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墨迹大观》释文绳愆 罗 原文载于《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1期 【摘要】 【关键词】 《黄道周墨迹大观》(下称《大观》)的第一件墨迹题为《行书自诗卷》。侯真平先生在《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下称《书画考》)中,〔1〕将这件墨迹定名为《行草五律及七绝〈和姚希孟诗二首十三章〉卷》,并对其书写的时间、地点、相关背景、藏馆、收录情况、诗作出处、序跋内容及诗作涉及的人物作了简明扼要的考释说明。 这件墨迹书写五律五首,七绝八首,共13章。 前5章内容见于《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下称《黄漳浦集》)卷四十《壬申元夕后,姚孟长招鸿宝、汝止来酌余邸,见黄平倩诗卷,欣然言和,兼以志别七章》中。〔2〕 其第1章《步得新字》:“园禽何日变,榆火一番新。白发到头近,穷交入骨亲。眼醒分竹醉,色举见鸥真。前辈诗筒在,森然忆古人。”这一章诗句,与《黄漳浦集》第1章《园禽何日变》基本相同。前者的“忆”字,后者作“见”字。《大观》把 “诗筒”误释为“诗简”。 其第2章《又步得无字》:“鸿燕差池好,飞飞不得俱。易歌随酒尽,朔雪过江无。夜冷足诗焰,天倾倩鸟扶。现前输一棹,缙客访东湖”。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2章《鸿燕差池好》。前者的“足”、“倩”字,后者作“消”、“属”字,前者的最后一句,后者作“割梦与西湖”。《大观》把“缙客”误释为“偕客”。 其第3章《又步得喧字》:“马色信朝昏,何人不故园。越舟同到岸,吴水各临门。倦客知鱼乐,静琴恣鸟喧。浮名依朽骨,相对此忘言”。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3章《马色信朝昏》。前者的“越”、“吴”、“恣”字,后者作“楚”、“越”、“得”字。《大观》把“朽骨”误释为“巧骨”。 其第4章《又步得情字》:“世谁怜盖尹,有莫讼梅生。危松催鹤战,平楚放鸠行。日落山还在,上流水自清。匡扶书史尽,愁作蠹鱼情。”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4章《世谁怜盖尹》。前者的“有”、“尽”字,后者作“客”、“澹”字,前者的“日落”,后者作“落日”。《大观》把“愁作”误释为“然作”。 其第5章《又步得雷字》:“百尺云霞篆,能怜荔薜裁。青春分剑去,白月串珠来。不合生芳草,何斯问隐雷。江鱼通震泽,倘许尺书回。”这一章诗句,也基本同《黄漳浦集》第7章《百尺云霞篆》。前者的“月”、“斯”、“问”、“尺”字,后者作“日”、“期”、“向”、“素”字。另外,前者的“斯”字应是“期”字的笔误。《大观》把“白月”误释为“日月”,“隐雷”误释为“坠雷”,“倘许”误释为“仆许”。 后8章七绝,不见于《黄漳浦集》。其中,《谁从白兔别雌雄》中的“银盘”,《冷结丹砂老自能》中的“同侪犭建 第二件墨迹为《行书米万钟墓表卷》。对此卷,侯真平先生在《书画考》里也有详细的考述。侯先生依照《中国古代书画目录》,〔3〕将此卷墨迹定为楷书。从作品看,前部分以楷书为主,后部分以行书为主,故以行楷称之更恰当。此卷内容较长,包括卷首黄道周手书标题“米友石先生墓表”在内,共94直行。《大观》误释的有:第23行的“公命搜之”误释为“公命挖之”;第26行的“束牲载之”误释为“束性载之”;第33行的“樽俎”的“俎”字,左边误写作“爻”;第35行的“款导”误释为“ 第三件墨迹为《楷书七律诗册》。《书画考》名为《楷书七律〈壬申元日诗六章〉册》。其第2章最后句的“惭趁飞亚鸟结早朝”,《大观》误释为“渐趁飞亚鸟结早期”;其第4章颈联的“鸥”字,为书者笔误,未书毕即已自行更为“鹢”字,《大观》又把“鸥”字释出,不妥。 第四件墨迹题为《草书五律诗轴》。对这件手迹,侯真平先生在《黄道周手迹4件考论》中作了认真的考论。〔4〕其诗见《黄漳浦集》卷四十一,为《丙子出山,携义从别诸亲友二章》之一。《大观》内容为:“干耶不可作,严冷况如斯。横草知无用,褰裳此一时。腰镰新得力,马镫旧支颐。奚敢从轻薄,升平坐咏诗!”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其中,前者的“严冷”、“用”、“坐咏”,后者作“缺折”、“赖”、 第五件墨迹题为《行草誓墓文卷》。《书画考》名此卷为:行草《临王羲之〈誓墓文〉》卷。《大观》标明的作品尺寸是:纵295.4厘米,横24.5厘米。《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标明作品尺寸则是24.6×297。二者略有出入。该卷分临文和自跋两部分。临文共53直行,自跋共6直行。第19行的“朝论”,第20行的“蚤有”,第21行的“向老”,第24行的 第六件墨迹题为《行书赠答诸友诗卷》。《书画考》题此卷为《行草五律〈赠答陈献可曾叔祁宋幼龙〉卷》。该卷共书诗作三首6章。第一首2章。其一,“爱尔轻踰岭,怜予祝满篝。真文无隐处,薄往得幽求。紫 第二首2章。其一,“风云不得力,昏昼此开眸。破袖千峰入,垂襟明月投。领从天不妒,光发鬼知搜。不信驹千里,公然世寡俦。”其二,“以此陵霄汉,何曾藉父兄。天悬云母障,玉砌阆风城。知我宁分罪,看人不啖名。老来稀见猎,怪被尔惊鸣。”诗句同《黄漳浦集》卷四十一的《风 第三首2章。其一,“曲折青云路,淹留作赋才。如君犹不试,似我曷能来。少武推时尚,微闲起世猜。相贻阳雪尽,怀抱与谁开。”其二,“吾道销声日,幽人独往时。苏门犹失啸,老妪况吹箎。野色惊黄草,春风隔绣纟希 第十件墨迹题为《行书五绝诗卷〈与倪元璐行书合卷〉》。该卷共书诗作10章,为五律,而非“五绝”。8章内容见于《黄漳浦集》卷四十二的《孙伯观十诗见赠依韵为答》,另2章《尽有纳沟者》、《未识女儿意》,为《黄漳浦集·孙伯观十诗见赠依韵为答》中所缺。 其第1章《仁者能无怨》:“仁者能无怨,生还已负恩。解衣身自贱,投杼母难原。龙衮青蒲在,螭头石槛存。莫凭书史语,容易向人论”。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前者的“能”字,后者作“知”字。《大观》把“负”、“母”字误释为“有”、“毋”字。 其第2章《皋夔当世满》:“皋夔当世满,自合有共滔。短剑不宜佩,良弓久欲弢。白波千种沸,苍听九霄高。非此承嘉命,何繇识楚骚。”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前者的“合”、“久”、“种”、“繇”字,后者作“觉”、“蚤”、“顷”、“由”字。《大观》把“苍”、“命”字误释为“若”、“郭”字。 其第3章《姜桂未云脆》:“姜桂未云脆,风霆不厌频。弓刀惭骑士,兰芷谢波臣。世尚唐虞旧,人无巢许伦。残躯经百折,始信古难陈。”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前者的“未”、“不”字,后者作“虽”、“未”字;后者的尾联作“不知断臂者,可似坠床身”。《大观》把“厌”、“旧”、“折”、字误释为“压”、“金”、“拜”字。 其第4章《不接狂泉饮》:“不接狂泉饮,空多恤纬心。气衰千草变,风紧百虫喑。贼马当天堑,胡笳结月阴。余肤何所惜,碧血洒玄襟。”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前者的“恤纬”、“贼”、“当”、“胡”、“结”、“玄”字,后者作“枉木”、“骄”、“横”、“悲”、“叫”、“园”字。《大观》把“胡笳”误释为“胡茄”,把“余肤何所惜”误释为“余霄何所愔”,把“碧血”误释为“碧空”。 其第5章《何处逃吾党》:“何处逃吾党,无生亦道林。野葵尊下体,碧藕剖香心。破瓦因风落,漏舟与象沉。谁当只手足,为埽二陵阴。”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前者的“逃”、“只”、“二”字,后者作“辞”、“一”、“诸”字。《大观》把“党”、“下”、“只”、“埽”字误释为“堂”、“大”、“双”、“归”字。 其第6章《世自称人海》:“世自称人海,云何能者无。青霜消卜筑,白发老屠沽。鬼哭数行字,天仇三独夫。清时功德好,千勿语申徒。”这一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后者首联作“舟楫尽天下,何云一叶无”;尾联下句作“掉首语申徒”。 其第7章《疏林摧倦翮》:“疏林摧倦翮,泥雨涩归云。道趁龙蛇屈,人随虎兕群。灵山惊谢客,奇兽问终军。风鹤中原事,能无岭外闻。”这一章诗句,颈联与《黄漳浦集》不同,后者作“开山挥谢客,访木滞终军”。《大观》把“翮”、“鹤”字误释为“翔”、“雪”字。 其第8章《尽有纳沟者》:“尽有纳沟者,聊为分痛然。寇氛香篆合,艚脉水丝延。解禁消蛾党,移薪息火传。不知诸匠手,何苦自题镌。”《黄漳浦集》缺此章。《大观》把“聊”、“痛”、“氛”、“党”、“薪”字误释为“酉卯 其第9章《未识女儿意》:“未识女儿意,今成化石贞。时波冲急阵,吾道自孤城。龙血枯无战,天心老不争。烟霞津液里,缩酒湛斗兵。”《黄漳浦集》也缺此章。《大观》把“血”、“争”、“斗”字误释为“云”、“有”、“尉”字。 其第10章《雌白随时论》:“雌白随时论,吾乌好自评。已知金石烂,浪与首阳晶。放子天无极,明王日始升。胶胶风雨里,莫亦有鸡鸣。”这一章诗句也基本同《黄漳浦集》。前者的“好自评”、“已知金石烂”,后者作“可自评”、“何如青史烂”。《大观》把“论”字误释为“临”字。另外,断句也有误,因将“好自”二字当成一个字,故首联断到“已”字,致使颔联中出现的衍字“乌”,仍保留在释文中。如果释者能按诗的格律来推断,则可避免这样的错误。 卷末署款为:“孙伯观中翰十诗见贻,草率步之,天寒手冻,握管欲裂,知喻甫兄不笑吾鄙拙也。壬午上夕后二日,道周顿首。”《大观》把“步”、“吾”字误释作“成”、“其”字,导致文意不明。 关于这件墨迹,侯真平先生在《黄道周手迹4件考论》一文中,也有详细的考释,但还有遗漏,故再辨释之。 第十一件墨迹题为《行书轴》。《书画考》题此件为《行草〈论学〉轴》,考论颇详尽。《大观》把“立志之劭,渊岳贡其精微”一句中的“贡”字,误释为“重”字。 第十二件墨迹题为《行书七律诗轴》。《书画考》题之为《行草七律〈壬午元日感事一章〉》。内容是:“师臣者帝古尊贤,况在宸严异讲筵。七圣道通大麓外,八能占应斗杓前。未烦审象知惟肖,不待临阿赋有卷。十四朝来无故事,安昌特进序当年。”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卷四十六的《壬午元日感事四章》之三。前者的“严”、“斗杓”、“烦”、“临阿”、“无”、“特进”,后者作“居”、“泰阶”、“须”、“飘风”、“燕”、“稽古”。《大观》把“烦”、“来”、“安昌”误释为“须”、“成”、“安公”。 第十三件墨迹题为《行草七律诗卷》。《书画考》题为《草书七律〈晤莆田弟子谢南夫曾叔祁郑牧仲郑奚仲王自位二首三章〉卷》。此卷书七律三首。其一,“土室无端破短垣,不缘热客到残门。偶寻橘树逢明月,却为鹿群怅小园。病马每惊汗血过,野鸥亦识凤雏尊。看人促刺纷纷去,失与樵渔话远村。”其二,“浮沉白地领鸥凫,又趁春风挠白须。世务果然归俊桀,老人安敢辨雌乌。蚤从道伴今松子,错过真缘古钓徒。便合闭关关里坐,一锤锤碎九玄珠。”其三,“年少才高两不如,缪扶皋比与籧篨。结绳以往无文学,抱膝为谁镇草庐。人世每翻盐铁论,官家空讠主 第十四件墨迹为《隶书题文从简介石书院图卷》。此卷共20直行。《大观》误释的有:第1行“吴下多谈物”的“多”字,误释为“有”字;第8行“题介石书院者”的“者”字,误释为“卷”字;第10、、12、14行的“一以”,误释为“一似”。关于这件墨迹,侯真平先生在《黄道周手迹4件考论》中有着详尽的考论,此不赘言。 第十五件墨迹题为《楷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卷》。此件为局部影件,但题中未加标明。全文见《黄漳浦集》卷十三《曹郡丞文治论》。《书画考》题此件为《楷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册》,并作详考。《大观》把第10直行的“祸被于天下”的“祸”字,误释为“既”字。此外,断句也有误者,如,把“吾今者问政而得学,问官而得师,问仁一方而知所以仁天下者也”,误点断为“吾今者问政,而得学问官,而得师问仁一方,而知所以仁天下者也”,不知所云。 第十七件墨迹题为《行书五绝诗轴》。诗云:“ 第十八件墨迹题为《行书四绝诗轴》。此件作品既非“行书”,更非“四绝”。诗的内容:“已罣珊瑚铁网,休穿明月骊珠。颗粒来辞燕雀,须眸溷得虾鱼。”这是一首用邻韵且尾联出句不粘的六言古绝。从书体看,行笔翻卷连绵,应属草书。可见,从标题到标点,《大观》都搞错了。另外,“燕雀”误释为“喜雀”。 第十九件墨迹为《行书七律诗轴》。诗云:“东上奇云初变春,佛前乞火改劳薪。七朝衔鸟催花供,五友征车驻雁臣。历落璧貂余壮色,支离珠掌照家人。因风约结鸡窠稳,任鬼揶揄龙性驯。正体文章苏老子,诙谐韵致宋西邻。能侜囊粟多相赠,报亦 第二十件墨迹题为《行书自作五律诗轴》。诗内容为:“冏寺饶青草,边盐中白金。贵人能按剑,县令亦投簪。匹马行天下,三旬克鬼阴。况当辽海外,饮醴碧蹄深。”署款:“进《神宗实录》有作,呈政,黄道周。”诗句同《黄漳浦集》卷三十九的《恩泽诗八章》之第6章。《大观》把“饶”、“投”、“克”字误释为“绕”、“斿”、“竟”字。另外,此件作品和第一件墨迹的题目定为“自作”、“自诗”,均欠妥,因《大观》中的作品,绝大部分诗文都是黄道周“自作”的,独标示二件,或许会使人误解。《书画考》以《行草五律〈进神宗实录有作〉轴》称之,贴切。 第二十一件墨迹为《行草书七律诗轴》。诗云:“阑春木叶已翔风,可有家山入梦中。过此 第二十二件墨迹为《行书洗心诗轴》。诗的内容是:“日晕透江明,潮来万顷平。一峰冲雨出,孤屿夺波横。帆过虹霓静,雷收花木清。苧衣无所罣,中夜晓风生。”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卷四十一的《洗心诗十二章》之第2章。前者的“夺”字,后者作“信”字。《大观》把“花木”、“无所罣”误释为“晨步”、“无所还”。 第二十三件墨迹为《行书五律诗轴》。诗句与《黄漳浦集》卷四十三的《五日戏作四章》之第3章相同:“懒藉休明庇,痴怀穷劣忧。丹砂不得令,竹实岂宜秋。撒饭供山鸟,缄书寄海鸥。石田能几熟,绝倒为车篝。”《大观》把“令”字误释为“合”字。 第二十四件墨迹为《草书七律诗轴》。“投锄新计别狙猿,不怪雄鸠巧自媒。现有空山萦苦笋,更持白水济盐梅。乘凫集屿能多少,一鹗穿云自闭开。管葛许身常误事,灯前谁与别论才。”作品署款为“出山答朱日甫作”。此作释文有多种。傅红展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56明代黄道周》(下称《黄道周卷》)中,[6](p307)把“自媒”释为“自捺”,把“济盐梅”释为“滴盐梅”。《书画考》把“投锄”释为“抚锄”,把“狙猿”释为“徂徕”,把“朱日甫”释为“朱上甫”。〔1〕(p669)而《大观》把“狙猿”释为“狙 第二十五件墨迹为《草书五律诗轴》。《黄漳浦集》不收该诗,《书画考》不收该作。这件作品又见于《黄道周卷》,解纪、安然等编的《黄道周书法精选》,〔8〕以及《黄漳浦文集》插图17,〔9〕等等。首联的释文各不相同。如《黄道周卷》释文的题目为“旅雁苍生在五律诗轴”,释文是:“旅雁苍生苦,宵夏天不劳。”而《大观》的释文则是:“旅雁苍生苦,宵官立不劳。”从作品的艺术水平的鉴定和相关信息的探寻中,笔者认为这是一件伪作,故先不订正其释文,将另文论之。 第二十八件墨迹为《草书五律诗轴》。诗的内容是:“过此那堪遥,当年已不禁。一番风破碎,千倍草浮沉。世即无南史,人容少旦心。诸陵青火路,照发动萧森。”署款:“济宁闻警有作,似正,黄道周。”《大观》把“那堪”、“破碎”、“人容”、“青火路”、“济宁”误释为“那愖”、“人客”、“常火路”、“济寂”。 第三十件墨迹为《行草喜雨诗轴》。写的是一首五律:“倚来犹未倦,蚤莫已油然。月洒虾蟆水,花喧蝴蝶天。傒情看满望,公道到私田。陇上相逢者,同声祝大年。”署款:“喜雨有作,黄道周。”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卷四十一的《后云霓篇四章》之第1章。前者的“油然”,后者作“悠然”。《大观》把“月洒”、“花喧”、“天”、“望”、“到私田”、“相逢”、“同声”误释为“白酒”、“口喧”、“无”、“客”、“别私母”、“相篷”、“同高”。另外,《大观》标示的作品尺寸为“纵142厘米,横38厘米”,藏馆为“山东省博物馆”。而《中国美术全集》著录的尺寸是“纵173.8厘米,横49.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10〕二者出入较大,姑存待考。 第三十一件墨迹为《行书山中杂咏册》。《书画考》题为《行草七绝〈山居杂咏〉》,有详细的考述。此作正文和标题、款识,共61直行,书七绝凡14章。前10章诗句略同《黄漳浦集》卷五十《山斋杂咏,赠恒如、慈周二上人二十章》的后10章;后2章诗句略同《黄漳浦集》卷四十九《石阿偶作十章》的后2章。《大观》误释的有:把第10行的“肉鬟”误释为“守鬟”;把第20行的“千金解剑”误释为“千金能到”;把第30行的“护经床”误释为“护维床”;把第31行的“败”字误释为“改”字;把第34行的“卧当门”误释为“认当门”;把第36行的“导”字误释为“系”字;把第38行的“泰岱”误释为“东岱”,“飘”字误释为“瓢”字;把第50行的“罣畹”误释为“窐畹”;把第51行和第52行的“药金无万”误释为“茶金无芾”。 第三十二件墨迹是《行书尺牍册》。此册共收黄道周尺牍7通。篇幅或长或短,内容或完整或节选,书体或行或楷或草,各不相同。第2通为行草书,第4行的“岂所敢惮”被误释为“岂所歌惮”,第7行的“不明不白”被误释为“不明示勿”。第3通倒数第2行的“倘得”被误释为“偿得”。第4通最后一行的“谅谅”被误释为“谅之”。第5通第2行的“赤衷照事”被误释为“赤里照事”,第6行的“负愧”被误释为“画愧”。 第三十三件墨迹是《行书洗心诗卷》。此卷共书五律11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卷四十一的《洗心诗十二章》前11章。 第2章《日晕透江明》:“日晕透江明,潮来万顷平。一峰冲雨出,孤屿与波横。帆过虹霓后,雷收花木清。苧衣无所罣,中夜晓风生。”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2章。前者的“与”、“后”字,后者作“信”、“净”字。《大观》把“花木”误释为“花步”。 第3章《轻烟扫石床》:“轻烟扫石床,绝壁晒萝裳。不碍猿猱路,时闻兰芷香。牛知巢父傲,虎怪佛图狂。持此向谁说,山山明月光。”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3章。前者的“怪”字,后者作“笑”字。《大观》把“巢父”误释为“巢义”。 第4章《尘垢辞虞夏》:“尘垢辞虞夏,波澜长布衣。花溪垂竹叶,砧杵靖柴扉。已信天无梦,但闻雪即非。开眸青浩荡,不共软云归。”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4章。前者的“即”字,后者作“亦”字。《大观》把“靖柴扉”误释为“端柴扉”。 第5章《江汉有何力》:“江汉有何力,穹苍却了然。任从翻顶趾,初不滓中边。筛月分珠串,漉波覆玉船。应无燥湿气,得到影堂前。”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5章。前者的“筛”、“分”、“漉”字,后者作“射”、“平”、“定”字。《大观》把“筛月”、“玉船”误释为“筛自”、“玉彤”。 第6章《石磬收声处》的诗句同《黄漳浦集》第6章。《大观》把诗最后一句的“木鱼”误释为“前鱼”。 第7章《木末芙蓉少》:“木末芙蓉少,临秋风雨多。钟声初过岸,塔影已侵河。瓶胆消香象,蒲须卷碧螺。亭亭看不动,云汉澹如何?”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7章,前者的“消”字,后者作“销”字。《大观》把“澹”误释为“淡”。 第8章《可有磨砻意》:“可有磨砻意,频烦淬励工。镜华千瓣外,月廓半弦中。 第9章《与尔濯缨去》:“与尔濯缨去,为谁鼓枻来。搜将砥柱力,淡却浑河才。物色还天地,根株谢露雷。可从明水里,坐照百花开。”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9章。前者的“株”、“坐照”,后者作“芽”、“炤见”。《大观》把“才”、“色”字误释为“丈”、“过”字。 第10章《未忍随沟壑》,第2句的“觧”字,第7句的“者”字,《黄漳浦集》第10章中分别作“辞”、“路”字。 第11章《如厕整冠去》:“如厕整冠去,筑牛叉手还。随人题卷转,不自诉斑斓。神鬼环高蹠,江河破密河。何当漂碧血,一向洒空山。”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第11章。前者的“环”、“向”字,后者作“搴”、“为”字。《大观》把“牛”、“卷”、“斓”、“蹠”、“密”、“向”字,误释为“使”、“番”、“襕”、“ 第三十四件墨迹为《行书送王自位诗卷》。此卷共书七律六章,前4章后面和后2章后面各有款识。诗句见《黄漳浦集》卷四十六《莆中谢南夫、曾叔祁、郑牧仲、奚仲、王自位见访,诗以送之,六章》。 其第1章《居然故剑与蓍簪》:“居然故剑与蓍簪,不避朋来千古心。当日若从龙比去,此时安得成连吟。异人见面张天月,好鸟鸣乔起道林。每为儒冠频发叹,如公等在未跫音。”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中的第4章。前者的“蓍”、“张”、“月”字,后者作“遗”、“开”、“日”字;后者的最后一句为“匡时四然足蛩音”。 其第2章《乐葛魂消几百年》:“乐葛魂消几百年,王纶恰欲访高贤。文坛自信归牛耳,庙筭谁当着祖鞭。好古雄锋新磨励,趋时智海老团圆。吾乡才子劳相念,愧向横流棹铁船。”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中的第3章。前者的“消”、“王”、“恰”、“访”、“自”、“归”、“锋”、“海”、“棹”字,后者作“销”、“明”、“犹”、“礼”、“蚤”、“推”、“风”、“镜”、“问”字。《大观》把“乐葛”、“劳相念”误释为“东葛”、“幼相佥”。 其第3章《新盟莞尔动明神》:“新盟莞尔动明神,平昔何曾见几人。天子自怜吾远过,酒傭未怪客来频。幸从越陌搜新语,坐与孤峰结近邻。世峻不堪谈道广,但言君是我亲亲。”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中的第5章。前者的“平”、“几”、“自怜吾远过”、“搜新语”、“近”,后者作“畴”、“许”、“宁知公等在”、“披经论”、“远”。 其第4章《土室无端破短垣》:“土室无端破短垣,不缘热客到残门。偶寻橘树逢明月,却为鹿群怅小园。病马每惊汗血过,野鸥亦识凤雏尊。看人促刺纷纷去,失与樵渔话远村。”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中的第6章。前者的“橘树”,后者作“摘树”,误。《大观》把“土室”误释为“玉室”,把“汗血”误释为“汗云”。 其第5章《浮沉白地领鸥凫》:“浮沉白地领鸥凫,又趁春风挠白须。世务果然归俊杰,老人安敢辨雌乌。蚤从道伴今松子,错过真缘古钓徒。便合闭关叉手坐,一锤推碎九玄珠。”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中的第1章。前者的“叉手”,后者作“关里”;后者的最后一句作“闲销金屑与元珠”。《大观》把“挠”、“乌”、“碎”字误释为“拭”、“鸟”、“醉”字。 其第6章《年少才高两不如》:“年少才高两不如,缪扶皋比与籧篨。结绳以往无文学,抱膝为谁镇草庐。人世每翻盐铁论,官家空识金根车。白头望倒谢安石,淮北淮南一纸书。”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中的第2章。前者的“以”、“识”字,后者作“已”、“注”字。《大观》把“籧篨”误释为“蘧篨”。 此卷最后署款9直行,《大观》的断句、释文失误多处。署款为:“右送 另外,这六章诗并非只送给王自位一人的,题目却写“送王自位诗卷”,误。 第三十五件墨迹为《楷书漳州新建王忠文先生碑祠册(部分)》。此件内容见《黄漳浦集》卷二十五《王忠文公碑》。《大观》只刊出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共21直行,其中,把“韪其言”误释为“题其言”,把“敦恳”误释为“敦邈”。 第三十六件墨迹为《行书尺牍册》。署款在内,共24直行。其中,第3行的“食福”误释为“良福”,第7行的“宵旰”误释为“宵旴”,第16行的“盻睐”误释为“盼睐”,(“盻”字意为“怒视”)第22行的“言”字误释为“意”字。 第三十七件墨迹为《行书七律诗(扇页)》。诗云:“十七部书一夜删,离身萧斧即高闲。艰贞不敢闻箕子,明哲随它笑史班。吴市故家仍辨姓,草堂神物别题山。铁园尽处无开路,万岁君恩出此间。”署款:“偶作似正,黄道周。”诗句基本同《黄漳浦集》卷四十六《叶谦斋、董叔汇各作平韵诗三十首,分篇和之》之第10章。前者的“题山”,后者作“移山”。《大观》把“离身”、“萧斧”、“铁园”误释为“雍身”、“萧爽”、“铁围”;把款“偶作似正”误释为“眉心正”。 第三十八件墨迹为《行书榕台问业残册(部分)》。此册共刊26直行。第6行的“诸贤”被误释为“诸侯”;第7行的“周”字被误释为“某”字。 第三十九件墨迹为上海博物馆藏的《行书榕坛问业残册》。此册为“第八期问业”的手稿,卷尾缺。行间有栏,半页5行,每行15字不等。包括题头在内,共450直行。《大观》释文中误释的较多。第12行的“久亦”误释为“久之”;第25行的“得去”误释为“得知”;第29行的“竟落”误释为“意落”;第38行的“去仲尼”和“去释子”的“去”字误释为“夫”字;第39行的“赵汸”误释为“赵仿”;第45行的“啖土”误释为“吃土”;第57行的“澹泊”误释为“淡泊”;第61行的“当否之虑”误释为“当否云虑”;第67行“去亿”和“去空”的“去”字误释为“失”字;第78行的“空下”和“无能下”的“下”字误释为“只”字;第79行的“无耳”误释为“无了”;第95行的“高棋”误释为“高台”;第101行的“一丝不罣”误释为“一丝一罣”;第118行的“并对它”误释为“再对它”;第136行的“只身”误释为“单身”;第157行的“加诬”误释为“加讠亏 另外,《大观》对此册断句上,也有许多失误。如从第65行至第76行的断句应是这样的:“受天之命便有心、有性、有意、有知。有物难格,有知难至,物理未穷,性知难致,定后之虑,去亿一丈,去空一尺。空是物格无物,天命以前上事;亿是因意生知,人生以后下事。屡空是天人隔照之间,屡中是物理隔照之间。譬如一事当前,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屡空,人只说我生以来,与物平等,初无是非,初无得失;屡中,人便说某处是非,某处得失。至人看来,安虑之中,万物毕现,空亦不空,中有不中,是非得失,如天命然,一丝一毫,洞然难逃。如此便说屡字不得,说无不中不得,无不空不得,所以说空。”《大观》却将之误点断为“受天之命,便有心、有性、有意、有知、有物难格、有知难至。物理未穷性,知难致定后之虑。失(去)亿一丈;失(去)空一尺,空是物格无物。天命以前上事,亿是因意生,知人生以后下事屡空,是天人隔照之间。屡中,是物理隔照之间。譬如一事当前,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屡空人只说‘我生以来,与物平等,初无是非,初无得失。’屡中人便说‘某处是非;某处得失。’至人看来,安虑之中,万物毕现。空亦不空,中有不中,是非得失如天命。然一丝一毫,洞然难逃,如此便说屡字,不得说无,不中无得,无不空不得。所以说空,”。一段并不深奥的文字,却被点得支离破碎,句不达意,实属缺憾。 以上所校,定有遗漏或欠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2] [3]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 [5] [6] [7] [8] [9] [10] 作者简介:罗觉华,男,笔名柯古等,自号艮斋,1963年生,福建省平和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协刻字研究会理事、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漳州市书协刻字艺术委员会主任、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作品和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等专业刊物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