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城市中雾已经成了极为罕见的景观

 闲之寻味 2015-05-16

在中国城市中雾已经成了极为罕见的景观

撰文/单之蔷

在中国城市中雾已经成了极为罕见的景观
无奈中的我们,只能把雾当做霾来防范

2013年12月5日,雾锁申城,上海市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外滩沿线白茫茫一片,陆家嘴建筑群若隐若现。这是上海多年来罕见的一场大雾天气,在具体地区的天气预报中,雾和霾的预警是分开预报的,雾是雾,霾是霾,雾是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而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细小颗粒,包括灰尘、硫酸、硝酸等各种化合物。由此看来,雾要“干净”得多,但是在普通公众看来,谁又能分清哪里是雾、哪里是霾,深陷霾中的我们抵抗一切低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即使那只是雾。而现实中,人们的做法不无道理,因为现在城市中,雾已经被污染了。

 

    在前一篇的博文中,广州暨南大学的吴兑教授针对“雾霾”一词的产生谈了他个人的看法,指出“雾霾”这个词之所以现在泛滥成灾,是因为媒体造成的。那么现在我们在城市中经常看到的是“雾”还是“霾”呢?下面是我和吴兑教授的对话。

 

 

在中国城市中雾已经成了极为罕见的景观 

单:有雾,有霾,但有没有雾+霾?在很多公众看来,雾霾不就是雾+霾吗?

吴:我个人觉得把“霾”叫成“雾霾”不合适。雾是雾,霾是霾,这是两种东西。

    先说雾。雾是这样定义的: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露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这里你要注意的是雾的主要成分是悬浮于空中的细微水滴或冰晶。

    实际上,今天在中国的城市市区范围已经很难看到雾了。过去我们说的雾都——伦敦、重庆等,实际上都是霾都。

    现在雾这种天气现象,在中国只能在高山、海岸和乡村还能看到,在城市几乎看不到雾。最近十年在城市有确切证据记录到雾的,一个是2013年12月5日在上海,有几个小时的雾;一个是2014年11月21日在沈阳记录到了几个小时的雾。

 

 

城市的空气被污染之后,雾就很难形成了

 

单:雾在城市成了极为罕见的现象了?

吴:极其稀少。因为城市的人类活动使得城市成了一个比周围气温高的“热岛”。热岛形成之后,城市地区的空气中水汽很难饱和,不能达到饱和就形成不了水滴,也就是雾滴。形成雾滴要有一个凝结核,每个霾粒子(应该用气溶胶粒子这个专业名词,但为了通俗只好如此。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都可能变成潜在的雾滴的凝结核。打个比方:空气中本来有一个凝结核,就可以形成一个雾滴,但由于空气被污染了,现在有100个、1000个霾粒子,有限的水被分配到100个、1000个霾粒子上就不可能形成雾滴了,其实就是争食造成的。1000个、10000个霾粒子谁都长不成雾滴。所以空气污染之后雾就很难在城市形成了,只能形成霾。

    咱们说的是在城市区域,在城里你看到的朦朦胧胧的大气现象不是雾,都是霾。雾滴是肉眼可见,霾粒子是肉眼不可见。想想你去庐山、黄山旅游,站在山顶,一片片、一团团雾从你身边飘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是没见过的。

 

单:你说雾都有一种飘动的感觉吗?

吴:都有一种飘动感。因为雾滴的尺度比较大(3微米到100微米),可以看到具体的一个个粒子。霾粒子是细粒子或者叫次微米粒子,大多数霾粒子粒径只有零点几微米到零点零几微米,肉眼根本看不到。霾出现时,我们只能看到远方朦朦胧胧一片,只能感到视觉上能见度恶化,但是看不到具体的粒子个体。雾滴是看得到个体的。因为在地球上,雾滴存在的极小尺度在理论上算出来就是3微米,小于3微米由于曲率趋向于无穷,无论水汽怎样过饱和它是都要蒸发的,无法维持凝结成雾滴。这在理论上决定了雾滴存在的最小尺度是3微米。再小就持续蒸发,不可逆的蒸发,它是由曲率决定的,它的曲率太大了。

 

单:你的意思是说,霾粒子大多小于3微米,假设它能成为一个雾滴的凝结核的话,导致的结果一定是蒸发,所以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因此在有霾的天气里,雾很难发生。

    刚听到你的这种说法,我产生疑问:这种情况是不是只考虑雾是本地产生的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假如雾从外源输送过来,比如从海上,从山上,从城市的周边区域来,这样大城市区域就可以产生雾了。那么是不是雾产生要有特定的天气条件来配合:空气静稳饱和。因此外源输送的雾可能性不大。

吴:是的。如果没有外来的雾,咱们现在在城市区域已经很难看到雾了。迪拜曾经拍到雾移入城市就消散的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