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会不会吃太多药?

 长沙7喜 2015-05-15


小孩会不会吃太多药?

文 李宇欣


每次带孩子看完医生就会拿回家一堆药,到底该全部吃完还是可以自行停药?究竟判断的标准为何?如何“聪明的吃药”?


小孩生病是父母最焦虑的事情之一,家长之间常会交换讯息,讨论哪间诊所好得快。但孩子每次看病拿回家一大包药及药水,这些吃完真的会好吗?一定要全部吃完吗?不吃完会怎么样?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家庭医生”。家长应该先有正确的用药观念,也就是掌握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疾病类型及病程走势、搞懂正确的吃药态度,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并顺利恢复。


观念一:别迷信“药到病除”

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小维感冒一个多星期、看了三次医生还在咳嗽,小维妈妈忍不住跟邻居太太抱怨楼下诊所“看不好”,一个小感冒拖很久。邻居太太则大力推荐隔壁小区的儿科诊所,直夸“药到病除!儿子上个月也是感冒喉咙痛,看一次就好”。


但看在专业儿科医生眼里,家长“真的不要相信药到病除”,台湾当地长庚医院小儿科主治医生蔡阴翰、马偕儿童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生黄踪宁及恩主公医院小儿科主治医生许登钦一致认为,家长要接受“疾病需要一定的病程”,勿信神药或神医,部分家长界高评价的“药到病除”诊所,实际情况恐是医生开药下手太重,一个病毒性感冒就开了抗生素、抗组织胺及安眠药,虽然孩子白天鼻塞改善,夜里特别好睡,病症不到三天就缓解,但长期下来反而增加孩子的身体负担及抗药性,并非好事。


观念二:建立能信任的医患关系

为什么要开这么重的药单?蔡明翰坦言,许多家长不知道医生开药轻重与家长态度有关。如果爸妈走进诊所时,很焦虑的要求孩子赶快好起来,就算只是小感冒,也可能让医生直接开抗生素,先通杀一遍,避免病人家属再回来抗议或抱怨看不好,但这是错误的方式。正确的用药是“对症下药”,病人出现什么程度的症状,医生使用什么程度的药物,除非病情愈来愈严重,否则不需要增加药量,应该回归病人的自身抵抗力来恢复,虽然这种渐进的过程比较耗时间,但较不伤身。


前台湾当地长庚儿童医院院长林奏延在《华人育儿百科》中建议:


①固定找一位能倾听病症、仔细检查的好医生。家长可在住家附近找一家信任的诊所,孩子生病就固定找同一个医生,每次换不同的医生反而没有治疗连贯性,一位好医生会详细诊察病情,并给予目前最适当的诊疗。


②家长与医生可充分讨论病情,但应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看诊时要仔细询问是什么感染?大约需要多久耳朵病程?勿要求医生让孩子快速恢复。


观念三:了解疾病类型及走势

儿童疾病超过八成以上都是病毒感染(如感冒、发烧、咳嗽或流鼻涕等)。蔡明翰说,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须依靠孩子的抵抗力恢复,关键是让病程走完,例如呼吸道病毒感染前几天会先出现鼻涕、咳嗽,接着可能发烧,第三至五天最严重,鼻涕变黄、痰音变重,直到第五至七天慢慢转好。


孩子受到病毒感染的关键不是吃药,而是把鼻涕擤出来,因为“黏液是病菌最好的温床”,把鼻子清干净才会恢复,医生只会开出对症的药,来缓解孩子不舒服的症状,避免影响到日常生活及睡眠质量。


至于什么时候才要用抗生素?当孩子遭受细菌感染时,就一定要用抗生素治疗,一旦医生开出药单,务必遵守指示全部吃完,否则残余体内的细菌会产生抗药性,反而加重病情。


一般儿科常见的细菌感染为,中耳炎、鼻窦炎、扁桃腺炎、肺炎或泌尿道感染。上述病症都要经过儿科医生的专业判断,并非一般家长能力所及,因为中耳炎的诊断不是“耳膜比较红”,要符合急性发作、中耳积液及发炎症状;鼻窦炎的诊断也不只是“黄鼻涕”而已,还要符合黄鼻涕10天以上、高烧同时黄鼻涕或感冒症状缓解后又再度复发恶化。


因此,医生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病时,应该仔细询问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是不是只要开对症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抗生素要吃几天?


观念四:掌握正确吃药观念

每次看诊医生开的药物及药水,哪些可吃可不吃?哪些一定要吃完?自行停药或回诊的标准为何?许登钦将药物分成两大类,包含“可吃可不吃的症状药”及“一定要吃的必需药”。


①“可吃、可不吃”的症状药:感冒的止咳化痰药及糖浆、解决鼻塞的抗组织胺、发烧的退烧剂、消化道的止泻或软便药。


②一定要吃的必需药:细菌感染的抗生素、过敏气喘急性发作的缓解与保养药、其他特殊疾病用药(如癫痫症或心脏病) 。蔡明翰解释,症状药的使用目的是让孩子平常舒服一点,只要孩子病症减退,家长就可斟酌停药。如果家长不放心自行停药,可以在就医时多问一句:“如果病情转好,可不可以不用吃药?”倘若医生开了抗生素等必需药,就一定要遵守医生的用药标准,不得随便自行停药,避免延伸出更复杂的病症。


至于是否复诊的判断标准?如果只是病毒感染,当病情稳定减缓又没有其他并发疾病,就可不复诊。但如果病情加重,就该快速复诊检查。细菌感染也最好在药快吃完前复诊,确定体内细菌确实杀光,避免后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