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坚持把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夯实均衡发展实践基础,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地区和典型经验,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学校面貌呈现新变化 学校标准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将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等工程项目,带动各地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着力改变农村学校面貌。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青海2012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截至2014年底累计下达48.03亿元,纳入规划的学校基本达到了省标准化中小学校办学标准。四川编制“全面改薄”实施方案,2014年安排下达中央专项资金19.4亿元,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市县解决大班额问题,改善食堂、教学实验仪器和图书等办学条件。宁夏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44亿元,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了438万平方米的校舍新建和加固改造任务,从城市到乡村学校校舍面貌明显改观。 (二)改造农村学校薄弱环节。广西2014年投入资金1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学生用床”配置项目,为全区2065所学校配置新的学生用床13.47万套,储物柜13.47万套,解决“学生用床不足”、“学生用床替代品”等突出问题。河北将3180个村列为“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筹集资金4.5亿元用于改造这些“重点村”学校的面貌,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设备购置、校园安全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山西繁峙县2013-2014年投入6.9亿元进行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1/3。每年投入1630余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一颗鸡蛋”工程,开展“爱心助学行动”,让每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山东莱芜市莱城区把中小学取暖全覆盖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全市所有农村学校安装了安全环保的空调、碳纤维电热器或采取集体供暖,实现了取暖全覆盖。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交流培养形成新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校际均衡,校际均衡的关键是师资均衡。各地认真组织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项目,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整体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一)推动轮岗交流。陕西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全面启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正、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8年,均应进行交流轮岗。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教学点之间的教师、校长交流。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新任教师首先安排到农村校或薄弱校任教。安徽探索对新招聘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一些地方实行“局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办法,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促进教师交流。江苏南京市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用”试点工作,确定秦淮、江宁两区为试点地区,主要引导、支持优秀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流动机制。 (二)实行倾斜政策。广东在全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人均津贴标准不低于每月500元,覆盖33万多教师。湖北实行农村教师奖励计划和专项补贴制度,对在农村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以及农村骨干教师,每人每月给予600元补贴。甘肃兰州市启动农村小学、教学点办学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提高全市教学点教师工资待遇,并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等方面向长期在农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教师倾斜。湖南长沙市提出,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证每所完小以上规模学校有1名以上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