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么失败的爸爸哪有资格教育孩子?

 长沙7喜 2015-05-15

文/刘武惠


十一长假,到浙江乡村游玩,一位妈妈听说我来了,便从城里赶到乡下我的住处向我咨询她孩子的事情。


这位妈妈一开口就说:“我读过好多育儿的书,也知道好多育儿的道理,可就是在实际中不知道该怎么用,无从下手……”

仔细询问过后,得知她有一个四岁多的儿子,他们夫妇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最近发现孩子的专注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没有持久性,想寻求帮助,找到一个让孩子专心做事的方法。

听这位妈妈的描述后,我就意识到孩子的生活中一定出现了有某种因素在影响孩子的行为。

我便进一步问:“生活中孩子都与哪些人接触,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行为发生?”

果然如我所料,孩子的爸爸常常在下班或应酬回来后,无论多晚,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孩子此刻正在做什么,都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打断孩子,与孩子蜻蜓点水般地亲热一会,匆匆打个招呼就从孩子的眼前消失不见了,从来没有安安心心地与孩子有始有终地玩一个游戏或做一件事情。

这个孩子四岁多,正是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的时期,此刻孩子的心是活泼的,脑子里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爸爸的这种以“忙”为借口的匆匆忙忙的行为刚好被敏感的孩子扑捉并学习到了,在孩子以后的行为中就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出来。幼小的孩子并不知道从爸爸那里学来的东西是好是坏,他们没有判断力,只是处于本能地模仿和学习。

当爸爸在孩子面前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却不知道孩子看着忙忙碌碌走来走去的爸爸,以为这是正常的做事行为,于是孩子就慢慢地将爸爸的这种行为用在了自己的行为之中,孩子便有了专注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的问题。
爸爸知道吗?您正在用正当的借口“工作忙”,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做事不专注的榜样,毁掉了您孩子本性中本来拥有的专注力的好习惯。
在我给这位妈妈解释了孩子的不专注行为有可能是因为爸爸的行为影响之后,这位妈妈更加不安起来,执意要我见见她的儿子,要我判断判断她的儿子身上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第二天见到了她的儿子和丈夫。与她的儿子独自呆了半小时左右,发现这个孩子内心很敏感,性格中感性的成分很重,有非常好的想象力。

当我告诉她,孩子没有其他的问题,就是性格有些敏感,建议多与爸爸在一起,增加点男性的特质。

这位妈妈一听我这样说脱口而出:“他的爸爸整天不在家,都是我一个人在带这个孩子。”旁边的爸爸听到这句话,当着孩子的面立刻向妈妈吼道:“我成天不在家,我是挣钱去了啊,我挣钱还不是为你们,让你在家带个孩子你都带不好!”爸爸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孩子习以为常,瞟了一眼争吵中的父母,独自玩耍着。

爸爸对妈妈的不尊重这一幕,旁边的儿子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孩子幼小的心里知道了男人就是这样对待女人的,这种意识会像一粒种子种在孩子心田,等他长大娶妻生子后,他也会如法炮制这样对待他的妻子和孩子,这样便会严重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夫妻关系的和睦,给家庭带来不幸。
爸爸知道吗?在所有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是第二位的,与父母的关系是第三位的,如果爸爸搞不清这种优先关系逻辑,您的生活就会出乱子,您不仅能毁掉这个家庭,同时毁掉了孩子将来建立幸福生活的能力。
看着爸爸当着我的面发火,孩子的妈妈悄悄地附在我的耳边说:“你看,他就是这样一个暴躁人,每次争吵都是我让步。”我还没有从这种怒吼声中缓过神,这位爸爸已经命令着我们向大山高处进发了。

由于孩子妈妈穿了一双高跟鞋,爬山很困难,所以我们就相互搀扶着向山上爬,很快掉在了队伍的后面,我赶紧看看那个孩子和他的爸爸在哪儿,却发现孩子正被别人背着往山上爬,那位爸爸脖子挂着相机一个人率先爬到了山顶,下山也是同样的情景。

下到山下,那位爸爸说要与我谈谈孩子教育的问题,我问:“您想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呢?”那位爸爸答:“他想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心,有意志力,做事专注力的人。”

我终于没能忍住说:“你想让孩子将来有责任心,你都不具备,孩子从哪里学习责任心呢?孩子眼里看到的是:爸爸一个人爬到山顶,又一个人下来了,他没有从你的身上体会到责任心是什么东西。刚才的爬山过程中,你既没有担负起一个丈夫的责任,搀扶走路不便的妻子,也没有承担起爸爸的责任带着儿子爬山。”

那位爸爸一时无语,我紧接着说:“你说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在刚才爬山的过程中,你没有牵着孩子的小手,与孩子并肩向上爬,边爬边鼓励孩子再难也要自己爬上去,这么好的锻炼孩子意志力的机会,你都放过了,竟然还把孩子扔给别人背着,请问您怎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呢?”
爸爸您可知道?如果某些事情您都做不到,您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展示给孩子,怎么能让孩子凭空产生这样的能力呢?您的所作所为正在毁掉对孩子将来责任心和意志力的养成。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像这样的爸爸有很多,他们一般出身贫寒,靠个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丰衣足食,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望子成龙心切,渴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如果方法不对,便会适得其反。


作者简介
刘武惠:教育硕士、儿童心灵教育者、作者、心理辅导师、家庭教育研究者、德瑞姆心理学院资深心理咨询师,母婴健康杂志执行副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