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在《诗经》中的作用浅议

 zqbxi 2015-05-14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千百年来,人们对《诗经》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笔者希望通过对《诗经》中的水这一意象的分析,得出水在《诗经》中的作用是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起兴的物象,是距离的艺术空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
确实,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诗经》除了文学、政治、道德意义上的作用外,其它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据三国人陆玑《毛诗草鸟兽鱼疏》统计,《诗经》中有草名一百零五,木名七十五,鸟名三十九,兽名六十七,虫名二十九,鱼名二十,各种器名三百余,并都做了详细解释,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诗经》中的水同样具有探讨价值。
《诗经》中有大量关于渭河地区水乡地貌的描写。如开篇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对“洲”的解释:“水中可居者曰洲。”据有关统计,《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从《诗经》各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许多河流水量丰沛,河水清澈,水质状况良好。如《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毛传》:“滔滔,大水貌。”《小雅 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魏风 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毛传》:“土治曰平,水治曰清。”
《诗经》中直接或者间接提到水的篇目约有40余篇,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卫风.硕人》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卫风.河广》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魏风.伐檀》更是集“水”之大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漪……坎坎伐轮兮,河水清且沦漪……”……河水作为《诗经》中的一个意象,可谓是俯拾即是,信手可得,在《诗经》中,很多诗都与“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又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不同情感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诗经》中的“水”至少有以下三重作用:
一、水是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
《诗经》爱情诗中处处可见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和名目繁多的花鸟虫鱼。在五光十色的男女爱情生活中,水作为一种意象包含着浓郁的审美意蕴,与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怨融为一体。可以说《诗经》成为了用水意象表现爱情的艺术源头,对后世爱情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 水可以表现青年男女间的相恋和相思。
《诗经》第一首《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历来被人所称道,诗中写一个男子日夜思念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子,并渴望能与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河之洲”的“关关雎鸠”与水中漂浮的“参差荇菜”构成了“君子”活动的背景,雄鸟和雌鸟求偶的鸣叫声,引起了他对心上人的思念。以水鸟和鸣起兴,象征男女间的相悦、相恋,使作品显得既形象又含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人知晓的爱情名句。
(二)水边是青年男女幽会、邀约和游戏的场所。
在古代,有仲春之月、大会男女的风俗。这时节玄鸟(燕)北至,巢人堂宇而孵乳,是男女婚娶的吉象,因而在这个时间内,男女在水边欢会、求偶、恋爱、议婚,并同时祭祀高媒,以乞求爱情和幸福,当然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据说,秦汉以后是在三月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之日举行,魏晋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这里有携手春游的欢愉和快乐,也有面向涨满的河水对情人的期盼和呼唤。
有一首《郑风·溱洧》是这样写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 相谑,赠之以勺药。
该诗描绘了郑国的民俗风情。阳春三月,青年男女就会在溱河、洧河岸旁郊游,趁此机会谈情说爱。诗中描写了这样一幅情景: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洧两河旁边,有一对青年男女相邀同游,嬉戏调笑,并互赠芍药。真是春意无限,情深意长。
(三) 水是爱情的背景和见证。
《椰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平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篇描写青年男女聚会在桑林之社,尔后到淇水祓楔的情诗。青年男子们有时采唐,有时采麦,有时采葑。男子们采摘的地方亦有变化,时而“沫之乡矣”,时而“沫之北矣”,时而“沫之东矣”。其实,采摘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借口而已,因为他们都有“孟姜”、“孟弋”、“孟庸”在桑林之社中等候他们。无论是到桑社中去密谈,还是转移到上宫去幽会,淇水都是他们的送别之所。在这首诗里,淇水的渡口、沫水之东和沫水之北,一起见证了这群青年男女们恋爱的过程。
(四) 水会对爱情产生障碍和阻隔。
爱情是甜蜜的,甜蜜的爱情往往因为水的浩浩荡荡、汪洋恣肆,造成了当事人的难以如愿。当恋人们望“水”兴叹时,便会一唱三叹。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遭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是一个男子在诉说自己的失意之情。他所思念的“伊人”,曾在这春光明媚的春日,莺飞草长的河边,与他有过热烈的相恋,现在到了爱情收获的季节,“伊人”却到了水的另外一方,河水成为诗人追寻心上人的屏障和阻碍。无论是“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仍然无法见到伊人。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与苍凉的无边秋色,就这样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比地丧魂失魄。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然为之唏嘘不已,相爱而不能相见的凄婉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不知影响过多少诗人,打动过多少读者。
(五)水是痴情人控诉负心汉的最佳对象
从相识、相恋到结婚,这是一个幸福的过程,但正如现在的人们所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后的生活毕竟不像恋爱时的花前月下,婚姻一旦产生危机甚至破裂,水又成为了痴情人控诉负心汉的最佳对象。比如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卫风·氓》就是这样。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是无辜弃妇控诉丈夫抛弃自己、感叹自己人生命运遭遇不幸的篇章。诗中由对新婚前后欢娱聚会、互赠信物的甜蜜到婚后惨遭抛弃的不幸回忆。当初那种欢聚愉悦、赠予信物的场景,全都是发生在春水泛泛、波光盈盈的淇水之畔的,而如今却是物是人非,幸福不在。
二、把水作为距离的艺术空间
《诗经》中的许多与“水”有关的篇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距离的艺术空间。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那种可望不可及的惆怅感觉。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毛传》:“‘一方’,难至矣。”由“水”而产生距离,而把距离作为艺术空间,就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而“水”作为距离的艺术空间是有其渊源的:《淮南子.女娲补天》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水滥焱而不灭,水汪洋而不息……”上古神话中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由于当时人类的生产力相当低下,战胜自然的能力还很弱,面临洪水,人类根本就无能为力,对“水”,人类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匏者,葫芦也)后人常腰拴葫芦以渡水。闻一多《诗经通义》:“古人早已知道抱着葫芦浮水便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旅行常备工具,而有“腰舟”之称。而事实上,即使有了“腰舟”,要渡河也不是轻松的事,要是遇到湍急的河水那可就更麻烦了,说不定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水”便在无意中表现了一种阻隔的意义,表示愿望难以达到,如果为某事涉水,便是冒了极大的危险,足以表明办事者的坚决态度。
三、作为起兴的物象
这一点,与《诗经》的创作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诗经》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其中,兴的应用又较多。宋朱熹曾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粮……”又如《小雅.沔水》中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其实,只要我们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作为起兴物象的“水”实际上是为“他物”服务的,但却不能说它与“他物”就没有任何关系。《召南.江有汜》中“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也!不我也,其后也悔。江有渚,子之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子之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汜:长江的支流;渚:江水分而又合,江心中出现的小洲曰渚;沱:长江的支流)这是一首弃妇哀怨以自慰的诗,她用长江还有支流来原谅丈夫的另有新欢,幻想将来他能回心转意。分别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作为起兴的物象,而其要表达的意愿是“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言下之意不言自明:长江都还有支流,他怎么就不可以有几个妻子呢,长江分后会合流,我们的爱情同样会有彼岸。
     总之,《诗经》中的“水”有着自己特别的内涵,这些东西不断地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阻隔,“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延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推陈出新,“水”,成了后世中国诗歌创作中具有无穷意义的意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