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幼童形成好习惯(上)

 秋天枫叶正变黄 2015-05-15

幼童2—3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父母在这个阶段多花些心思与精力,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将一生受益。如果父母大撒把,甚至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大了再教育,真等到那个时候,父母要花上更大的力量来纠正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家庭亲子矛盾肯定会暴露出来。虽然亡羊补牢犹未晚,为什么不早点动手教育孩子,让孩子形成好习惯呢?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须注意的是,孩子要自己带。有的年轻父母认为,生个孩子完成任务了,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或者把孩子交给各种培训机构,自己去挣钱。殊不知,在这种省事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博主在其他文章中提及过)。教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担当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如何用心爱自己的,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不会有责任心、爱心。

一、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越早确立规则越好。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为什么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孩子就会知道在这个框框以里会是什么结果,出了这个框框又会是什么结果,这对孩子形成安全、安稳的心理很重要。

例如:应该做的是按时睡觉、起床、洗漱,不应该做的是想什么时候睡(起)就睡(起),想不洗就不洗,生物钟全乱套了,不利于长身体;应该做的是一日三餐按顿吃,不应该做的是随意吃零食;应该做的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应该做的是用脏手随意抓东西吃;应该做的是用什么东西要说“请”,别人提供帮助后要说“谢谢”,不应该做的是以命令的口气让大人干这干那……

有的父母误读了“散养”这个词的含义,认为不用管孩子,让孩子去触摸、认识这个世界,孩子就会“胆子”大。姑且不论安全的问题,真正的胆子大也不是这个含义,真正的胆子大也不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道有“边”,也不认为会有“边”,所以,这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惹人烦讨人厌,甚至会有违公众所遵循的道德、法律规范,这样长下去,再加上所谓的胆子大,惹出什么样的事端不言自明。

散养,我认为是父母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给孩子空间,孩子自己想、动手做,发掘自己的潜力,家长用心地“躲”在后面,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教养方式,实则润物细无声。要想让孩子形成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明确规则,只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难想象,爱看电视、爱搓麻将的父母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孩子爱学习呢?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爱学习的习惯,父母得先让自己做到,这就是模范带头作用。家里有爱看书、爱看报、爱学习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孩子每天学习要有固定的地方和时间,不能一会儿这屋一会儿那屋,不能一天下午3点,一天晚上7点。父母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小屋或者角落,每天按点学习。学习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责任,就像承担家务劳动一样,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责任要做到,我们的一生就是学习的过程,会经历困难,会品味喜悦,当孩子把这种学习责任内化到骨子里,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种学习责任就会演变成习惯。

建议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现在图书种类比较繁杂,父母可帮助孩子挑选感兴趣的书、画报,父母也可以看看孩子正在阅读的书的内容,和孩子一起聊天、讨论,孩子会觉得:爸妈是我的知音。

(由于篇幅过长,本文分成上下两部分,在下部分文章中有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本文由妈妈书写。)

----父爱本色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