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风民俗】雁北耍孩儿——沧桑厚重的乡土之魂

 山茶的流芳地 2015-05-14



低眉信手,道尽悲苦离愁。

容颜半掩,亦能沉鱼落雁。


传说汉时昭君出塞,行至山西大同,目睹沿途凄凉景色,顿起思乡之情,遂弹琴而歌,歌声凄婉感人。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昭君,模仿她嘶哑的歌喉和悲凄的曲调,取名耍孩儿。从此,这个古老而稀有的剧种从昭君的指尖滑落,绽放在晋北大同辽远苍茫的土地上。


耍孩儿曲调古朴、浑厚,充满乡土气息,因其历史悠久,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据应县北楼口关王庙戏台题壁记载:“大清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有耍孩儿班到此一乐。”由此可见,耍孩儿的形成时间至少也在道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康乾时期。耍孩儿经历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仿佛是一个陈旧的梦境,从泛黄的往昔一路走来,走到雁北乡间的剧台上。



其中《扇坟》是耍孩儿的代表剧目,剧中的猪八戒以面具掩嘴,油彩涂眼,身着一袭黑色宽袖袈裟,走路时或高抬腿,或慢落脚,两只宽袖随着臃肿的身体左右摆动,妙趣横生的表演使观众看得兴味十足。






红、黑、生、旦、丑,鼓、锣、笛、镲、钹。

耍孩儿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演绎了多少悲壮和凄清,又诠释了多少无奈和欢喜。如今的雁北耍孩儿,像一块巨石在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后仍然屹立在晋北乡村的土地上,那一张张涂满油彩的脸,一段段浑厚凄婉的曲,似乎都藏匿着无数沧桑厚重的灵魂。

如果你愿意,就从喧嚣的汽车鸣笛中、从冰冷的钢筋水泥里——转过身去,来聆听雁北耍孩儿,来体味它这份积聚久远的固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