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高三三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1古典诗歌鉴赏

 许愿真 2015-05-15

2015年高三三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古典诗歌鉴赏

【名师精讲指南篇】

【经典考题回顾】

1【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 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2.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考点深度剖析】

(1)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命题预测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考点涉及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题型仍会沿袭以往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客观题出现。

【应试技巧点拨】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6.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 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7.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最新模拟引领】

【例1】(15届江苏镇江高三上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 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⑴“桃源一向绝风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向”、“绝风尘”分别与哪两联相照应?(3分)

⑵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⑶吕逸人最令作者尊敬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吕逸人的尊敬的,请结合诗句说明。(3分)

【例2】(15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小孤山

戴复古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1)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作用。(4分)

(2)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名题精选练兵篇】

1.(15届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上期末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2.(15届福建福州市高三毕业班3月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出都留别诸公(其二)

[清]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选自《清诗选》)

[注〕①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堵请求变法,但备受阻扰攻击。次年愤而返乡,临行时作七律五首赠与友人。②战国:指帝国主义列强。③啸青锋:啸,剑鸣声;青锋,剑。

(1)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

3.(15届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1)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4.(15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下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君山

程贺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顶上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注】注:① 水仙:这里传说中的湘君、湘夫人。②麻姑:道教中的神话人物。

(1)两首诗描绘的“君山”各有什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5.(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1)

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 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一句 的妙处。(3分)

(3)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6.(15届江西抚州一中10月考)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7.(15届河南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 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8.(15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龚鼎孽: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②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③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纳兰性德在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词都写到 “梦醒”,这两处“梦醒”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名师原创测试篇】(时间:50分钟  分值:5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蝶恋花·感怀

(明) 沈宜修

犹见寒梅枝上小。昨夜东风,又向庭前绕。梦破纱窗啼曙鸟,无端不断闲烦恼。

却恨疏帘帘外渺。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心绪一砧空自捣,沿阶依旧生芳草。

(1)上片词人写“烦恼”无端而生,实则有因,请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最后两句中“空自”和“依旧”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10分)

小 车 行

陈子龙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风吹黄篙,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陈子龙(1608—1647),明末清初文学家。本诗作于崇祯十年。

(1)诗歌首句“小车班班黄尘晚”中的“晚”有什么含义?(4分)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6分)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绝句二首   

(北宋)关澥

  其一  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

  其二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竿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起,且容残梦到江南。

注:①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②朝参:这里指早朝参见皇帝。   

(1)第一首诗中“缲车鸣处楝花风”一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5分)

(2)两首诗都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试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5分)

4.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 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 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3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4分)

(3)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请简要说明。(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0分)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名师精讲指南篇】

【经典考题回顾】

1【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 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园花”的描写词语“百般红”、“月”修饰词“明”、“乔木”描写词语“峥嵘”等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第(1)小题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 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 “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 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 这一限制。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深度剖析】

(1)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命题预测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考点涉及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题型仍会沿袭以往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客观题出现。

【应试技巧点拨】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 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6.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7.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最新模拟引领】

【例1】(15届江苏镇江高三上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 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⑴“桃源一向绝风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向”、“绝风尘”分别与哪两联相照应?(3分)

【答案】用典(“桃源”化用陶渊明“桃花源”)(1分)。尾联(1分)、颈联(1分)(也可直接用原文回答)。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桃源一向绝风尘”意思是说吕逸人隐居之地方,如同桃花源一样,与尘俗世事隔绝。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 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出门即见山, 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山傍水, 环境清幽(1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分),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实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⑶吕逸人最令作 者尊敬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吕逸人的尊敬的,请结合诗句说明。(3分)

【答案】长期隐居,不求功名(1分)。访人不遇,心中没有不悦,而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1分),即使没 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住处也满足了(1分)。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首先分析出吕逸人的性格特点,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此诗写得轻松愉快,颌联用典饶有幽默感。颈联造句颇巧,出句“城外”与“屋里”,对句“东家”与“西邻”均自相对仗,而又共同与邻句相对仗,这样便增加了语气流通的力度。末句“种松皆作老龙鳞”,因是对出句“多岁月”的补充,但又作为一种意象。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多处用典,却贴切自然。写景轻描淡写,如话家常,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艳羡“绝风尘”的情怀。[来源:学§科§网]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2】(15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小孤山

戴复古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1)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两句的作用。(4分)

【答案】生动形象地描写群山像奔马 一样欲渡江而去的情态,反衬(答“对比”也可)突出小孤山独立江干、力挽狂澜的形象。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要从全诗着眼,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不会单纯的写物,而是要通过景物言志抒情说理。作者在“小孤山”这个形象上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从诗歌最后“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可看出,作者是写能小孤山一样力挽狂澜的人,有功而不被人知。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的人才,而作者自己正是这样的人,表达出自己的志向,但“人不知此山”又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愁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题精选练兵篇】

1.(15届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上期末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参考答案一:“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诗人想象丰富,用词新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和风伴随细雨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二:“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中描绘细雨打湿斜风,将无形的清风化为有形(1分),写出了雨随风飘的旖旎之态(1分)。

(指出“湿”字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自己认为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然后解释该字含义,指出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细雨湿斜风”,意思是细细的雨丝似乎打湿了温和的清风,风本是无形之物,更不会被“打湿”,作者实际是借“斜风”写出雨丝斜飘的状态,用了一个“湿”字,就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可谓想象力丰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答案】参考答案一:前三联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畦环绕,竹径通幽,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着微风,碧绿的艾草与火红的山茄交相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尾联遥想当年,南浦遥远,江枫难辨,浓重的家国之思涌突然上心头,兼有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参考答案二:先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园环绕,柴门后是一条两旁种着竹子的小路。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随着微风。艾草茂盛,山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接着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闲适的环境中,往事难以忘怀,遥想当年离别时的南浦已相隔遥远,记忆中的楚江枫叶已无从辨识,抒发了作者虽然隐居江村,但是心系国事,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诗作者陈允平,由注释可知,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从诗作内容看,前三联所写江村之景,草屋、菜畦、竹径、云霭、落日、细雨、微风、艾草、山茄,构成一幅清幽画面,恬适之情溢于言表,表达出诗人对在这里的隐居生活的喜爱;最后一联,“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楚江”是长江,都是当年去隐居时的离别之地,而此时作者仍念念不忘,表明诗人虽隐居,仍不能忘记自己的当年的志向,表达出一种惆怅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福建福州市高三毕业班3月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出都留别诸公(其二)

[清]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选自《清诗选》)

[注〕①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堵请求变法,但备受阻扰攻击。次年愤而返乡,临行时作七律五首赠与友人。②战国:指帝国主义列强。③啸青锋:啸,剑鸣声;青锋,剑。

(1)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示例1: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个人高尚的志趣,与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表达出诗人对上书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达(壮志难酬)的愤慨。(1分)

示例2: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借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反衬出诗人个人高尚的志趣。(1分)表达出诗人对上书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达(壮志难酬)的愤慨。(1分)

示例3: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以“芳馨”“兰”来象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雾千重”来象征渺茫的前途或阴霾混沌的社会环境。(1分)表达出诗人对上书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达(壮志难酬)的愤慨。(1分)

 (手法1分,具体阐释1分,表达的情感1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手法,解答时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角度进行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言之成理。“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 千重。”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而宇宙纵横,云雾千重。“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古人多用美人香草比喻自己的高远志向和高洁的情操,诗人这里用“芳馨”“兰”属于同样象征的手法;纵横”句反衬现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上下句形成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

【答案】豪情万丈;志趣高远;忧国伤时;雄心不渝。(3分)

 (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给满分。解析:每一联都可以概括出一种形象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人的形象特点,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毕生追求与诗歌内容来分析。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试,正逢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丧权辱国。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却遭排挤,愤然离京。他壮志未酬,想象着自己乘坐天龙,群仙跟随,抚剑长号……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5届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1)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亭亭的荷花倒影湖中,金黄的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描绘画面2分,概括 感情2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元代维吾尔族散曲家贯云石的一支散曲,描绘杭州秋色之美。前五句是写西湖,角度是俯视,将西湖之秋景秋色描绘得鲜明而开朗,格调清新而豪放,毫无萧瑟之景、悲凉之态,反映了诗人豪放而开朗的性格特征。在景物选择上,作者摄入镜头的是映水芙蓉、灿烂黄菊、荷底白鹭、澎湃江潮和天边的斜月新雁,画面清新、寥廓,与诗人豪宕的情怀、开阔的胸襟极为合拍。在诗人看来,“秋光”是很明净也是很开朗的,并不一味是萧瑟、苍凉,这正是诗人独具慧眼之处。“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是在泛写之后进一步细描湖边的秋景。诗人观察得很仔细,居然看到了藏在枯荷下的水鸟。枯荷,本来会给人零落颓败之感,但残叶下藏着鹭鸶,这就显得活泼而新鲜了。况且,诗人写枯荷是为了衬托鹭鸶,而不是在伤秋。因为如果是茂密的荷叶,就会看不见躲在荷下的鹭鸶,只有在凋残的枯荷下,鹭鸶才会藏头而露尾。这时,随着阵阵的秋风,又飘来了阵阵桂花的芬芳,诗人嗅着这弥满湖面的馥郁清香,端详着这芙蓉黄菊,枯荷白鹭,纵览这湖面的一派秋光,当然会心醉神迷、心旌摇摇,感到秋景无限美好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雁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③动静结合。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描写技巧一点2分,两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应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概括。首句“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极力渲染,“芙蓉映水”,这是写湖面景色。诗人特意点出芙蓉,既显出秋的特征也显出了西湖的特征。因为西湖多荷,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菊花黄”是写岸上。在作者眼中,粉红的荷花映着清彻的湖水,灿烂的黄菊盛开在湖岸边,这就是“满目秋光”的主要内容。在画面的布局和景物的选择上很有特色,作者再写钱塘江外天边的新雁,运用白描的手法,精致构图,一句一个画面、一种色彩基调,从湖面芙蓉到湖边黄菊,从荷底水鸟到空中桂香;这样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分层来写,显得极有层次。小令用极经济的文字,多角度,绘形绘色,描绘了秋日的特有景物,特别是后面两句,作者给山、水、草、叶、花,分别涂上了青、绿、白、红、黄的颜色,把一片秋色点缀得如此鲜明、绮丽,充满生机。“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则是越过江潮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天边,斜月之下,几行新雁披着冷冷的清辉向天的尽头飞去,有动有静,诗人的心被带得很远很远,整个画面也在无限地向前延伸。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5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下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君山

程贺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顶上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注】注:①水仙:这里传说中的湘君、湘夫人。②麻姑:道教中的神话人物。

(1)两首诗描绘的“君山”各有什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雍诗里的君山在平静朦胧的夜色中,娇媚迷人,是秀美丽的;程诗里的君山是昆仑山顶之石,奇异非凡壮美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可分别抓住两首诗中描写该景物的词语,分别总结出该景物的特点,然后组织答案。《题君山》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逼真地描绘君山在平静朦胧夜色中的倒影入手,笔势凝致,重彩描绘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把事物摹写得维妙维肖,准确表现出君山秀美的特点。而程贺的《君山》“说道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顶上石,海风飘落洞庭湖”则写出君山的来历,原来是昆仑山上的石头,被海风吹落洞庭湖而成,写出君山的神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同:两首诗都引用了神话传说来写君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异:雍诗重在描绘君山的美景,将君山比喻成“水仙的”青髻,具体形象;程诗里重在交待君山的来历,利用“麻姑”之口,言其是被“海风吹落的“昆仑山顶石”。想像大胆奇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的比较,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然而比较异同,总结答案。《题君山》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用了神话传说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君山》则开篇就从“麻姑”写起,麻姑是道教中的神话人物,所以也是借助了神话传说。不同的是,诗人的想象更加大胆奇特。考生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组织成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1)

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考生可通读全诗进行梳理,然后按照“先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即可。本词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 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当时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一句的妙处。(3分)

【答案】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应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燕子占巢”形容当时双燕归来,“花脱树”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从手法上看,燕子像人一样会“占领”,而花也主动脱离树木,这显然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而拟人手法的妙处就是富的情趣,使内容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解答时可从诗中意象和所表达的主题入手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出情感真挚的,又是如何体现出“不悲切”的。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开篇写离别的时间地点,虽是傍晚时分,却依然看到碧草萋萋,景色并不悲凉;相聚短暂,离别在即,这是令人伤感的,然而作者却不明说,而是说“燕子占巢花脱树”由双燕归来,花开花落,联想到人事变迁,借以表达出相聚短暂的不舍,构思巧妙;本词是送别词,诗人却在结尾处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入了思乡之情,使词作显得厚重而不悲切。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5届江西抚州一中10月考)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答案】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从诗句中找出描写春的自然景物的词语,然后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或心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的缘由。接下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答案】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角度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15届河南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15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龚鼎孽: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②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③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纳兰性德在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5分)整首词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又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描述1分,答出虚实和对比2分,答出思念亲人1分,答出悲凉寂寥1分。答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其实,就是看一下文中是如何叙写的“情”的,根据词中“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一句,可以读出是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形成对比,借以表现词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词都写到 “梦醒”,这两处“梦醒”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6分)纳兰词写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1分)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1分)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1分)龚诗则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苦闷寂寞之意,(1分)“梦醒”时分,正是他心境的写照,(1分)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词比较鉴赏题,分析各表现了什么感情,需要结合诗词句子。纳兰性德一词,结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龚鼎孽一诗,结合“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一句,归纳概括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原创测试篇】(时间:50分钟  分值:5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蝶恋花·感怀

(明) 沈宜修

犹见寒梅枝上小。昨夜东风,又向庭前绕。梦破纱窗啼曙鸟,无端不断闲烦恼。

却恨疏帘帘外渺。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心绪一砧空自捣,沿阶依旧生芳草。

(1)上片词人写“烦恼”无端而生,实则有因,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词人的烦恼因思念亲人所致。(2分)东风又至,时间飞逝,亲人远在天涯,相聚遥遥无期,只能期待梦中团聚;独守空房,寂寞难耐,脉脉思念之情却无人倾诉、无人知晓。(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这类题目可从诗人身世、题目、作品内容等角度来分析。诗人沈宜修,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她一边抚育儿女,一边支持丈夫谋求功名。丈夫仕途顺坦。这期间,多愁善感的沈宜修既为夫君的成功深感自豪,又常常牵挂和思念着远在他乡奔波的夫君。所写诗歌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从题目“感怀”来年地,这首词表达的是诗人心情的。那是一个梅花初放的冬日,啼鸟鸣晓。她闲步于清晨被薄雾笼罩的庭院,她的心绪有些无端。透过窗帘眺望远方,因看不到熟悉的身影,竟转为去怀恨那随风而动的疏帘。那条屋前的石级小道,因少有人来,开始长出凄凄芳草,这也让这位可爱的女子心中顿生烦恼。可想而知,在她的内心,对夫君的思恋有多么深重。诗写得婉约淡雅,和她的身份与经历十分相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赏析最后两句中“空自”和“依旧”的妙处。(5分)

【答案】“空自”既写出了捣衣时因无法寄送而产生的徒然无奈、心不在焉,也写出了词人因牵挂亲人而产生的散乱心绪;(3分)“依旧”既写出了芳草与往年一样萌生,也写出了庭院与往年一样冷清,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念之情依然长久、深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捣衣是为了给亲人准备衣服,可是亲人不在眼前,准备好的衣服也无法送达,所以诗人说“空自”捣,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自己的孤独与无聊之感,偏偏不解人意的芳草,依旧和往年一 样生长,既用芳草无情衬出人的有情,又用“依旧”年年生芳草,写出诗人已不止一年注意到这一景象,也就表明诗人与亲人离别的时间长,也即相思之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10分)

小 车 行

陈子龙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风吹黄篙,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陈子龙(1608—1647),明末清初文学家。本诗作于崇祯十年。

(1)诗歌首句“小车班班黄尘晚”中的“晚”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既点出天色将晚,又可见夫妇两人推车已久。(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晚”,时间已晚,“小车班班黄尘晚”是说夫妻二人拉着独轮车走了一天了,班班,车行之声,描绘一对夫妻逃荒的悲惨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6分)

【答案】①白描手法,用质朴、简省的语言,不事雕琢,写出了农村的萧条破败,外出逃荒夫妇忍饥挨饿、前途渺茫的凄凉。(3分)

②虚实结合。“小车班班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写所见所闻,为实写。“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为悬想之词,为虚写。“中有主人当饲汝”是夫妇二人的猜想,是虚写。“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觅食无果,相对垂泪,是实写。(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从手法、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从全篇来看,本诗语言通俗易懂,沿用的是汉乐府民歌的风格,平铺直叙,使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一对夫妇外出逃荒,先是茫茫不知所往,但仍怀着“愿得乐土丨共哺糜”的希望,及到“望见垣堵”,以为其中有主人能够供给他们饮食,其欣喜之状不言可喻,然而叩门入室所见,却使满怀希望和欣喜之情,陡然化成失望和悲哀,对夫妻二人来说,正在发生的行为是实写,而一些美好的愿望、希望应看作是虚写,所以这首诗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绝句二首   

(北宋)关澥

  其一  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

  其二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竿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起,且容残梦到江南。

注:①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②朝参:这里指早朝参见皇帝。   

(1)第一首诗中“缲车鸣处楝花风”一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写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富有动感,烘托出一幅生机美好的春图景;(3分,意思对即可)写出作者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缲车鸣处楝花风”以农家缲车的飞鸣和花信风的吹拂烘托出一片轻晕的醉意和春的风华。缲车即缫丝用的车,南方谷雨后收茧抽丝,缫车转动说明谷雨刚过。而楝花则是谷雨时节最后的花。楝是一种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春月开花,色淡紫,果实椭圆如小铃,成熟后变成黄色,俗名金铃子。这一句从诸般春景中选出缫丝和楝花开放二事,既准确地扣住了谷雨时节后的景物特征,又表现了江南蚕乡的独特风味。突出了作者最亲切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都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试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5分)

【答案】(5分)第一首诗歌写“醉梦”,写作者对江南往事的回忆,表达对江南留恋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首诗写“残梦”,梦破后(或“梦醒后”),作者还想续做“梦”到江南,表达作者渴望寄情于江南山水的情思。(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首后两句点明这一切不过是旧日在江南经行时所见,此时已尽入醉梦中了。这固然是表示对江南的留恋,连醉里梦里都难以忘却,更多的却是往事如梦的空幻之感。陈迹的追怀像短梦一般重现,诗人对江南之春的怀念也含有人生之春的追怀。正因为原本是切实的往事,此时在他看来就像一场人生的醉梦,那野渡的小艇和蒲叶上的雨声才带着几分凄清和寂寥,那缫车的鸣声和楝花风的飘扬才含着一点儿醉意和迷惘,这些构成了江南之忆的主要印象。第二首末句所说的残梦,就是被惊破的昔日经行江南的醉梦。梦破之后,意犹未足,还想续做到江南的好梦,梦魂中温馨的回忆又牵动了作者将残生消磨于江南山水中的归隐之思。梦破之后还想再续,酣睡之后还想再睡,只不过是把古人的昏酣遗世的放荡情志凝聚在早晨睡獭觉的一个生活细节之中而已。但这个普通的生活细节,概括了作者被朝廷冷落的境遇、沉沦下位的烦闷、暂且乐逍遥的自嘲和归老江南的梦思。而他所希望再续的残梦,也就不止是再睡一个回笼懒觉,应是重续那已变成一场醉梦的昔日江南之行。诗中以真梦暗喻人生之梦,“人生如梦”虽是一句老话,但诗人将它化成具体的生活情境,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显得新鲜别致。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 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3分)

【答案】“润”浸润、滋润;(1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1分)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1分)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梦回凉冷润衣襟”,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一个“润”字突出了浑身由外而内的清凉舒适。[来源:学+科+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4分)

【答案】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需结合全诗来分析。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感情,1分)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思想评价,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需从作者身世、诗歌主题入手来分析。由诗歌写作背景可知,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现出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从作者来看,本诗作者曾几,由注释可知,是一个为官之人,他自己并不种地,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田,他的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更令人钦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0分)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5分)虚实结合。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是虚写。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在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转入实写。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词的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答案】(5分)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塑造了一个热爱边塞生活、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期许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横槊赋诗, 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