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易160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南师太极拳法要点
2015-05-14 | 阅:  转:  |  分享 
  
南师太极拳法经验谈

姿势务准

练习太极拳,姿势很重要,若姿势不准,则效果不显著,对强身如此,对防身亦然。回忆当年练拳时,对于每一个姿势,一摆即半小时至二小时,且用一面大镜,对照着矫正身形,身形正确后,再配合呼吸来练习。太极拳有杨家、陈家、吴家等,达七八家之多,无论练哪一家的拳法,姿势务求正确。太极道理,浑身各部都在画一个圆圈。譬如有一姿势出手,自足跟沿膝盖,达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个关节都在活动,轻微地画圈,势正圈圆,配合人体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态,自必事半功倍。

五空

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假思索,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

第二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

第三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南方拳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非比在北京平原的马上功夫。

另外,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所说的精气神。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论是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太极拳的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练去,必获得它的益处,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

处处太极。

太极拳讲究移步。所谓举步轻如灵猫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阴阳虚实要分明,且步伐移动时脚亦在动,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若欲配合易经之理,处处一太极,移形换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

腰的运动。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还有腰的运动。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一般人越老,因体内石灰质增加,胶质减少,经络萎缩,两腿愈来愈卷缩,走路老态龙钟,连头颈都没有弹性,倦态毕露。练拳的人则锻炼筋骨,使之柔韧,隐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而渐复正常。练拳打坐能知觉腰酸背痛,亦是好现象的开始,以后即恢复自然界,萎缩的筋脉亦拉长,每拉长一分,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

动中求静。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凡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法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是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静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得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静的境界。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的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同归。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健康大有卑益,这是必然无可否认的。

献花(0)
+1
(本文系易16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