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1950s-1960s):江山易主·坞外财团掀起收购潮 →在有声片诞生之前,电影行业就吸引了那些核心产业公司而非娱乐业公司,仅仅因为在电影行业中赚钱更风光、更高调。 “沆瀣一气,相互勾结,以不合理方式方式约束美国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的八大厂被联邦政府调查。历史轮回,电影工业体系的问世是抵抗爱迪生垄断组织的结果,如今,曾经领导起义的电影大亨们也把自己经营成另一个托拉斯了。经过持续多年的你争我斗,法院终于在1948年5月3日宣判大制片厂必须出售旗下连锁影院。此事件虽没能立即引起“八大”票房占有率的波动,但它再次发出了电影业力量转移的信号:由旧体制卫道士捍卫的价值,最终要转向一群活跃的、企业家式的独立电影人建立的新风格。垄断体系的打破也让哥伦比亚、环球这些从未拥有电影院的小制片厂开始挑战米高梅等“五大”的地位。 八大里曾出品过《公民凯恩》的雷电华最先退出历史舞台 制片厂之所以经受住了与连锁影院强制脱钩这场离婚灾难,是因为他们继续掌握住了对影片发行的控制。华纳在1951年签下资助并发行独立制片公司保真公司影片的协议,由于对电影开发和制作完全无权控制,这让习惯了操纵全局的杰克·华纳心里很不是滋味。比华纳更不好过的是环球,它于同年11月被迪卡唱片公司买走28%的股份,并在次年成为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被坞外势力接管的制片厂。另外,“五大”中实力最弱的雷电华从1948年起被兼航空家、工程师、企业家、导演等职于一身的霍华德·休斯掌股,后实力急速下降,1955年又被转手给通用轮胎和橡胶公司。这家曾出品过《公民凯恩》的公司实际上此前就已沉寂多时,二战期间有人开玩笑说:“空袭时,直奔雷电华吧,那里几年都没出一部叫座的影片了。”1959年,雷电华在好莱坞首轮洗牌事件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与雷电华命运相反的是联艺,它以融资-发行的模式运作良好。实际上,它是八大中独立身份最明显的一家制片厂,1951年后由两名职业经理人阿瑟·克里姆和罗伯特·本杰明接手管理,他们以对艺术的尊重和坚持知名。1956年,联艺发行了根据凡尔纳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冒险片《环游世界八十天》,该片不仅收获第2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荣誉,还成为票房炸弹,仅以一片之力就为当年美国电影市场贡献了10%的票房。在此后的十年间,联艺的市场份额逐渐越升,最高时达到16%,成为好莱坞第二大最盈利的公司。 50年代后联艺凭借《环游世界八十天》等卖座片崛起 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一个收购潮发生在60年代,对电影业这个光鲜物什兴趣颇浓的坞外财团正好赶上了时机。先是环球再换东家被收归到卢·瓦瑟曼领导下的美国音乐公司(MCA)旗下,接下来派拉蒙在1966年被一家经营服装、汽车配件等业务的联合企业Gulf+Western接管。联艺于同年被保险业巨头泛美公司收购,成为其年度报表中附属于“休闲服务”下的一个部门。华纳先是被同行七艺兼并,一年后又被转手给史蒂夫·罗斯的肯尼国民服务公司,罗斯从他岳父的殡葬生意起步,然后扩展到停车场和清洁服务业。八大中的领头羊米高梅在市场竞争力远不如前的情况下两经易手,最后落入金融家柯克·科克莱恩之手。这期间,大制片厂的电影年产量下跌至平均每年仅160部,小成本电影在大制片厂的拍片计划里几乎绝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