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有错也得改

 云中上人 2015-05-14

本期《咬文嚼字》载专文谈著名作家孙犁的一段关于编辑人员修改其名作《荷花淀》的轶事。《荷花淀》收入《白洋淀纪事》时,编辑认为“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有些不妥,改为“女人们到底有些牵肠挂肚”。孙犁看到后非常生气,认为又是“肠”又是“肚”的,不美,而“藕断丝连”是美的。于是到出版社告状,编辑因此而受到领导严厉批评。

文章作者于是评论说,孙犁的生气师出无名。夫妻离婚后暗中来往,是“藕断丝连”,妻子想念丈夫怎么能叫“藕断丝连”?

的确,“藕断丝连”意指当事双方表面上断了关系,但暗地里仍有来往。作品中妻子对参军的丈夫一往情深,无比思念,他们没有离婚,甚至别扭也没闹,自然也就没有“藕断”,既然藕没有断,当然就不存在“丝连”。孙犁的确用错了词,编辑将其改为“牵肠挂肚”十分精当,恰如其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文豪如鲁迅,也会出错。鲁迅小说《风波》,写到九斤老太家有只破碗,七斤拿到城里去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小说结尾时却写成十八个铜钉。鲁迅发现后,没有辩解说九斤老太家有两只破碗,一只十六个钉,一只十八个钉。而是直面自己的错误,专门写信给编辑要求改正,幽默地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勇于认错纠错的鲁迅更让人尊敬!

孙犁虽为名人,出点错在所难免,可以理解。孙犁偏爱自己的作品,不愿别人修改,个性使然,也可以理解。然而孙犁“告状”后,编辑却受到了出版社领导“严厉批评”,却使人难以理解了,不免让人顿生编辑无端受过的感叹。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我无从知晓,因为这篇文章没有交待。我想在领导的雷霆之怒下,大约又改回去了吧?

并没有过错的编辑为什么会受到“严厉批评”?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强烈的崇拜名人、敬畏名人的心理。那位编辑无过受责,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孙犁是名人,是著名作家,即便是出版社领导,也心存崇拜和敬畏,大约也只能仰视,怎么敢擅改其文?——即使知道他错了。如果涉事作者是个小人物,那位编辑没准会还受到领导赞扬:改得好,改得好,体现了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其实这位编辑不但不应该受到批评,反倒应该受到表扬。《荷花淀》是名作,是曾经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如果学生们接受了“藕断丝连”的这种错误用法,谬误流传开去,那就真的麻烦了。假设有学生长大后出国了,思念祖国说:我对祖国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这像话吗?如果你说他“藕断丝连”用错了,没准他会拿出中学课本说:你看,语文课本都是这样说的,著名作家孙犁都是这样说的。你何言以对?情何以堪?

可见,对于语言的误用、错用,必须见错就纠,见错就改,而不管他是何人,是怎样的权威,有何种名望。这是对对祖国语言负责,对包括学生在内的受众负责,也是对名人本人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