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最美丽的山,全国闻名

 拓扑 2015-05-14

佛教名山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7年8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

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 '赵氏孤儿'藏匿地---藏山


藏山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而名扬天下,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藏山所彰显的忠义精神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以桃园弑君之恶名强加于上卿赵盾,致使赵家被满门抄斩,唯赵盾之孙赵武(赵氏孤儿)在其父好友程婴的舍子相救下才得以幸存,后潜逃于藏山藏匿达十五个春秋。于是山以史传,史以文传,载入史册,千古流芳。元曲《赵氏孤儿》名列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

藏山景区游览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由育孤园、春秋藏孤胜地、三教文化圣地、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四大板块,168个景点组成。在这里您可以抚历史、拜先圣、听松涛、看人间仙境、望太行雄姿。

藏山殿堂楼阁、古貌苍然,湖潭澄澈、玉柱琼宫。四季迥异的景致,汇山水之灵气,缩天地之精华,如诗如画。春天崖峦滴翠,奇花异木相斗艳;夏日浓荫蔽空,暗香浮动鸟争鸣;金秋林疏叶红,果实坠地,飞禽松鼠藏食忙;冬时冰柱倒悬,白雪覆盖,玉树琼枝山骨风。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藏山是山西旅游的东大门,此地群峰壁立,峻极于天,鸟语花香,飞瀑流泉,是一个风景绮丽,富于幽趣的地方。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历山


历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与翼城、垣曲、阳城毗连衔接,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集旅游、探险、狩猎、考古、写生、度假为一身的综合性风景区;是一个大气、土壤、水源、环境质量品位极高的、无污染的自然风景区,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奇妙独特,景色迷人,有很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山下仰望,奇峰峭壁,挺拔俊秀,林木参天,高耸入云。山上观望,平坦辽阔,山花烂漫,芳草遍野,奇花异草,争相吐艳。周围峰谷相连,林木挺拔,云雾缭绕,变幻无穷,一年四季景色各异。烈日盛夏,山风沁人,气候凉爽。严寒隆冬,雪景诱人,冰凌倒挂,大山森林素装淡裹,仿佛成为水晶的世界。舜耕历山的传说、各呈异彩的溶洞群、下川遗址、瀑布、冰帘、一线天、斩龙台、试刀石等景点精华形成七个自然风景区,即白云洞景区、舜王坪景区、西峡景区、东峡景区、山山岩景区、涧河狩猎区、下川景区,景景奇丽,处处迷人。




白云洞景区有白云洞、七星潭洞、小天潭等溶洞,这些洞景色秀丽,各有特色。


白云洞,是历山旅游区规模较大、景色壮观的景区,新建牌坊红墙黄瓦,洞外六角红楼雕梁画栋,碧瓦相映,环境优美。洞内已开发游程千米。


白云溶洞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天然大溶洞,洞中有洞,时开时合,时隐时现,洞中景观藏奥纳密,离奇诱人。有童子迎宾、神龟探海、玲珑宝塔、江南小景、石莲花、猴子送客等用多处。在五彩灯光的照耀下,惟妙惟肖,缥缈不定,令人赞叹。洞内的穴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穴球,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洞外森林浴休息区,野趣茶座、逍遥吊床、休闲帐篷随处可见。在此听林涛、观云海、吃野餐,奇趣无穷。


舜王坪景区因舜耕历山于此而得名。舜,名重华,史称虞舜,炎黄联盟的首领。为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总面积为4000亩的绝顶平坦,天然绿色草地如毯,山巅有舜耕历山遗迹、古庙碑记、南天门、斩龙台等胜景。站在舜王坪最高峰——南天门,可朝观日出,暮看晚霞,遥望黄河。夜晚登坪,可观星辰,犹如亿万明珠笼罩大地。山道中,鸟语撩心,花香醉人,奇趣无穷。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加之新增建了野人山庄、蒙古包等景点,使游客登山览胜,留连忘归。清版《县志》曾记载:“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这些景点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加上舜帝的传说,给这些景点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处处显示了古帝的神勇与仁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珏山


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珏山风景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其势之凌峥,确可与华山的奇伟峭险,武当山的秀媚风光相媲美。“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


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巍峨苍翠,宛若—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钟灵毓秀,自然景观迷人,人文内涵丰厚。山上松柏悬崖,林壑深蔚,游人不绝如蚁,接踵摩肩。自宋代起,历朝逐年在珏山双峰间建起玄帝殿、真武宫、灵官顶及一、二、三天门等。 珏山寺庙依山势而筑,远望凌空入云,殿角飞椽于绿树花草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山琼阁、海市蜃楼。二天门三百六十余级石阶,陡然直上,两边峭壁险峻,峡谷幽深,使游人于登山险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蕴。及至山顶,迎面是气势雄伟的南天门,依次而上二天门、三天门、过月亭、而后至双峰极顶的真武宫和灵官顶。 游历于珏山胜境之中,那无处不在的石刻碑碣,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沧桑,唐代诗人杜牧、明代尚书王国光、明代文学家董绪、清代阁老陈廷敬等在此游历后均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珏山的朝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日,据说,这一天是真武大帝的诞辰之日,故天下供奉真武大帝的地方都要举行大型的庙会以示酬神,为真武祝寿。这一天是珏山景区最为热闹的一天,游客人数可高达数千人,并举行大型的道场法会。


珏山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每逢中秋佳节,前来登山赏月的游客络绎不绝。中秋之夜,这里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一轮硕大的满月从珏山双峰间突涌而出。为了使游客们更好地欣赏到珏山“双峰吐月”, 当地人特意用五彩的霓虹灯将山上的一天门、二天门、龟山、长廊、金顶等景点装点得绚烂夺目,成为夜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灵空山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在山西省沁源县西北。

灵空山地处沁源西北部五龙川乡,距县城约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海拔1953米。山岩地质为寒武纪石灰岩,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地壳发生变异,大面积基岩裸露,沟谷切割较深。山中心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处奇险的深谷。山岩之上为第四纪老黄土覆盖,适宜植物生长且雨量充足,所以林木郁郁葱葱,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岩洞较多,险峰竞秀,幽静奇特。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 ,沟通南北 ,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说灵空山的山势、风光还不足奇,那么,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足可令你叹为观止。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它们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天涯石鼓山


古老的滹沱河在山西大地上造就了一个富饶的忻定盆地。忻定盆地的西部坐落着雄伟的云中山泳,南边屹立着挺拔的系舟山,北部则有五台山脉的西麓连绵盘亘。天涯石鼓山即位于五台山脉西麓的群山之中。

今天的国内外游客大多知道在中国的海南岛有著名的“天涯海角”之美景,而殊不知早在千余年前,在三晋大地上却有一个“天涯地角”的北国名胜已先它而名闻于天下了。因为,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的知名,实际上是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当时的崖州知州程哲题写了“天涯”与“海角”两幅摩崖石刻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若单讲山石景观,山西的天涯石鼓山应该要比海南岛的海畔石阵壮观不知多少倍,主峰海拔达1114米的天涯石鼓山,群峰罗列尤如犬牙交错,山势所指皆直插穹宇。当地人称,山名原本为“天牙”,“天涯”实是隋唐以前文人笔下风雅所致。

天涯石鼓山,当然要以其山中莲花峰上的肖形石鼓最为壮观。上得山去,便可见那天然石鼓群石支架,那“鼓槌”则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悍然擂下,直觉得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游人从“鼓槌”下走过,如遇有风的天气,便能闻得阵阵“鼓声”。金代诗人元好问有《天涯山》七言长诗,诗中有“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汀妃出歌舞”的妙句。好像他不但已经听到鼓声,而且这鼓声还能把汉女汀妃那样的古代美女从天国召来,真的歌舞一番呢。

“石鼓”尽管只是天涯山莲花峰上许多景观中的一处景观,但是它的成名却 悠古。不但在唐宋以后的很多典籍中者对它有所记载,而且早在南有时期就已经史出有名。如《北史》中就有“斩步藩于秀容之石鼓山”这样的记述。这里的“秀容”即秀容郡,此郡设置于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可见“石鼓山”在1500余年前,就有了赫赫大名。

人们现在民经飞惯于将古崞的天涯山和石鼓山统一称为“天涯山”,而事实上“天涯”与“石鼓”实为两山。天涯山居东,石鼓山(即莲花峰)居西。由于两山摩肩相依,十分亲近,故渐次呼为一体。若追本源,历史上的石鼓山实际 要比天涯山享名在先。

天涯山有石鼓神祠,坐落于石鼓山下。古来游山之人都要先进石鼓神祠瞻仰过石鼓神,然地去登山。石鼓神祠像是天涯石山的灵魂一样。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门外有高耸的石旗杆,有华丽辉煌的木雕牌坊和一对怒目圆睁的石狮,还有一座和神祠山门相对视的古戏台。这古戏台台柱上的两副对联大有玩味之处。第一副的上联是“上下数千年史书偌大坛场演就”,下联是“新旧几百章乐谱等时歌舞尽之”。第二副的上联则是“名利交迫扮几场争夺情形如觅蝇头如居娲角”,下联是“善恶两分写一本彰嫜榜样俨披鲁史俨谱毛诗”。劝言警世,真是含蓄若海洋之大,深刻实入木三分呢。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姑射山



众多与尧有关联的名胜古迹中,有一处藐姑射山,传说是尧的妻子鹿仙女未出阁前所居住的地方,却未能引起许多世人的注意。


藐姑射山,位于临汾市城西约16公里的龙爪河村附近。该山松柏苍胡郁,山岩峻峭。虽然距临汾城十分近捷,然而若身临其境,却给人极强的幽远之感。


藐姑射山有所谓射洞,又称神居洞,据传说鹿仙女原本就居住于此。初到藐姑射山的游人,常不易觉察神居洞的所在,因为洞口被一座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的华丽建筑物遮掩着。


山间的古碑上记载说,洞口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唐初李渊在位时的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


游人只有先进了这古老的宫殿之内,然后才会看到宫殿后面的石灰岩溶洞。洞很高大宽阔,宽约30余米,深则不到30米,高15米。洞内陆面上塑立着近百尊神像,大多是明清以后的重塑之物。其中尧与他的几位大臣较为醒目,其它佛教、道教人物混杂在一起,很是壮观热闹。神居洞靠近洞口的南侧有一不大的侧洞口,然而深不可测,人称“陕西洞”。早年洞口塑一老妪,老妪领着一只小狗,狗与老妪的眼睛都直视着“陕西洞”内,像是企盼着什么。这里有一个很感动人的故事。原来,这位老妪的儿子年头上这条小狗由此洞前往陕西谋生,可是后来狗回来了,而且带回了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但儿子却没有回来。于是,老妪就天天拉着小狗来这“陕西洞”口上等儿子,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儿子终未归来,老妪却孑然老死。乡人为了纪念此事也为警戒后人不再贸然入洞,后来就在“陕西洞”口上塑了老妪和狗的塑像。后一果然再无人敢贸然进洞了,但到神居洞来祈求神仙的人却越来越多了。“陕西洞”究竟有多深?没有人能够表楚。据传说有150多公里,一直可以通到黄河西边的陕西省境内。藐姑射山除神居洞外,还有另外一座洞穴,两洞穴分列于藐姑射山中心区域峡谷两侧,人们习惯于称它们为北仙洞或是南仙洞。神居洞在古代平阳地面上名气很大,所以后来人们索性称藐姑射山为“仙洞沟”,反而很少有人去使用藐姑射山的名子。


80年代末,临汾藐姑射山被列入了山西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序列,到这里来旅游观光的人们逐年增加。现在,整个景区可游览面积约有40平方公里左右,大小近百处景观分布在山内,比较著名的例如神居洞、莲花洞、铁佛洞、王母阁、八仙洞、云雾寺、会仙台、韩湘子庙、舍身崖、乌龙潭、如意沟、宋王石、梳妆台、将军帽、南天门、拴马桩、仙镜石、棋盘石、马蹄战、九孔山等等。


中国的道教庄为根本,所以,《庄子·逍遥游》中关于藐姑贩那段记述最终使藐姑射山的唐以前就成为当时的道教名山。神居洞侧曾保留过一通唐代碑刻,在明清以前这通唐碑已享有很大名气,似能说明这个问题。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时,所宋徽宗赵佶驾……神居洞为止。”但是奇怪的是,这件皇帝御亲至的大事在《宋史》中却丝毫未见记述。宋徽宗究竟是不是真来过平阳藐姑射山,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待解的历史之谜。藐姑射山至今保留的明清以前的古代碑刻大约在50通左右,其中北宋时的碑刻有3通。除政和八年那通记宋徽宗驾游此山的碑刻在观音阁外,另外还有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碑刻各一通,均在碧岩殿处。许多文献中曾经记述过的那通唐代名碑,今天则已不知失落何处。清雍正年间的《山西通志》中讲到这通唐碑时,说它由于历代游人的珍爱与抚摸,碑身洁明亮,竟然“光可鉴人”。也就是说,人站在碑前,可以像站在镜子前一样清楚地照出人的身躯与形象。


作为中国古代名山,藐姑射山实际上在《山海经》中早有记述。如《山海经·东山经》里所讲的姑射山、北姑射山、南姑射山,《山海经·海内东经》里又提到列姑射与姑射国,事实上它们讲的这些历史地名都应该在今天临汾盆地两侧的吕梁山中。如在汾西县境西部就也曾有姑射山的地名在使用,同样在襄汾县的历史地名中也可找到姑射山,甚至在运城地区新绛县北部的山地中照样也可寻找到姑射山的古老称谓。近些年来,有的人研究《山海经》,认为其中“列姑射”和“姑射国”应该是指日本,其理由是因为《山海经》中讲列姑射与姑射国都近海临水。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殊不知临汾城西的藐姑射山在大约3000年前时,其周围就正是一派水域泽国的生态状况;即使是今天,当你身临“仙洞沟”,面对着那深深的大沟与无数溶洞时,它们不就都是在水的巨大作用中形成的吗?


古老的藐姑射山正在和现代人日益接近起来,但当你初走近它的身边时,却似乎总有一种神秘幽远的仙境般的感觉。



免责声明:

山西微信公众平台收集汇编各类信息,及时无偿的转载分享给广大山西本土粉丝。文章来源底部备注,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深表感谢和歉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