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及其后代家族史料 - 日志 - cueiyazhai - 雅昌博客频道

 mikelarf 2015-05-16

        东昌老街巷之楼北大街

楼北大街位于古城内,南起光岳楼,北至北门口,长 500米,宽18米。宋代建城之初,此街称为“北街”,明初在城中心建起光岳楼后,始称“古楼北街”、“楼北大街”,俗称“楼北”。

明初所建城池仿凤凰形状,北门为凤尾,两道城门相对,中间有一座影壁。民间传说,影壁墙上落块瓦,象征凤凰下个蛋,东昌府就出一个状元。清朝顺治三年(1646),影壁墙是否落瓦已无从考证。

但是东昌府出了状元傅以渐。他的故宅就在北门里路东,离这个象征凤凰下蛋的影壁墙仅有百米距离。傅以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的住宅大门朝南,悬匾“相府”,门前街道被称为“相府街”。相府街位于北口到北门口这段大街的中段路东,为东西走向,东通后王园街,宽约五六米之间,民国以后逐渐缩窄,直至消失。傅以渐玄孙傅绳勋,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至浙江巡抚等职。傅绳勋之弟傅继勋,18岁成拔贡,历任知县、知府,后升为道员、布政使。清末时书法家傅淦、名中医傅斯侨均出自相府大院。现代著名学者、史学家傅斯年是傅以渐的第八世孙。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傅乐焕等也是傅氏后代。傅氏显宦、名流辈出,成为东昌名门望族。

 

 

 

    傅氏家族合影,背景为楼北大街相府故宅

     楼北大街相府位置

解放初期,聊城先后成立“平原省运输公司聊城汽车站”和“聊城民营汽车站”,初设于本街南首路东,后移路西。1954年,聊城汽车总站成立,址设原傅氏府宅,大门朝西。初时仅有客车15部,至1966年发展到30部。1968年迁往柳园北路路西。

1977年,在相府大院故址建立聊城汽车技工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

八十年代又改为山东省建筑材料技工学校,九十年代在五里屯建新校区后,此处仍为分校和家属居住区,近年又更名为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山东省工程技师学院。

聊城明清圣旨博物馆的第五道圣旨(编号:135—32)是乾隆三十六年给傅以渐的孙子傅永綍和他妻子的一道圣旨。傅以渐则是清代开国的第一位状元,曾经担任过康熙皇帝的老师,应该说还是很不简单的,而且,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仁义胡同 就是赞美傅以渐的,有一首诗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傅以渐的廉洁,并没有以权谋私,他的七世玄孙是傅斯年,傅斯年是一位学者,也是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学历和见识都很广,还曾经担任过台湾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以及北京大学的代校长,现在我们聊城还有一个傅斯年纪念馆,而且傅家在聊城也是四大家族之一,而且当时出了七品以上的和官员就到一百位以上,这在全国来说是非常的罕见的,傅家是宦官世家,历代当官。

聊城明清圣旨博物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1月25日,浙江永嘉知县的傅永綍和他的妻子得到了皇帝的恩赏。傅永綍的祖父傅以渐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傅永綍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了举人,被任命为山东泰安府平阴县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因政绩优异,很快被提升为浙江省泰顺县知县。

通过一道圣旨可以透露出相当多的历史信息,从圣旨中可以看出傅永綍任职期间是爱民如子,政绩卓越的。除此之外,傅永綍还长于整治盗贼。那时永嘉、乌程有十一个大盗,横行霸道,祸害百姓。傅永綍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将头目逮捕入狱,其余党或跳海自杀,或逃匿远方。因治盗有功,他又被提升到湖州、温州两地掌管粮运和水利。

圣旨中还对其妻室何氏和杨氏进行了封赠,傅永綍先娶的是何氏,但何氏死的早,后来又娶了杨氏,杨氏博学多才。傅永綍病危时,知道杨氏肯定会为他殉节,于是他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了杨氏,希望孩子能让杨氏好好活下去。傅永綍过世后,家境逐渐贫困,杨氏竭力抚养三个孩子。七年后,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杨氏便在傅永綍的灵柩旁上吊自杀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版的《聊城县志·人物志》中特别表彰杨氏为“孝妇”。

 

    诰封封傅绳勋(工部候补主事)之父母的圣旨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傅以渐傅斯年家族
傅氏家族兴盛于清代初年,逐步发展成为聊城的名门望族。傅氏远祖名叫傅回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永丰县),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出任山东冠县县令,当时聊城为东昌府府治,冠县为其属县。傅回祖生有七子,任满返回故乡,其夫人李氏不愿随行,于是傅回祖便携四子南归,留其三子侍奉夫人,这三子一居冠县,一居博平,一子名傅祥,居聊城。当时聊城正是经济文化发展上升时期,大运河穿城东而过,北通京师,南达三吴,是当时经济发达地区。傅祥及其子孙,借重聊城的经济优势,靠经商起家,他出身官宦家庭,本人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且处于浓重的八股文化环境之中,因此,十分重视诗书传家,督责子孙攻读举子之业,学习八股文,每每亲自“口授章句”,并“引古人及郡先达”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建立功业,故而傅氏家族逐渐形成了诗书传家的传统,代代相继。
傅祥五传到傅以渐,终于振兴了傅氏家族,奠定了傅氏名门望族的基础。傅以渐字于磬,号星岩,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公元1609)年,7岁入塾馆受经书,曾从师于当时名儒孙兴,明义理之学。由于明朝末年宦官专权,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傅以渐直到35岁仍未取得任何功名。1644年,江山易姓,清廷入主中原,为了搜罗人才,笼络士人,入关的第二年,便恢复科举制度。傅以渐投身科场,乡试中举,翌年(1646年)入京会试,得中贡士。殿试对策时被擢为一甲第一名,成为清王朝的第一位状元,授内宏文院修撰,后累次迁升,1654年升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次年,加太子太保,改为国史院大学士。1658年,清仿明制改内三院(内宏文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为内阁,逐步确立三殿三阁制,授傅以渐为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职衔,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为示恩宠,顺治帝又封赠傅以渐的曾祖父傅谕、祖父傅天荣、父亲傅恩敬俱为光禄大夫。少保加太太保、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加一级之勋号。自此以后,聊城傅氏便荣冠当世,泽及后代,成为鲁西的名门望族。据历史记载:傅以渐“方面丰颐,颏下多髯,伟腰大腹”,居官尚称清廉,“每闻百姓疾苦,若切于身,闾里有义举,必赞成之。自处无异寒素,汲奖寒素,惟恐不及,未尝有疾言遽”。但是其七世孙,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成人后,从不向人提及他这位宰相祖公,更不引以为荣,其原因是傅以渐在明清易鼎之际,出仕清朝,有违汉族士人的民族气节。
傅以渐以后,傅氏成为典型的官宦世家,获取功名,中举人、进士、为痒生、太学生者不下百余人,在朝为官和出任封疆大吏者几代不绝。傅以渐三传至傅绳勋,号秋屏,其弟傅继勋,号湘屏。
傅绳勋兄弟时代是傅氏家族又一个辉煌时代,傅绳勋是清嘉庆十九(1814)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军机处章京,后外放曾任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巡抚,咸丰元年(1851年)辞官返乡。太平天国起义,聊城宋景诗起义呼应,傅绳勋奉朝廷圣旨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事后咸丰皇帝下诏重新起用,而傅绳勋却“称病”未起,讲学于济南“泺源书院”和聊城“启文书院”,直至82岁去世。傅绳勋长期任职于江浙运河流域,担任封疆大吏,晚年讲学于聊城,对聊城与南方各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了贡献。
傅继勋道光年间拔贡,长期任职于安徽省,以清正廉明、慈祥化民著称,曾以四句格言劝勉当地士绅学子:“贵莫过于为圣贤,富莫过于蓄道德,贫莫过于不闻道,贱莫过于不知耻。”他与当时许多名臣都有密切联系,清末名臣李鸿章、丁宝珍等是他的门生,马新贻等人则受其提携。太平天国起义后,因与巡抚翁同书政见不和辞职,潜归聊城。回归家乡后与其兄傅绳勋致力地方文化建设。傅绳勋八子,继勋七子,多数有功名,任职各地,“或以诗文书画名世,或以武技见称,可谓满门俊逸。”
傅继勋第三子傅淦,字笠泉,是傅斯年的祖父,也是对傅斯年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士。傅淦字笠泉,生于道光二十五(1845)年,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工诗书画,尤以书法知名,且文武双全,又精通医道。同治十二(1873)年拔贡,但他自甘淡泊,不乐仕进,到得贡生资格后,便绝意仕途,终生不参加科试。平生性情友善,重孝悌,且好交游,乐善好施,赴义唯恐后人。傅淦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三,析籍分家时,他将祖上的楼房全部让给了兄弟,自己只要了一座马厩。此可看出他的作风和气度。傅淦娶山东潍县人、后官至江西巡抚的陈阡之女陈梅为妻。陈阡官至江西巡抚,给女儿的嫁妆颇丰,但傅淦书生本色,轻财重义,不善理家,又无固定收入,分家以后,坐吃山。婚后不久,长子旭安出世,接着次、三子相继出世,人增物耗,家财日减,日趋没落。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违心地出外谋职以养家。正好,此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来信让傅淦去天津,打算为这位世弟安排一个职务。傅淦接信后考虑再三,决意去天津一次。他到天津去督署见李鸿章时,适值李鸿章有紧急公务,只安排他住安徽会馆,准备处理完公务,第二天同他面晤。傅淦甚不高兴,以为慢待自己,次日一早便不辞而别。李鸿章第二天去安徽会馆寻他不见,才知已回山东,气得顿足叹气。
傅淦自此不再外游,或教塾馆挣钱养家糊口,或靠卖字画换些润笔贴补家计。无奈杯水车薪,加上不善谋计,随意使用,不够便典卖夫人嫁妆,夫人嫁妆虽丰,但不到几年也几乎典卖一空,从此更是入不敷出,家境进一步衰落。
傅淦痛恨政治黑暗,不愿入仕,颇有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他的政治态度。他有一次出外游历,行至山西介休,有两个宦官充军西北,道经此地,其中一个忽染重病,求傅淦诊治,他拒绝说:“生平不为无鸟之人看病”。另一宦官长跪哀求,他不得已答应。病愈后,宦官赠他银两,他把银子从门中掷出,并且说:“生平不要无鸟者之钱”。之所以如此,是他以为历代弊政,许多是因宦官干政而致,而明清两代后期尤甚,因此痛恨宦官。由此事看出,痛恨宦官干政是傅淦淡泊功名的原因之一,不满清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不愿为之效力,恐怕是更深层的原因。傅淦继承傅氏家族的家风最主要表现在对其长孙傅斯年的幼年教育。
傅斯年不满五岁,傅淦便迫不及待地送他入了私塾,并且选了最好的塾馆.傅斯年的启蒙先生孙达宸,也是一名拔贡,学问好,有文才,教书认真且教学有方,他一生教出的学生获取秀才以上功名者多达40余人.其塾馆设在聊城古楼街北头路东,距傅斯年家约四、五百米,步行上学比较方便。在孙氏塾馆读了一段时间后,与傅家有世谊的朱家出资请另一位塾师马殿仁到家开馆授徒,因朱家离傅家更近,加上世交,于是傅斯年与朱家子弟朱笠升一起,转入朱家塾馆就读。傅斯年放学回家后,其祖父则在家课读,督导他读书习字,不准其有丝毫懈怠。
傅淦对早年傅斯年的教诲,对傅斯年一生影响甚巨。傅斯年成年后曾对弟弟傅斯岩深情地说:“祖父生前所教我兄弟的,尽是忠孝节义,从未灌输丝毫不洁不正的思想,我兄弟得有今日,都是祖父所赐”。傅斯年一生坚持参政而不从政,为人常怀侠义之心,率直而有豪气等人品与作风都深受其祖父影响。
傅斯年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家族思想理念方面受其母亲影响较大。傅斯年母亲姓李,闺名叔音,聊城城西南郊贺家海人。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虽然识字不多,但却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贤孝识大体。傅斯年父亲病逝,李夫人既要孝养高年公婆,又要抚育幼年双子,家境日趋贫寒,可以说克勤克俭,备尝艰辛。但李夫人颇有器识,一身承荷家庭重担,百般筹划,维持全家生活。由于傅旭安生前为人仁厚,待遇友朋学生以恩义相接,去世后,友朋学生对傅家颇为关心。他们共同凑集一部分钱,托傅旭安的两个学生周祖澜、范玉波二先生代存生息,维持傅氏家计。弟子们感念傅旭安生前恩德,每年春节前,相约派一人来聊城,给师母送来一些春节所需食物
用品,并在聊城的商号里为傅斯年存一些银两以贴补来年家用。李夫人一家五口,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单靠这些实不敷家用,尽管她精打细算,百般节省,生活仍日益窘迫,难以维持。有时万不得已,她便从颓垣断壁中拆一些砖瓦变卖,但这些都只能解决一时急需,不能作为长久的生活来源。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到了后来,房屋破旧损坏,亦无力修补。记载,每逢下雨,李夫人便抱着幼子,头上撑着一把雨伞遮盖,其家庭状况可见一斑。即便如此,李夫人仍严格督促傅斯年兄弟二人读书,一切费用无论如何困难自己也一力承担,不使兄弟二人失学,并母兼父职,督责甚严兄弟如有过错,立予责罚,形成了无上的权威。直到傅斯年成以后,李夫人一旦发怒,傅斯年便长跪不起,李夫人息怒后,傅斯年才温言劝说解释。
李夫人娘家在乡村,有时傅斯年随母亲到外祖母家小住,因而对农村的生活有所体验,对贫困农民的生活有较详细的了解.十几年后,他撰写了《山东底一部分的农民状况大略记》,就是他这个时期的观察和了解之所得,也是他后来积极提倡社会革命、改造国民性、推行农村改革教育思想的基础。他在文中强调:“我虽是山东人,过了儿童时代,即不常在山东住,而且东部各县的情况我是茫然,我只对于济南以西和北的地方曾亲身观察过,所以我现在专记山东一部分的社会的一部分——农民社会——所说是我直接得到的知识”。他在文章中对鲁西一带农民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如他对农民一天的生活记述说:
“一个农夫在农作时的日生活如下:晨五时起来,整备好用畜和用具,赶紧吃了早饭(或不吃,待人送),赶到地上,工作到午;家里的人把午饭用罐子送去,就地吃了,再工作到四时,忙时乃至六七时;回家,吃晚饭,趁空磨面、碾米;八九时就寝;但夜间以须饲牲畜之故,起来三四次。在收获时,有时须借月光在田中或场上劳动,必在地头上睡觉,所以劳动的时间竟达二十余小时。若当恰恰成熟时,怕被人偷或天气改变,便彻夜不眠。一个农妇的一日生活如下:晨四五时起来,煮饭,饭后洗濯器具。午间又是如此一遍。晚餐时又是如此一遍。有小儿女的自然要伺应他。不过除吃好奶时,都是用布束着,放在一旁,有时放在沙土布袋里。到四五岁时,就全不管了;七八岁时,便要帮大人工作了。农妇管田地以外的一切农家事务,除造自己的衣食之外,还有晒菜、磨面、喂猪等等职务。’ 纺线、织粗布、缫丝、编帽辫,都是整日彻夜的工作。”农民除春节能休息几天外,一年到头如此,一生如此,并且永远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农民的家庭就是他的一切生活品的制造场,如鞋、帽、染衣、弹棉、织、纺、编筐、制咸菜,甚至油酱酒醋都皆不取给于家外。所以农民的生活时常一身兼备农工商,行贾,是极不分工的生活。”几千年来,农民的这种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养成了农民的愚昧、保守,是造成社会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要通过教育,歪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傅斯年幼年时对农民生活的真切了解,成为他日后提倡社会改革,以缩小贫富差距,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平等的思源渊源。
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字佰隽,号晓麓,生于1866年。自幼勤学好问,攻举子之业,性仁厚,有文名。光绪甲午(1894)年乡试中举。因家庭经济窘迫,为全家生活计,谋职养家,没有人仕,出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山长,靠其束修维持家计。傅旭安既为人师,不仅知识渊博,对学生教诲有方,而且尤能极力扶掖生活贫苦的学生,使其不因家贫而辍学,因此得到学生们的普遍尊敬,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但不幸的是,傅旭安中年病殁,1904年死于任所,是年傅斯年仅9岁,其弟傅斯岩仅出生7个月。可以说傅斯年父亲对其一生影响甚微。可是,傅斯年父亲生前结成的一滚特殊的师生因缘,却对傅斯年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有一次在聊城街上闲逛,步入一家商店,此店顾客不多,冷冷清清,一位青年学徒正在那里专心读书。傅旭安上前一看,此人眉清目秀,谈吐文雅,便与之闲聊了一会,知其姓侯,名延塽,字雪舫,是东平县大羊村人,因家境贫寒,奉后母之命来聊城这家商店当学徒。他酷爱读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刻苦自学,学问已有一定功底。交谈之后,傅旭安对侯延的塽遭遇深表同情,对他矢志苦学的精神颇为感佩,从此二人开始来往。1899年,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时,便让侯延塽辞去商店差使,随自己到龙山书院读书,一切费用自己代为解决。侯延意塽外得到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自然更加刻苦自励。苦读了3年,参加光绪壬寅年乡试,得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又中进士;经过朝考,被清廷授于刑部主事。侯延塽本是重情义之人,对恩师的提携诱掖之恩更是铭记在心。他第一次回乡省亲,专去龙山书院拜望恩师,才得知傅旭安先生已经去世,于是他又奔赴聊城看望师母,并亲到恩师墓祭拜。他在傅旭安墓前自誓,以培养恩师的两位公子为己任,决心把斯年、斯岩兄弟二人培养成才,以报恩师当年知遇之情。
侯延塽年长傅斯年25岁,视傅斯年为子弟。经与傅斯年交谈,发现傅斯年不仅天资甚高,记忆力强,而且已经读了许多书,国学已有了功底,是一可堪造就的少年,更是欢喜无限。侯延深塽深意识到: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学兴起,并且代表着时代的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方向,聊城地处偏僻,傅斯年如长期呆在家乡,接触不到新事物,学不到新知识,便有可能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只资助他一些钱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于是他产生了带傅斯年去大城市读书的念头。他返京路过天津,同几位朋友——天津《大公报》经理英敛之、傅淦的学生孔繁淦等人,谈到傅斯年的情况,并把傅斯年写的几篇文章拿出来让几位朋友传阅。大家都很赏识傅斯年的才华,力劝侯延塽把这孩子带到天津来,让他接受新式教育,并愿意提供方便。侯延塽又从天津返回聊城,向傅斯年的祖父和母亲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几位朋友的意见。傅淦等人经过考虑和商议,同意了侯延塽的意见。傅斯年虽年龄尚小,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除了对祖父、母亲尚有依恋,自然愿意出外求学,于是遂成定议。1908年冬,傅斯年离别了故乡,随侯延壤到了天津,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这次转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学业与人生发展的方向。
侯延塽不仅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傅斯年,而且在政治、教育等多方面一直关心着他。侯延塽虽然是清末进士和官僚,但思想并不保守,而是与时俱进的。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思想,不断追求进步,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他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出任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海关总督。他对国家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向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傅斯年在天津求学期间,侯延塽经常写信给傅斯年,有机会路过天津一定停留,教诲傅斯年要多学新知识,关心国家与社会。傅斯年对侯延塽的经济上的支持和政治上的关心终生感念不已,以父执事之,他成年后曾对人感慨万端地说:“我家非侯公无以有今日”。的确,侯延塽在傅斯年人生攀登的道路上为之构架了一个阶梯。
追述侯延塽对傅斯年一生为人与处世的影响,远不止将其带出聊城,为其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创造了条件。侯延塽辛亥革命以后回山东工作,长期担任山东省议会议员,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为人诚挚侠义,他对傅斯年兄弟一直视为子侄和学生,斯年兄弟则“以父执事之”。傅斯年于北京在学读书、出国留学直至回国工作,侯延塽与傅斯年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或以书信或当面进行训示和教诲。傅斯年留学期间致信何思源、罗家伦时曾说:
“连接家信及雪舫先生信,大加责言。”说明他与侯延塽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傅斯年的同学、同事毛子水在为傅斯年写传时也特别指出:“傅先生幼时文史的根柢,除他的祖父外,受到侯先生培养的益处很多。就是他生平乐于帮助故人的子弟,恐怕侯先生的榜样亦不会没有几分影响的。” )傅斯年的品格和作风,应该说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侯延塽的影响。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1608年10月13日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聊城。因七世祖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永丰来东昌府(聊城)任冠县令,故定居聊城。傅以渐幼年聪明过人,3岁能诵书、五岁熟读经史、十岁工属文,博览群书,勤学不辍,终成大器。

1646年4月30日(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第一次殿试,傅以渐被取为首科状元。因为是清朝开科后的第一个状元,傅以渐颇得顺治皇帝器重,至1654年(顺治十一年)即升迁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1655年(顺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衔,亲自教授康熙“四书”“五经”、天文、历法、兵、农、漕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对康熙皇帝从政后的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傅以渐本人不高且胖,不善骑马,且骑驴。顺治恩准他可骑驴进出午门,有时年幼的康熙为其赶驴。一日此情被顺治皇帝看见,大笑不止。不几日傅以渐接到皇帝亲赐一卷画轴,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副《状元骑驴图》,上题一诗: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夕晖。
一色杏花红十里, 状元归去驴如飞。

这原是宋代苏轼《题云龙山放鹤亭》的一首诗,顺治将原诗中“状元归去马如飞”改为“驴如飞”,赠给了傅以渐。

后来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曾到光岳楼北街路东的傅以渐故居凭吊,并为之题写了“相府”、“状元及第”的金字匾额,以及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等,并留下了刻有“忠朴清慎”、“文行端良”的“圣旨碑”。

1656年初,傅以渐向顺治陈述有关国计民生的三件大事,均符合当时的国情和顺治意图。傅以渐对人才非常重视。顺治十五年他任会试主考官期间,惟恐辜负了举子们的心血,日夜不息操劳考务。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得了重病。他的这种精神,连皇帝也为之感动,说傅以渐“恪勤职业,股肱竭力”并加封由国史院大学士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傅以夫。

渐以状元而居相位,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1657年(顺治十四年)冬,因皇太后生病,两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于三日之内处理完毕,受到顺治皇帝奖誉。

1658年(顺治十五年),清廷参照明代官制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傅以渐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职都未获顺治皇帝批准,至1665年(清圣祖康熙四年)去世,时年56岁。

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他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除上述著述外,还著有《贞固斋诗集》等。他曾先后充任《明史》、《清太宗实录》纂修官,《太祖圣训》、《太宗圣训》及《通鉴全书》总裁官。他还曾承旨撰《内则衍义》十六卷,核定户部进呈的《赋役全书》,为《资政要览》作后序,与左庶子曹本荣合撰《易经通注》一书。

傅氏家族在聊城享有盛名,一直保持着诗书传统,后来,傅以渐的七世孙傅斯年也成为知名学者。


傅以渐骑驴驴如飞

  傅以渐(1609年-1655年),字于磐,号星严,山东聊城人。清入关后举行第一次科考,通过殿试,傅以渐被取为首科状元,授弘文院修撰。

  少年时期的傅以渐就苦读诗文,才学出众,聪明过人,闻名十里八乡。在一个深秋季节的中午,他一手提着绫扇,一手提着书卷,肩披皮袄,前往城北花园树下攻读诗文。从运河边一家茶棚附近路过时,正遇棚下一伙从江南去京城赶考的书生在此处歇脚饮酒作乐,见傅以渐这位少年打扮有些古怪,觉得诧异:“为何秋季着冬装?”疑惑间,其中一人戏谑地说了一句:“穿冬衣,扇夏扇,糊涂春秋。”

  傅以渐听了感到有些刺耳,便走至棚前也高声嚷道:“坐南船,喝北酒,不识东西。”

  棚下一人趁酒兴站起来答腔道:“我们江南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出才子的地方,山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路没三里的直路,河没有三里的直河,又怎能辨别东西南北?我们习惯于前后左右,又有何妨?”

  年幼的傅以渐也随口答道:“我们江北,地处平原,湖光山色胜似江南,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东昌府堪称‘凤凰城’,东昌府三件宝,铁塔、古楼、玉皇皋,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读书之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不管皇历上是初一、十五,还是春夏秋冬,又有什么不好?”

  说完,双方觉得各说有理,哈哈大笑起来。

  傅以渐是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也称得起廉洁奉公的清官,史料记载他“位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无异寒素”。他在朝中虽官居显耀,却以简朴无华著称。别的官员骑马坐轿上朝,他却只骑一头毛驴。有人耻笑他:“自古只骏马进朝门,现在毛驴也想上金殿。”他一笑置之,不予理睬。顺治皇帝恩准他可骑驴进出午门,有时他的学生、年幼的康熙为其赶驴。一日此情被顺治皇帝看见,大笑不止。不几日傅以渐接到皇帝亲赐一卷画轴,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副《状元骑驴图》,上题一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这原是宋代苏轼的一首《题云龙山放鹤亭》诗,顺治将原诗中“状元归去马如飞”改为“驴如飞”,赠给了傅以渐。后人也借题发挥,曾有演绎诗一首:“阁老骑驴来玉殿,康熙引缰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岂能安如山。”

  后来傅以渐致仕在家,经常拿出顺治帝为他绘的骑驴小像审度。一头黑灰色毛驴,缰绳是顺治拎着;康熙则如顽童,持鞭催驴儿在后;他却像南极仙翁稳骑驴背。每次他看了又看,都不由一阵好笑。有一次,傅以渐看了画之后,吩咐书童研磨,操笔在手,在御印旁题字一行:“阁老骑驴,皇帝拎缰。天子赶脚,悠哉悠哉。”

  傅以渐待人和蔼可亲,从不颐指气使疾言厉色,在生活上也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一日,在京城为官的他收到家中来信,说家中因为一墙之宽墙基地与邻人发生争执,打了官司,要他出面说话。当时县官也因事情涉及到朝中重臣不敢贸然处理,也写信给傅以渐询问此案如何断。不久,傅以渐的家中收到了回信,傅以渐在信中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以渐发了话,官司不能再打了,傅家主动将宅基线退让了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将宅基线退让了三尺,这样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胡同。为称赞此举,县官挥笔为这条胡同题名“仁义胡同”。

  康熙皇帝在位南巡时,曾几次登临聊城,为感念恩师傅以渐,除对其后人封赏外,还亲笔为其祖宅相府题赠对联一副:“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

  傅氏祠堂位于聊城市东关街路北,傅以渐撰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联:“版筑垣亭古;有德世泽长。”上联中“版筑”,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音悦)事典。商朝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治国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59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山东聊城清代状元傅以渐祖宅相府联:“赫赫阴功,泽庇百年状元后;煌煌诰命,同称三代宰相家。”横批“一品三世”。

  山东聊城傅家坟(清代状元傅以渐祖茔)牌坊联:“浩浩阴功,千年笃佑状元后;煌煌诰命,三代同称宰相家。”横批“皇恩宠赐”。

  傅家是名门望族,傅以渐以后,傅家举人、进士辈出,任封疆大吏、布政使、知府、知县者更有多人,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但是说“一品三世”、“三代同称宰相家”,尚有待考证。

         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 年) 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止,258 年间共开科112 次,取状元114 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 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 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10 月13 日)出生于山东东昌府聊城傅家庄(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傅以渐幼年家境清贫,但他天资聪慧,“3 岁能诵书,5 岁熟读经史不遗一字,10 岁工属文,博极群书。”

  清顺治二年(1645 年),顺治采纳了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仿照明制开科取士。35 岁的傅以渐以老童生的身份打起精神再度投身科场。摄政王多尔衮第一次代行皇帝之职在重华殿出的题目是“王道之始也”,要求在大清如何整顿吏治、民风返朴、满汉同心、网罗人才四方面应答。傅以渐无所隐讳,对答如流。顺治大喜,御笔亲点他为第一甲第一名,时年37 岁的傅以渐成为清代开国后的首科状元。

  傅以渐品正才厚,处事精细,谨慎认真,深得皇帝信赖,“凡机务大政均与其磋商”。顺治八年(1651 年),傅以渐任国史院侍讲期间,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非常严重,即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

  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著称于世,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傅以渐中状元时顺治才8 岁,作为顺治钦赐“状元桂冠”

  的他,实际上成了顺治的授业老师。清初,南部边陲仍在打仗,因国库财源枯竭,地方富绅只要出钱就能买到官位,从而造成了吏治腐败;还有的官吏为升迁只讨好上司,不考虑百姓利益的行为,常常引起纠纷甚至民变。对此,傅以渐建议,每3 年考核官吏一次,后成为律条,保护了民众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清《东华录》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 年),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了多次科场舞弊案,多名考官被处死,负责处理这些案件的部分刑部官员也因渎职、失职、行政不作为而受到处分。顺治十五年(1658 年),傅以渐受命主持会试大考。期间,备受压力的傅以渐惟恐辜负了举子们的心血,殚精竭虑,日夜不息操劳考务。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病至吐血。傅以渐上疏乞归。皇帝降旨说:“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闱事。”傅以渐带病主考完会试,选拔贡生400 余名。皇帝也为之感动,说傅以渐“恪勤职业,股肱竭力。”

  傅以渐官高位显,荣禄极致,却清廉节俭,简朴无华。《聊城县志》称傅以渐“位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汗,与寒素无异。”又说:“每闻百姓疾苦,若切于身;阊里有义举,必赞成之。汲奖后进,唯恐不及。”别的官员骑马坐轿上朝,他却以驴代步,一仆牵缰,来往于宫廷和家庭之间。顺治偶见,感动不已。不几日,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幅《状元骑驴图》,并将宋代苏轼《题云龙山放鹤亭》诗末句中的“马”字改为“驴”字后题上:“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赠与傅以渐。

  傅以渐一生中处事公正,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聊城东关家庙拓修建设时,因宅基地与邻居产生纠纷打了官司。因此事涉及到朝中重臣,问案的地方官不敢贸然处理。傅家人便给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以渐写信,一则说明原委,二则让他出面说话尽快打赢官司。不久,傅家人就收到回信,信中只有四句话:是匪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深知其意,作为官宦人家,不能以势压人,而应以仁义为重。官司不能再打了,便将宅墙退让三尺,并主动找邻居道歉。邻居看到相府人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于是便形成了傅氏祠堂(现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 号傅斯年陈列馆)东邻一条6 尺宽的胡同。后来,康熙皇帝南巡路过聊城,知道此事后挥笔题写了“仁义胡同”4 个字。傅以渐公正处事,严格要求家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傅以渐一生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兼工诗文,著述甚丰,可谓“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的知名学者和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傅以渐曾纂修《明史》、《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主编《清太祖、太宗两朝圣训》、《通鉴全书》等。据清国史院大学士杜立德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傅以渐天文、律、历、兵、农、漕、马诸大政多有编撰,至于经史诸子,素所优者。又刻《太史名篇》及《中规篇》行世。”  

          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他的曾祖傅继勋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的父亲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傅斯年六岁进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是 “五四”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这些使他形成了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
   抗战胜利后,大学复员的时候,本来是要让傅斯年当北京大学校长的,他觉得胡适更合适,就推荐胡适。胡适在美国一时回不来,他说那我就当代理校长,等胡先生回来就交给胡先生当。这个人办事很有魄力,很果断,当了代校长以后,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觍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这就叫有担当。傅斯年学问好,办事能力也强。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就很佩服他的办事能力,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能做最细密的绣花工夫,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的本领,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抗战开始后,因为他的名望和地位,当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相当于战时国会议员吧。这期间他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行政院长孔祥熙赶下台。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还是比较廉洁的,到了抗战后期,就开始腐败了。最有名的案子是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美金公债案。傅斯年知道了这个案子,决定在参政会上提议案揭发。蒋介石知道了,让陈布雷以老报人的资格跟傅斯年谈谈,说这样做对中国的形象不利,他听从了陈的劝告,表示不提议案,但一定要在参政会上提出质询。
   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出他的质询。对傅斯年的质询,财政部的答复,有些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有些坚决否认。蒋介石怕事情闹大,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为孔祥熙说情,蒋介石问傅斯年:“你信任我吗?”傅斯年说:“绝对信任。”蒋介石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当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最终免了孔祥熙的行政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之职。事情过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只有读书人保持气节,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出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他这样做,全是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一个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文天祥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真可以说是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了。
   一九四九年,傅斯年随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当台大校长,在整顿台大校风上下了大力气,他曾在报上说:“我现在运用我曾三次在报纸上披露的一段话重说一遍,就是假如有人发现我,或是其他台大主持人,以人情收容任何一个学生,那么我们便是作弊,应该受国法的惩罚,并受社会的制裁。”同时在校长室门旁写着这样一行大字:“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五十五岁。
   这个人可说一生清贫,身无长物。临死前一两年,他的西装旧了,看见朋友买了套新西装,样式很好看,也想买一套,一听价钱很贵,就不买了。一个大学校长,买套好西装不应当算什么事,可他就是买不起。这样的人,真可说做到了孔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傅家坊自然状况

人口:500   

户数:140户   

地理:新县城北十二万里,撤退路以东,面积大约四平方公里。

姓氏构成及比例:全村全部是付姓,三十年前有一户赵姓,现已迁居新疆省,历史名人有据可考的有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及其后续子孙傅诠、傅斯年。

历史典故: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1608年生于山东聊城。其祖籍是武城县傅家坊村。

武城县傅家坊傅氏保存的《武城县傅家坊傅氏支谱》中的《先德事迹》中,记载了其15世祖傅殿元为水灾案胜诉并与东昌府族联宗一事:清代同治年间连降暴雨,傅家坊一代遭受涝灾,灾情深重。恩县宰乘船来勘查,竟定为轻灾区。廪生、村民傅殿元大为愤慨,立赴东昌府诉讼。不料投呈多次均无回音。傅殿元在客店里长吁短叹,筹思无计。店主人见状便问:“有何难题如此忧苦?”傅殿元便将实情告诉了他,店主想了想说:“我看这事不难办,您可以拜托你的当家子傅阁老,或许可得到帮助。”傅殿元别无他计,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投谒。 

  所谓傅阁老,即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1609~1665),属今聊城东昌府区人。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 (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第一次殿试,傅以渐中进士,夺清代首科殿试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傅以渐的袭爵后人名叫傅淦,是有名的贡生,其夫人为巡抚的女儿。傅淦原知自己的傅姓出于恩县,但不知出自恩县何村。傅殿元向傅淦介绍说,在明朝永乐年间迁民时,傅姓始祖自顺天府三河县(今北京通州)前来东昌府旧恩县西北50里,遂取名为傅家庄,即今武城县傅家坊。傅氏二世祖兄弟5人,一祖移居东昌府西南沙镇(今聊城地),一族迁往东海 (今江苏东北一带)。居此土者兄弟3人分居门户。傅淦正是东昌府一支之后。他听了傅殿元介绍的族系后,非常欢欣。傅殿元向他说明来意,傅淦深为其急公好义所感动,立命夫人写信给知府,嘱其秉公办理。知府得信后马上责令恩县知事纠正前案,并亲赴阁老府向傅殿元道歉。

傅以渐出身贫苦,天资聪慧。3岁能诵书,5岁熟读经史,10岁工属文,博览群书,勤学不辍,终成大器。因为傅以渐是清朝开科后的第一个状元,颇得顺治皇帝器重,至1654年,即升迁为内秘书院大学士。1655年,傅以渐加太子太保衔,教授康熙“四书”“五经”、天文、历法、兵、农、漕等,对康熙帝从政后的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傅以渐本人矮且胖,不善骑马。顺治帝恩准他可骑驴进出午门,有时年幼的康熙为其赶驴。一日,此情被顺治帝看见,大笑不止。不几日,傅以渐接到皇帝亲赐画轴——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副《状元骑驴图》,上题一诗: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夕晖。 

  一色杏花红十里, 

  状元归去驴如飞。 

  这原是宋代苏轼 《题云龙山放鹤亭》的一首诗,顺治帝将原诗中“状元归去马如飞”改为“驴如飞”,赠给了傅以渐。 

  后来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曾到光岳楼北街路东的傅以渐故居凭吊,并为之题写了“相府”“状元府第”的金匾,以及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等,并留下刻有“忠朴清慎”“文行端良”的“圣旨碑”。 

  1656年初,傅以渐向顺治帝陈述有关国计民生的3件大事,均符合国情和帝意。傅以渐对人才非常重视。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任会试主考官期间,惟恐辜负举子们的心血,日夜不息操劳考务。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得了重病。他的这种精神,连皇帝也为之感动,说傅以渐“恪勤职业,股肱竭力”,加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夫。 

  傅以渐以状元而居相位,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1657年冬,因皇太后生病,两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3日内处理完毕,受到顺治帝奖誉。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参照明代官制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傅以渐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职都未获顺治皇帝批准。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康熙帝即位,傅以渐再次上疏乞归,遂解任回原籍。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去世,葬于聊城傅家坟。 

  傅以渐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他曾先后充任 《明史》、《清太宗实录》纂修官,《太祖圣训》、《太宗圣训》及《通鉴全书》总裁官。他还曾承旨撰《内则衍义》十六卷,核定户部进呈的 《赋役全书》,为《资政要览》作后序,与左庶子曹本荣合撰《易经通注》一书。除上述著述外,还著有《贞固斋诗集》等。 

傅氏家族在聊城享有盛名。傅以渐七世孙傅斯年为知名学者,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23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


东昌府的官府与大家府第

 

聊城的“傅氏先茔”与“傅状元茔”

     聊城的“傅氏先茔”与“傅状元茔”,即傅以渐及其家族之墓地。
    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正一品宰相。傅氏家族是名声显赫的望族,有清一代,科第联翩,人才济济,代不乏人。其中傅绳勋于嘉庆十九年(1814)考取第二甲第47名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江苏巡抚、山东团练大臣,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封疆大吏。傅绳勋的胞弟傅继勋,道光五年(1825)拔贡,朝考一等,分发安徽,历任庐江、东流、歙县、合肥等县知县,官至布政使,清代名臣李鸿章、丁宝桢都是傅继勋的门生。民国年间,著名史学家傅斯年、秦汉隋唐五代史专家傅乐成、辽金史专家傅乐焕,均为傅以渐之后裔。
    “傅氏先茔”与“傅状元茔”,位于聊城城南原大兴村(今傅家坟村)东南约200米处,与光岳楼相距2.4公里。墓地始建于明朝,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奉旨重修扩建而成,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80亩,茔墙外四周有护茔地40亩,总计120亩。墓地碑石林立,松柏参天,百鸟争鸣,花草丰茂,蔚为壮观。茔门有二,东西并列,间隔距离约五六十米,北向而立,均为单檐歇山顶,高约一丈五尺,每洞北向砌石,南面敷砖。西门石额上镌刻着“傅氏先茔”4个大字,东门石额上镌刻着“傅状元茔”4个大字。门上有茔墙作屏,正面为砌砖花墙,高约2米,东西南三面茔墙高约1.5米。
    “傅氏先茔”门前有石狮一对,通高约2.5米。茔门内有一甬道,迎面不远处耸立一牌坊,系重楼三洞式石坊,北向正中檐下上镌横额:“皇恩宠锡”,下镌横额:“一品三世”,主间楹联一对曰:“浩浩阴功千年笃佑状元后,煌煌诰命三代同称宰相家。”南面正中镌额上曰:“祖德长光”,下曰:“修慎叚铭”。北向正顶檐下透雕“十八罗汉”,南向正顶檐下透雕“八仙上寿”,皆有一尺多高,雕镂精工,栩栩如生,且下部有卯榫,可以拆摘。甬道两旁每隔十几米均匀对置华表、石虎、石羊、石马、翁仲。其后是衮龙冠赑屃驮大碑,碑高丈余,趺座面展5尺有余。这是清朝顺治皇帝对傅以渐的父亲(傅思敬)、祖父(傅天荣)、曾祖父(傅谕)的诰赠碑,碑文由大学士李霨撰写。再向后依次是始祖母李孺人、二世祖傅祥、三世祖傅纶、四世祖傅谕之墓。
    “傅状元茔”的茔门常年关闭。据说,该家族再有考中状元者方可开此门,故又名曰“喜门”。向前行,路旁对置两通衮龙冠赑屃驮大碑,西面碑上镌刻着“忠朴清慎”4个大字,东面碑上镌刻着“文行端良”4个大字,相传此系康熙皇帝御笔所题,为钦赐圣旨碑。再向前行有一厅堂式建筑,名曰“享堂”。享堂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12米,这是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享堂正厅悬有一匾,横书“享堂”二字,正中有一方印,镌刻着“康熙丁酉年”。由此可以断定:“傅氏先茔”与“傅状元茔”重修扩建而成的时间是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即公元1717年。正对享堂前方,又有两通衮龙冠赑屃驮巨碑,一通碑上镌刻着《国史列传·傅以渐传》,另一通碑上镌刻着《傅公家传》。两通碑都建有砖砌碑楼,碑楼高耸,雄伟壮观,显示出陵墓主人的高贵与尊严。两碑之后是傅以渐的神道碑,上书“大学士傅以渐之墓”8个大字,碑前设置石案、石香炉、焚化池。碑后封土为墓冢,墓志铭置放冢内,由大学士杜立德于康熙八年(1669)岁次己酉十一月二十五日撰写。由墓志铭推断:“傅状元茔”建于康熙四年(1665)四月十九日傅以渐病逝不久,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竣工,花费了52年的时间,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傅以渐的墓冢土高约3.5米,直径七至八米,紧依墓后有一土岭,称为“苫子”,书名“苫块”。最南端有一碑碣,上面镌刻着“后土之神”4字。至于“傅氏先茔”的建造时间则更早,应始于顺治十五年(1658)。
    新中国成立后,“傅氏先茔”与“傅状元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秋,即“十年浩劫”之初,在“破四旧、立四新”号召的鼓动下,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小将们把“傅氏先茔”与“傅状元茔”彻底毁坏,迄今仅有若干断碑残石,默默在诉说着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