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科学实验解密死前精神世界

 秋风_1233 2015-05-14
用科学实验解密死前精神世界       拿破仑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兰西!军队!全军的统帅!约瑟芬!”
       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在临终前却说:“让我投入你的怀抱吧!老天爷,我把我的灵魂托付给你了。”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弥留之际说:“那儿可真是美极了。”
       法国影星图格拉法临终时,对妻子说:“请把灯熄了。”
       ……
       人在濒临死亡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脑海中的最后图景是什么?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多年来这种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及精神学者的兴趣与关注。
真实记录的濒死心境
       有关濒死与死亡动力学的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濒死心态在世界各民族间都普遍存在。中国古代史料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而西方有关这方面的例证也很多。
       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位名叫查维·亚艾那的24岁青年工人,不幸被一只装有机器的大箱子压伤,成为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亚艾那突然清醒过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分钟,却向人们叙述了他长眠不醒时的奇遇——
        我变回一个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妈领着。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发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世界的。她对我说:“你要我找的永恒的平静,在另一个世界你可得到。”我用手掩住双眼,但玛丽亚姨妈轻轻地把我的手拉了回来。
        ……

       十几分钟后,亚艾那又长睡不醒。
       无独有偶,美国一位65岁的“死而复生”的商人,也向抢救他的医生们叙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
       我记得自己好像一朵轻云一般,逐渐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医院的墙壁与铁门都阻挡不了这时的我,我很快飞出医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接着我又以极快的速度,在一条无止境的隧道中前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点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大。当我到达隧道的尽头时,那光亮变成强烈无比的光源。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爱,我不再有忧虑、沮丧、痛楚与紧张。
德国与美国的死亡实验
        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实验”,参加实验的是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实验很简单:利用药物实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有的看见了彩光,有的看见了亲友,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肉体中逸出,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死亡实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死亡实验”的结果相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确信濒死体验的探索结果。尤其是那些关于“死亡实验”、“地狱考察”和“死而复活”的说法,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因为属于人为协同的情况。
惊世的“阿尔法3”号
        为了避免人为协同的争议,一项被命名为“阿尔法3”号的自然观察探索计划,在日本东京悄然展开,为濒死体验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阿尔法3”号计划由多家跨国公司赞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共有16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瑞士,年龄从19岁~75岁不等,都是濒临死亡的垂危病人。他们是在经过了将近3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后,才被批准加入“阿尔法3”号计划的。
       “阿尔法3”号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科学家在志愿者头骨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80千米的范围内,接收到志愿者的脑电波。相关的电脑程序可以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并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荧光屏上。
        在实施“阿尔法3”号计划的头两年里,有4位志愿者先后离开了人间。一位名叫佛迪的志愿者病逝3天后,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佛迪,告诉你们,我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没有痛苦……”这几个字,重复出现了二十多次,信息突然中断。这一结果大大鼓舞了参加“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和志愿者,使实验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不过,此后又有4位志愿者先后离世,电脑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
       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位23岁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去,结果使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第二天电脑便收到了她的信息: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此间经常阳光充足,很多人与我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参与“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们均认为,试验中传达的生命信息的反馈结果是相似的,这是濒死与死亡动力学存在的有力证据。鉴于此,“阿尔法3”号计划还要深入进行下去。
融入宇宙的五个阶段
     
美国学者卡伯勒与心理学家肯尼斯,将人类的濒死体验分为学术界已经认可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此种说法者约占57%;
     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感受的人约占35%;
     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有此感觉的约占23%;
     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围绕,宛如天使;
     第五阶段:与宇宙合二为一。
     它们具体是:
      一是怀疑期——飘向黑暗:“不,我不会死的!”是病人最先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对死亡的恐惧感,为自己和亲人提供心理准备和适应时间。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在随风慢慢地飘浮。在一片黑暗中,他们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
        好莱坞著名导演昂格逊是一个爱子如命的“老顽童”。他在快要死时,饶有兴趣地问道:“拉玛生产了吧?”(拉玛是他最喜爱的一个儿媳。)
       二是忿恨期——游离半空:病人一旦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便忿忿不平:“为什么偏偏要我死?”看见别人健康愉快地生活,病人本能地产生羡慕、妒忌甚至仇恨的复杂心理。烦躁不安、无端生气、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这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识已经游离到了天花板上或半空中。
      正如德国女明星庞贝丽临死时说:“电影世界宁可无我,而我决不可无电影可演,到另一个世界从影去吧!”
      三是自责自慰期——通过“黑洞”:这段时期,临终人会觉得自己被一股旋风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里,并且在黑黢黢的洞里飞速地向前冲去,而且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洞里还不时地出现嘈杂的声响。有人会责怪或追悔自己早年所犯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希望看到儿女完婚、子孙出世等;同样也有人安慰自己已经功德圆满——似乎完成了一种使命。
       正如瑞士影星开普宁一辈子饰演战争狂人,临死时,他轻声说:“现在好了,仗也打完了,我该睡个安逸觉了。”说完,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四是抑郁期——迎接亲友:此时,临终的人感觉情绪反常,喜怒无常,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都麻木不仁。他的思想奇象是:“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接近这洞口时,迎接自己的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围绕。这时,当事者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幕地飞逝而过,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法国著名讽刺戏剧家拉伯雷临死时,颤动着嘴唇,轻轻地说道:“拉下帷幕吧,喜剧已经结束了。”
      五是绝望期——融入宇宙:这一阶段,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慰感。最后他们感觉与一束光线融为一体,觉得自己犹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时得到了一种最完美的爱情,并且自以为掌握了整个宇宙的奥秘。
        正如印度著名电影演员、《流浪者》拉兹的扮演者一样,他在临终时,数完自己的最后一次心跳时,意味深长地说:“好了,停了。我完美了。”
       开展死亡动力学研究,研究濒死心态,不但能深化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对垂危者进行适当的安抚和提供周密的医护。医生可以根据人临终的不同阶段,制定心理治疗和护理方案,使病人在平和的心境走完人生之旅。
----------------------------------------
人死了就是死了,没那么多的名堂。如果一个人真正翘辫子的话,那是不可能知道他死后的感觉的,更不可能有认知。如果你相信人死后能上天堂下地狱,那么,你至少要经过这种经历,你真正的经历过这种经历的话,嘿嘿,你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当然,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濒死呢?有,可那不是死,是病。只是病的不轻,在即将翘辫子的时候经过外部力量的大力抢救或在你自身抵抗力的作用下,即将吐出去的气又被憋回来了,所以,也就活过来了。生死就是这么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