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句 诛斩贼盗
成王败寇
“贼盗”这两个字的本义与现在的意思有一些不同。 贼,《说文》中解释为“败也”,徐锴补充说“败犹害也”,就是失败的一方不甘心,千方百计在暗中搞破坏的人。盜,《说文》解释为“私利物也。从?,?欲皿者”,看了别人的贵重物品就流口水,想据为己有。《左传》中有“毁则为贼”、“窃贿为盗”之说,意思是说破坏规则法度的人是贼,窃取他人财物的人是盗。相比之下,盗的性质要轻一些,而贼的性质更为严重和恶劣,在两汉及以前,贼指的是犯上作乱、危害国家安全的人,所谓乱臣贼子,这个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如卖国贼、工贼。 从古至今,当局对偷盗行为都是严厉打击的,并制定了相关法律。西周初期,鲁国出兵征讨夷戎,作《尚书 费誓》,其中对士兵作出以下要求:“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说明当时法律中已有对盗窃行为的处罚规定。春秋时期的管仲在《管子》中说:“百匿伤上威,奸吏伤官法,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意思是说,宫庭的各种坏人会影响君主的权威,阴险的官吏会破坏国家的法制,狡诈的子民会损害风俗教化,贼盗会扰乱国内的民众。“威伤,则重在下;法伤,则货上流;教伤,则从令者不辑;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权威被影响,君权就会下移;法制被破坏,财货就会通过贿赂往上流;教化被损害,臣民就不会和睦;民众被扰乱,百姓就不得安居。管仲认为贼盗是“四伤”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盗贼猖獗呢?管仲的答案是:“刑法不审,则盗贼胜。”所以,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严惩贼盗。 战国时期,魏相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贼盗”,他主持制订的《法经》确立了以“贼盗”为中心的罪名体系,其中“盗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客体,“贼法”是保护有产者人身安全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律。 秦汉沿用了“贼盗”为中心的罪名体系,对偷盗行为处罚非常严厉。《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载:“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三旬。”未经所有者允许盗采桑叶,赃物不到一钱,这种情节显著轻微的偷盗行为,要处以服徭役三十天的处罚。如果是团伙作案,处罚就更严厉了,“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有(又)黥以为城旦。”这里的“止”可不是脚趾,而是脚。五人及以上团伙偷盗一钱以上的,剁掉左脚,或者在脸上刺黑字之后流放边境修筑城墙。秦亡,汉高祖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来丞相萧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汉律九章,基本上是依照秦律。 汉朝后期,设立了侵犯皇权、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的罪名,对原有的以“盗贼”为中心的罪名体系造成了冲击,法律的本质开始从保护封建经济关系转向保护皇权的专制统治和封建纲常伦理转变。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出现了“重罪十条”,在此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罪名,并被强盛的唐朝所承袭。此后,“十恶”的罪名作为我国古代法律最基本的罪名体系一直沿用到清末,而“贼盗”罪则成为辅助罪名。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当局一直在严厉打击偷盗行为,但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偷盗行为都没有绝迹过。社会契约只能约束大多数,总有少数人想通过违反契约的形式谋取利益,这是人性决定的,所以即使在制度设计最好、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里,依然会有偷盗和抢劫,何况世界上这种国家太少了,跟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差不多。 偷盗者需要和道德、法律、被害人、执法者等多方斗智斗勇,经过几千年的历练,这个行业的发展往往领先于时代,其从业者多高智商,因为笨贼很快就会被抓住,淘汰掉了,一般来说贼都要比常人聪明且狠毒,所以“贼”这个字做形容词的时候就能表达这层意思,如在《史记 游侠列传》中说郭解“少时阴贼”,就是此意,还有北京话中的“鸡贼”或许也有这个意思。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里用“贼”做程度副词,表示很、非常之意,如贼亮、贼精,或许也是由本义衍生而来,不过也有人说是来自朝鲜语。 明代江盈科在《雪涛谐史》中说“语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然后讲了三个故事来印证这句话。第一个故事,说在江盈科老家的水府庙里有一口大钟,巴陵的盗贼想偷走大钟用来铸造工具,不过这个大钟过于扎眼,难以运走,想砸碎又怕有响声,怎么办?贼有办法,他们把大钟弄到地上,往钟里填土,然后砸碎分赃,附近的居民竟然都没听见。第二个故事,说又有一贼,胆子很大,大白天到别人家里偷了一口磬,出大门时恰好碰到这家主人回来。贼不慌不忙地问:“您买磬吗?”主人以为遇到商贩,说:“我家有磬,不买。”贼大模大样地拿着磬走了。到晚上,主人找磬时才发现自己上了贼的当。第三个故事,说有一个行人身上背着个锅,忽然尿急,便把锅放到地上,找个隐蔽处方便。刚好一个贼路过,把大锅举起来放到头顶上,站在那人旁边撒尿。背锅人方便完回来,发现锅没了,贼不仅没跑,还过来训斥背锅人:“你也太大意了,我把锅顶在头上,就是防备被人偷走,你把锅丢在地上,怎么能不被人偷!” 再严苛的刑罚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犯了点小偷小摸的错误而被杀掉,现在有很多人贪了几千万上亿都能活命呢。如果不是赶上严打,小偷比被偷的还理直气壮,就算将其遣返,警察还没回来,小偷已经回来开工了。所以,这句“诛斩贼盗”是不是太狠了点? 这里的“贼盗”指的不是一般的小偷和强盗,而是对反叛者的贬称。《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说秦二世经常居住在深宫之内,只跟赵高一个人决定各种事情,从这以后公卿很少有机会朝见皇上,各地起义的人更多了,关中军队不停地被征发到东边去攻打起义军。 《旧唐书 李纲传》载:“大业末,贼帅何潘仁以纲为长史。”历史上唐宋明三朝都有名叫李纲的大臣,这里说的是唐朝的那位。此李纲为三位太子服务过,而这三位太子最后都没能当上皇帝,简直就是太子杀手:在隋朝时,李纲担任太子洗马,给隋太子杨勇服务,结果杨勇被废;隋末被胡人起义军首领何潘仁抓去当长史,后何潘仁归唐,李纲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为太子李建成服务,结果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李世民任命李纲为太子少师,负责教导太子李承乾,结果李承乾因欲起兵逼宫被废。其实这三位太子最后的命运与李纲并没有多少关系,特别是李承乾,李纲只给他当了一年老师就去世了。 反叛对一个政权具有巨大的威胁,必须保持高压震慑,历代政权对反叛者都不会心慈手软;当然,反叛者如果胜利,那么失败的一方就成了反叛者,也会遭到彻底清算。总之,对待敌对势力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这才是“诛斩贼盗”所表达的意思。比如隋炀帝杨广对一个妈生的亲哥哥杨勇痛下杀手;李世民对一个妈生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痛下杀手,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李承乾虽然没有痛下杀手,但对鼓动和跟随李承乾造反的异母弟弟李元昌、女婿杜荷(杜如晦之子)、功臣侯君集等人就没那么仁慈了,统统处死。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设想:如果项羽消灭了刘邦,那么史书上的刘邦必定是贼盗;如果李渊被隋朝所灭,那么史书上的李渊必定是贼盗;如果朱元璋起义失败,那么史书上的朱元璋必定是贼盗;如果国民党没有败走台湾,那么某地的人就不会小时候恨蒋介石,长大了更恨蒋介石。
第二百二十八句 捕获叛亡
卸磨杀驴
这句的意思和上句基本一样,都是说如何对待反叛者的,只过这句在惩罚措施上较轻。 为什么这两句对待反叛者采取双重标准呢?这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来说,打天下时对待反叛者的惩罚措施要比坐天下时轻,当然,这不是仁慈的体现,而是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结果。比如秦末楚汉争霸时期,刘邦阵营里的人物叛亡频繁,但多被接纳和谅解,很少被杀,因为此时需要网罗各方面势力,壮大自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等到项羽被灭天下初定之时,此前叛亡过的人多被秋后算账,没叛亡过的也被逼叛亡,以便有理由将其消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两个韩信。 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中,有个两个韩信。一个是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后裔,被刘邦封为韩王,为了与另外一个韩信区别开,一般称之为韩王信。刘邦让韩王信驻守荥阳,楚军攻破荥阳,韩王信投降项羽,找机会逃跑又投奔刘邦。刘邦并没计较,再次封他为韩王。没过多久,匈奴包围了韩王信,刘邦派军救援。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韩王信派人跟匈奴人讲和以拖延时间,被汉军发现,怀疑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刘邦派人责问韩王信。韩王信无法自辩清白,怕被刘邦杀掉,只好投降匈奴。为了表明自己是真心投降,韩王信和匈奴人一起攻打太原。刘邦大怒,亲率32万大军出征,首战告捷,韩王信败逃,刘邦不依不饶,在后面穷追猛打,一直追到白登山。 匈奴人采取了诱敌深入的计谋,见刘邦率领的骑兵进入包围圈,立即出动40万大军,截住后面的步兵,将刘邦率领的先头部队团团围住。刘邦在白登山上往下一看:卧槽,下面数十万只草泥马滚过,这下可惨了!想要冲出去,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根本就是送死;固守白登山等待救援呢?汉军长途追击,没带多少粮草,而且北方天气寒冷,汉军很多人被冻伤;步兵被阻,根本进不来,要等其他地方的汉军骑兵赶到,黄瓜菜都凉了,时间一长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好在有能够绝处逢生的高人在场,刘邦用了陈平之计,重金买通匈奴首领冒顿的老婆,帮助吹枕边风,在被围困了七天之后终于平安脱险。 此后,韩王信不断率匈奴军侵扰汉地,在最后一次犯汉时,刘邦派来的大将柴武给他写了一封信:“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 这封信写的确是实情,但韩王信深知自己与刘邦结仇太深,投降肯定没好果子吃,于是回信说:汉皇把我从里巷平民中提拔上来,使我南面称王,真是万分荣幸。在荥阳之战中,我没有以死效忠,而被项羽关押,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匈奴进犯,我没有坚守城池,献城投降,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现在反而为敌人带兵,和将军争战,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现在我逃命隐藏在山谷之中,每天都靠向蛮夷乞讨过活,我不想归汉吗?“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我的思归之心,就如同阳痿的人想勃起——啊呸,是瘫痪的人想站起来,盲人不忘记睁眼看那样,只不过形势不允许罢了。 既然谈不拢,开打吧。这位柴武真是一员猛将,只一仗便将韩王信斩杀。 话说刘邦从白登山回来三年后,陈豨在代地反叛,刘邦又带兵亲征,此时称病不肯随行的淮阴侯韩信正在密谋一场政变。韩信本是项羽阵营中的人,因不受重用而投奔刘邦,开始也没受重用,一度逃离,萧何把他追了回来,并说服刘邦拜他为大将。此后韩信展示出了一名军事奇材的过人本领,先入关平定三秦,接着攻下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并指挥了与项羽的最后决战,百战百胜,功勋卓著。韩信在攻下齐国后以稳定当地局势为由向刘邦请封齐王,刘邦刚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此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急需救援,韩信不来帮忙反而求封赏,把刘邦给气个半死,但迫于形势也只好勉强同意了,这为韩信后面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韩信当上齐王后,势力举足轻重,于是项羽派人劝他反汉,被韩信拒绝。此后,蒯通来游说韩信自立,韩信虽然有所触动,但仍不肯背叛刘邦。刘邦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打败项羽之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不久,刘邦又借口游云梦泽将韩信捉住,说他要谋反,后赦免,降为淮阴侯。韩信很郁闷,决定与陈豨里应外合,趁刘邦亲征之机抓了他的老婆孩子,捣毁京城老巢。可惜,韩信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差,被得知消息的吕后和萧何先下手为强,设计捉住杀掉。 在打天下时,两个韩信都有过叛亡的行为,但刘邦都没有计较,反而委以重任,等到天下初定,刘邦总是疑心他们要反叛,最终还是干掉了事。 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功臣为异姓王,除了两个韩信,还有张耳、吴芮、彭越、英布、臧荼、卢绾。西汉初定之际,这八个封国中有七个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剪除,只剩下吴芮的长沙国,因国小力弱地处偏远而幸存。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燕王臧荼谋反过程不详;韩信、英布、韩王信、卢绾可以说是被逼叛亡的;张敖(袭张耳王位)、彭越根本就没有谋反。这七位异姓王的结局多较悲惨:赵王张敖还算幸运,因为娶了鲁元公主,是刘邦的姑爷,只是降为宣平侯;燕王卢绾与刘邦两家是世交,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发小,关系最为亲近,但最终仍被迫逃亡到匈奴人那里;剩下那五位都被杀掉。 你可以说刘邦过于狠毒,但他的做法确实保证了刘家政权的稳固,为汉朝延续四百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五百年后,有一位跟刘邦一样雄才大略的帝王,就栽在了对待叛亡者的仁慈上。 这位皇帝就是前秦皇帝苻坚。前秦是是一个氐族建立的政权,苻坚不到20岁当上前秦天王之后,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停止征战,鼓励农耕,整顿吏治,惩治豪强,兴建学校,重视文教,前秦在短短20多年时间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了北方。 苻坚对王猛算是充分信任了,几乎言听计从,只有两件事例外,一件是对于反叛和投降的人,王猛多次建议要剪除或削弱,另一个件是对于东晋,王猛临死前还告诫苻坚不要有所图谋。这两件事只要有一件按王猛的建议做,中国的历史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了。 苻坚觉得自己兵强马壮,于是忘记了王猛的临终遗言,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南征东晋,完成统一大业,结果淝水一战,前秦军大溃败。苻坚逃回长安后,形势急转直下,鲜卑首领慕容垂、羌首领姚苌等势力纷纷反叛,苻坚勉强坚持了两年,终被叛军杀害。 柏杨在《通鉴纪事本末》中认为:中国从古至今五百六十个帝王中,够得上称为“大帝”的,只有五人:嬴政、刘邦、苻坚、李世民、玄烨。苻坚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打出了今后一千多年的华夏版图的基本轮廓。但是,强大的前秦为何只一战就走向了败亡呢? 前秦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势力,抓了很多俘虏,而苻坚特别优待俘虏,优待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对待俘虏比对待抓到俘虏的人还好。这些俘虏投降了之后又叛亡,苻坚把他们逮回来不加追究,甚至给加官进爵。有功不赏、有罪不罚,造反的人比比辛苦干活的人待遇还好,苻坚的这种做法必然要出问题。在前秦强盛时,这些矛盾被掩盖了,到了南征东晋时,虽然出动了百万大军,一些将领各怀心腹事,意在保存实力,浑水摸鱼,等苻坚兵败势衰,慕容垂等人乘机反叛,苻坚除了后悔自己当初心太软,没有任何办法。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唐代诗人周昙写过一首《六朝门 苻坚》:“百万南征几马归,叛亡如猬亦何悲。宾擒敌国诸戎主,更遣权兵过在谁。”说苻坚南征东晋大败而归,回来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叛亡,这是太杯具了;当初你俘获敌国首领待他们如宾客,又封官职又给兵马,你这是提前给自己挖坑,怪不得别人。 不过,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司马光,他认为苻坚的败亡并不是因为对投降的人太好,而是被接连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如果苻坚能够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那么慕容垂、姚苌等人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不会叛乱。司马光分析得也有道理,但是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永远理智,在君主的位子上更会有一大堆人忽悠你,天天说你是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宇宙无敌大将军,想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根本是不可能的。 综合刘邦的成功经验和苻坚的失败教训,此后新建里的王朝,基本都是要先搞清算来稳固统治,有过叛亡前科的人多要被除掉,没有前科的人可以也会被安上这样一个罪名,别管你是国家元首还是副统帅、接班人,说你是叛徒你就是,有意见请找阎王爷申诉去,这叫雄才大略、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