不必要外求,无心事,即为真心,娘生之面才是本面,一切皆是天成,一切皆自然,妙明真心,这是个永恒的佛理。
  这首诗的第一联“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遍处的去寻求真佛,然而真佛依然没有见到。作者其实要劝诫世人真佛是不存在的,这这是一种引导人们的信仰罢了。诗的第二联“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炼。”性格与心灵,何曾受到过熏练。“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心是一颗纯洁的真心,面貌是父母亲所给的。全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蕴含哲理。
  《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上帝。……全靠我们自己。”与“莫漫求真佛”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帝也好,佛主也罢,毕竟都是宗教,是一种信仰,是引导世人向善的。所以,当人们在无助的情况下,求上帝,拜佛主,精神上有个寄托,心理上得到安慰,是可以理解的。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五言(二首)
[唐]王梵志

天公未生我,冥冥①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尔②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我肉众生肉,形殊姓不殊。
元③同一性命,只是别形躯。
苦痛教他死,将来④作己须。
莫教阎老⑤断,自想意何如。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注释]
①冥冥:混濛不清的样子。
②尔:你。
③元:通“原”。
④将来:拿来。
⑤阎老:即阎王老子,阎王爷。


[浅析]
         王梵志的《五言》诗,收在《全唐诗续补遗》卷二,共十首,本书选其二首。所选此二首诗,是作者写“自身”的“身世”的。粗粗一读,只道是诗僧戏谑人生,谈佛说禅,乃一般之禅诗。但看过《全唐诗续补遗》介绍作者平时所引《太平广记》、《永乐大典》的材料,方知有关作者的出生尚有一段传说的佳话:去黎阳城东十五里,有一王德祖者。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檎(又名花红,苹果树的一种,其果实较苹果小)树,生瘿(瘤子),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剖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德祖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以实告:“因名曰,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我家长育,可姓王也。”梵志乃作诗示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诗僧对此段传说既信又颖。所以诗中对“天公”强以生身不喜却怨,对与生俱来的世间饥寒也表示不耐,表示愿意回到未生时的那个世界——佛国净土、清幽禅境。诗僧为什么有这种想法?第二首诗给我们作了回答。原来“我身”既“众身”,我是普通一凡夫,我的修行即大众的修行,佛(天公)生我于世上,不仅是要我一人成佛,而是普渡众生,所以不能把自己的痛苦嫁与别人身上(“教他死”)。禅宗讲本心顿悟,所谓“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慧能《坛经》语)。
 
[作者简介]
   王梵志(?—约670年),诗僧,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唐初白话诗人。其诗语言浅近,在当时颇有影响,人谓“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作品因不容于正统,大部已佚,敦煌残卷存其部分诗篇。其诗开初唐白话诗先河。出语自然,直质朴素。
 
吊黄龙和尚塔
[宋]克文

示灭师何速,空遗塔此中①。
僧闲四海锡,谁复九年风②。
鸟外千峰绕,人间一径通③。
寥寥朝与暮,唯有白云同④。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作品注释
  ①示灭:佛家语,佛菩萨及高僧之死称示灭。唐李华《华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山王高妙,海月圆深,因于示灭,空悲鹤林。”
  ②僧闲句:意谓没有谁能像黄龙和尚一般四海云游,不辞艰辛地参师问道。九年风:慧南禅师为黄龙山崇恩寺第四代住持,主寺九年,开创黄龙派。其禅风以严厉痛快著称,自成一格,在日本很受欢迎。
  ③鸟外:倒装句式,即鸟绕千山外。
  ④寥寥:空虚,空阔。

作品简析
  黄龙和尚指开创临济宗黄龙派的祖师慧南禅师,即作者的授法师。慧南(1002-1069),俗姓章,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省)人。十一岁出家,年十九受具足戒,先依宝峰怀澄,继从云峰文悦,后嗣法于石霜楚圆。先后住持永修同安、宜丰黄檗、庐山归宗诸大刹。终至修水黄龙山崇恩禅院,开创黄龙派。著名弟子有黄龙祖心、东林常总、宝峰克文、云居元佑、雪峰道圆、泐潭洪英等数十人。南公圆寂后,葬于黄龙山,塔号“宝觉禅师”。克文重返黄龙山,在瞻礼了恩师的塔葬之后,又作《吊黄龙和尚塔》这首追悼诗。诗写得很深挚、沉痛,寄寓了很深的情感。

作者简介
  克文(1025-1102),北宋江西靖安宝峰寺僧。字云庵,俗姓郑,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县)人。本习儒业,年二十五始出家,参黄龙慧南,继为法嗣,颇受慧南信任赞赏。其后历主南宁报宁寺。庐山归宗寺等名刹。公元1078-1085年(元丰间)宋神宗赐号“真净禅师”。他博学多才,儒佛兼通,既精禅理,亦擅诗文,甚得诗人黄庭坚等辈的推崇。著作有《云庵语录》及诗文《禅藻集》。
退黄龙院作
[北宋]祖心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①。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支藤②。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③。
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④。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作品注释
①唐时寺:黄龙寺始建于唐末,称永安寺,入宋未久改名黄龙寺。宋地僧:祖心作此诗时,黄龙寺所在属隆兴府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是北宋境地。
②三事衲:三件衲衣,僧衣。三事衲:又称三事衣,即穿遍各种僧衣。僧衣称衲,一般由五条布片,或七条布片,或九条布片拼缀而成。藤:藤条制成的拐杖。
③缘:缘分,机缘。佛教把事物生灭的各种辅助条件均称为“缘”。
④岭南能:禅宗六祖惠能是广东人,嗣法后长期隐居广东,并在广东曹溪宝林寺开创禅宗南宗教派。广东别名岭南。故称惠能为“南能”或“岭南能”。

作品赏析
黄龙院即黄龙寺,南禅临济宗黄龙派祖庭,在江西隆兴府修水县西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黄龙山麓。祖心南还后,长居黄龙寺,并作此诗以言志。诗中用最大篇幅表示了自己今后一定要摒弃交游,悉心向佛,寄情山水,随缘度日,谦虚地承认自己不是惠能那样的高僧,不能开一大宗派,立一代风范,还不如我行我素的好。诗写得平易朴实,读来更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祖心(1025-1100),北宋江西隆兴黄龙寺僧。号晦堂,俗姓邬,一作郭,南雄始兴(今属广东省)人。少习儒,为诸生。出家后,参黄龙派祖师慧南,尽得要领,遂继其法席。其后游历京都,遍求名师,南还。先住庐山,复归黄龙寺,任住持,悉心传播黄龙教派,弘扬禅法。诗人黄庭坚尝师事之。他秉性颖悟,学识渊博,擅长诗文,其诗尤受《彦周诗话》作者许彦周的推崇。死后赐号为“宝觉禅师”。
咏孤石
[南朝]惠标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①。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②。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③。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④。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作品注释
①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域之中心。广义指黄河流域,狭义指河南省一带。地理:指地理结构、地貌形成。
②彭泽:江西省极北一县,濒临长江。此处借指彭泽县南之鄱阳湖。香炉:香炉峰在庐山,共有四座,此处专指山南秀峰附近之南香炉峰。
③崖成句:意谓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峰作句:意谓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芙莲:芙蓉、莲花。
④东武:一作武城,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此处代指北方、中原。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蠡即彭蠡,系鄱阳湖之异名,川即长江。

作品简析
孤石指大孤山,在江西省鄱阳湖出口入长江处,横扼大湖,孤峰独耸,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惠标曾长期云游漂泊,对闽、浙、赣诸省的自然风光相当熟稔、非常热爱,因而写了不少吟咏山水的诗文。这首五言律诗,既有雄伟磅礴的气势,又有凝炼隽永的韵味,用明快流利的节奏,形象生动的比喻,准确精炼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背景,形容出一座石峰的瑰丽英姿。全诗清新明朗、玲珑剔透。

作者简介
惠标,南朝陈时闽中高僧。生年、俗姓与籍贯均不详。陈宝应据闽,对惠标极为敬重,凡事咨询,待为上宾。后陈宝应反叛,惠标作五言绝句“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入紫微宫”,以壮其行。宝应兵败,惠标亦因此牵连被害。惠标博览群籍,富有才华,能诗善文,尤其擅长五言律绝,颇享盛名。
 
[宋]如璧
剥、剥、剥,里面有虫外面啄。
多少茫茫瞌睡人,顶后一锥犹未觉。
若不觉,更听山僧剥、剥、剥!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浅析]
这首诗选自《五灯会元》卷十六“香岩如璧禅师”。诗题乃编者(陈耳东)加。玉璧禅师上堂说法,闻寺外啄木鸟啄木之声,乃向众僧说偈。这首偈诗借啄木鸟啄木的声音,向迷茫的尘世中人(“瞌睡人”)唤醒一心向佛的觉悟。世人一天不觉,山僧便天天说法不止(“更听山僧剥、剥、剥”)。全诗语言生动,比喻形象,耐人寻味。

[注释]
剥:象声词,啄木鸟啄木的声音。

[作者简介]
        如璧(1065-1129),俗姓饶,名节,字德操,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屡试不第,出家为僧。师承香岩月,继其丈席。璧博学能文,尤工于诗,其诗入“江西派”。陆游推为当世第一诗僧。因有偈句“闲携轻卷倚松立”,故自号“倚松老人”。有《倚松老人集》留世。
琉璃灯
[明]真可

谁把冰轮掷下方,老禅拈取挂虚堂。
升沉虽复凭他力,内外从来本自光。
未点金容犹冷淡,才然宝座愈辉煌。
莫将龙烛堪相比,不照人王照法王。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注释
琉璃灯:以琉璃为外罩的灯。佛堂前有大幔帐称“欢门”,欢门前当空悬挂佛琉璃灯一盏,称“长明灯”。
冰轮:明月。此指琉璃灯。
老禅:学行较高或年龄老大的禅僧。虚堂:空虚寂静之厅堂,此指佛庙殿堂。
金容:佛之面容。
才然:刚刚点燃。然,通“燃”。
龙烛:龙形蜡烛,此指帝王宫内所用的蜡烛。
人王:人间之王,即帝王。法王:佛教称释迦牟尼为法王。


浅析
此乃咏物之诗。诗咏琉璃灯。作者咏物不泥于物,通过咏灯,表达作者弃绝人世富贵虚荣,清白自守、皈依佛门的心志情态。


作者简介
真可(1543-1603),字达观,晚号紫柏老人,门人尊为紫柏尊者。俗姓沈,明末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四大名僧之一。性雄猛,状魁伟,少好游侠。十七岁于虎丘投明觉禅师剃落,二十岁足戒。一生为弘扬佛法而奔波。曾创刊《嘉兴藏》,又与憨山一起拟修《大明传灯录》,后因被诬入狱而寂。有《紫柏尊者全集》、《别集》留世。
红梅
[宋]僧琏

娇朱浅浅透烟光,瘦倚疏檐半出墙。
雅有风情胜桃李,巧含春思避冰霜。
融明醉脸笼轻晕,敛掩仙姿蹙嫩黄。
旦暮风英堕行袂,依微如着袖中香。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注释
娇朱:指梅花刚刚结蕊时,小小的一个红点。
“融明”二句:是说梅花好像人喝醉了酒,光润明丽的脸庞上透出一层淡淡的红晕。它那绰约多次尚未完全张开的花瓣上还蹙着淡黄的花边呢。融,光润。敛掩,收敛掩住,此处指未完全张开。蹙,皱缩。嫩黄,淡黄。
凤英:风吹落花。袂,衣袖。

浅析
此咏梅之诗。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梅花的精神气质,字字句句饱含着对红梅的歌咏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僧琏(生卒年不详),字不器。宋僧。以诗名。有人疑琏即惠琏,但《宋诗纪事》中二人同出,且僧琏名中有字,而惠琏无字,熟是,待考。
游  边
[五代]栖蟾

边云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浅析
边塞诗乃汉以来诗人多写的题材,诗僧也不例外,但写法、感受各有不同。作者这首“游边”诗,写得含蓄自然。从字里行间可看出战争的激烈(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同时,表达作者渴望和平的愿望(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作者简介
栖蟾(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八九六年前后在世)俗姓里居,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居屏风岩。与沈彬、齐己、尚颜、虚中为诗友。栖蟾所作诗,今存十二首。(见《全唐诗》)
塞下曲
[唐]皎然

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
劳劳亭上春应度,夜夜城南战未回。
 

注释
劳劳亭:亭名,又名临沧观。在劳劳山,是古时送别的场所。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李白《劳劳亭歌》中有“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之句。

浅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对边塞战争连年不断表示忧伤,对戌卒征战不能与家人团聚寄予无限的同情。

作者简介
 皎然(720-799),唐贞元时期吴兴人,著名诗僧,俗姓谢,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宋谢灵运第十代孙,字清昼。少显异才,广猎佛典,精通经史。与灵澈、陆羽、韦应物、周贺等交好。诗歌简淡质朴,意境空灵、清机逸响。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有《皎然集》,并有诗论著作《诗仪》、《诗式》、《评论》等,对诗歌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附]塞下曲二首 其一
     皎然

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
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蹋雪归。
口占
[元]祖柏

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①。
夜来明月楼头望,惟有嫦娥不嫁人②。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注释译文
①丹诏:谓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因用丹朱笔书成,故名。丹为朱红色丹砂。三杯句:极言婚事草率。②嫦娥:月神名。传为后羿之妻,窃不死之药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流传很早,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就有“嫦娥奔月”。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多以此为题材,把她作为美女的典型。事载《山海经》、《诗经》、《礼记》、《淮南子》、《太平御览》、《搜神记》等书。

诗词鉴赏
据明陶宗仪《辍耕录》所载:元惠宗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夏六月,民间流传出谣言,说是朝廷将选取童男童女,送给鞑靼人为奴。于是从中原到江南,无任品官民户,但有儿女年十二三以上者,便为婚嫁。无媒无礼,片言即合,办事极其匆忙草率。其后有贵贱、贫富、长幼、妍丑匹配不齐者,各生怨恨。或夫弃妻,或妻嫌夫,或讼于官,或死于夭,悲剧不断发生。柏公有鉴于此,乃口占一绝以讽之。这首诗以戏谑的语言,记叙这一重大事件,举重若轻,信口而吟,对这种社会丑象的确讽刺得入木三分。

作者简介
祖柏,字子庭,元代江南著名诗僧。生卒年、俗姓及生平履历均已失考。大约公元1320年前后在世。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一作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爱好浪迹云游,乞食嘉定市镇村落。性格滑稽,语极谐谑,不忌酒肉,行止疏放。曾在赤城山宣讲台教。亦善画石菖蒲。诗甚有名,作品结为《不系舟集》。

题松
[宋]维琳
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护绿苔①。
只恐夜深明月下,误他千里鹤飞来②。
 

[浅析]
据《补续高僧传》说,此诗写作缘起是这样的:“师居铜山院,有松合抱,县大夫将取以治廨(县衙)。师知之,命削皮,题诗其上,尉到,读其诗乃止。”
维琳住在铜山院时,院中有一棵古松,粗可合抱,参天而立,成为这座山中小庙的一大景观。然而,这棵巨松却被县太爷看中了,准备伐去修治官署。维琳听到这个消息,便叫弟子削去一块树皮,亲笔题上此诗。不久,县尉带人来砍树,读了这首诗,就此作罢,古松遂得以保全。一个小庙里的和尚是无法抗拒一县的“父母官”的,所以这首诗写得极其委婉、诚恳,用“护苔”、“留鹤”来打动那些也喜欢趋文赴雅的官老爷的心。诗很流畅,从容,很有韵味。

[注释]
①大夫:指松树。据说秦始皇东至泰山,亲封泰山上一棵古松为“大夫”,后遂以“大夫”或“大夫松”来代指松树。
②鹤飞来:传说鹤性高洁,专择参天古松而栖。兼借用汉人丁令威乘鹤归来之典。

[作者简介]
维琳(?-1119),北宋浙江杭州径山万寿寺僧。生年不详,号无畏,俗姓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慕其名声,请他担任径山万寿寺住持。他性格博大峻洁,文辞清新雅丽,好学能诗,负有盛名。相传宋徽宗宣和初年(公元1119年)崇尚道教,诏命僧徒尽皆着道冠。维琳不从,某日聚众说偈后,安然而逝。
边思
[唐]栖白

西北黄云暮,声声画角愁。
阴山一夜雨,白草四郊秋。 
乱雁鸣寒渡,飞沙入废楼。
何时番色尽,此地见芳洲。
 

注释
黄云:大风卷起黄沙,遮天盖地,好像云彩也成了黄色似的。
画角:古代军中报时之乐器,多为兽角、皮革制成。
阴山:即今内蒙古阴山山脉。
番色:旧指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为“番”,这里代指西北边关的战争。
芳洲:长满野花的陆地。

浅析
秦汉乃至唐宋,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大量涌现,这也和当时边关形势密切相关。作者虽然是一出家和尚,但渴望没有战争,人民过上安居乐业日子的心情充满在这首诗中,从而也深深地感动着读者的心。

作者简介
栖白(生卒年不详),唐代诗僧,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人。早年结识姚合、贾岛、无可。宣宗大中(847-860)间,住长安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裟,尝作诗赠瓜沙僧悟真、吊诗人刘得仁。与李频、李洞、许棠、曹松、齐己、张?、罗邺、李昌符等皆有来往,历事三朝,约于僖宗时去世,年逾六十。为诗尚苦吟,多作近体,与同时诗人来往唱和甚频。《全唐诗》辑其诗16首。
张伟国画人物、书法作品欣赏 - 李梨 - 李梨
酷吏词
[唐]贯休

霰雨灂灂,风吼如劚。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语, 
云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 
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宁知一曲两曲歌, 
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 
所以祥风不来,和气不复。蝗乎蠈乎,东西南北。
 

浅析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很强的诗篇,可与杜甫的“三吏”相媲美。诗写出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贫困与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僧诗中难得的佳作。


注释
渚宫:春秋时楚王的别宫,故址在湖北江陵县城内。
霰雨灂灂:雪雨淅沥。霰,雨中带着小雪粒。灂灂,雨水声。
劚:割、砍、斫。
掠脂斡肉:掠夺民脂民膏,奴役百姓。斡肉,剜肉。
吴姬:吴地美女。吴,吴地,今江浙一带。
“等闲”句:随便地破费一束红绫。等闲,寻常,随便。红束,及下面的“锦缎”,皆是给歌妓的赏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之句。
韩娥:古代歌女,据说她的歌声可绕梁三日。
蠈:同“贼”。一种食苗节的害虫。


作者简介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庵居
[宋]仲皎

啼切孤猿晓更哀,柴门半掩白云来。
山童问我归何晚,昨夜梅花一半开。
无地卓锥生计难,且空双手到林间。
猥随碧水瞻明月,坚订白云赊好山。
岩石空边依草舍,藤萝低处著松关。
年来老去知何许,合向人间占断闲。
历代高僧诗作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作者简介
仲皎(生卒年不详),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明心寺僧人。因于剡山星子峰前筑白塔,结庐以居,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心经 - 希夷堂主 - 希夷堂主

心经 - 希夷堂主 - 希夷堂主 

心经 - 希夷堂主 - 希夷堂主 

心经 - 希夷堂主 - 希夷堂主
 
  心经 - 希夷堂主 - 希夷堂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