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石榴的中国化

 牛踩熊 2015-05-16
 [摘要]石榴为原产于西域的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石榴的引进和发展在中外园林植物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石榴别名的由来、石榴在中国的传播与分布及石榴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论述石榴的中国化。
  [关键词]石榴;文化交流;中国化 
  
  石榴的引进和发展在中外园林植物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石榴自“夷壤”而来,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适应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形成优良品种,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植物名种。它的传播不仅增加了我国园林植物的品种,更对中国社会、经济、园艺以及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石榴名称的中国化
  
  石榴在我国的种植具有悠久历史,是由张骞于公元前2世纪出使西域时带回的。石榴的别名有很多,这些别名都是古人结合中土习惯赋予石榴新的文化色彩。
  其一,根据原产地取名。《博物志》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榴是根据石榴引种地而得名,安石国(安国,今日的布哈拉;石国,今日的塔什干)即安息,在现今伊朗西部。
  其二,从医学角度取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从医学的角度描述了对石榴名称的看法,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认为石榴的外形和医学上的肿瘤极其相似。
  其三,根据外观性状取名。《坦斋笔衡》一书记载:“五代吴越王钱镠改榴为金罂。”(1)金罂原指金质或金饰的贮器,石榴果实金灿耀眼,和金罂十分相似,故而起名为金罂。
  其四,根据花卉及颜色取名。对于“丹若”这一别名的由来,古人认为,若木是扶桑的一种树木名称,而石榴花开之时火红明艳,与若木十分相似,故有“丹若”之称。傅元《榴赋》里也提到了“灼若旭日栖扶桑”。
  其五,根据味道取名。《酉阳杂俎》:“榴甜者名天浆。”石榴果实绚丽别致,籽粒如珠似玉,味道甘甜可口,让人觉得此味只应天上有,“天浆”由此得名。
  其六,其他角度的命名。《道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即醉也。”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尸迹如扫。”三尸虫食用了石榴后会醉倒,推之石榴中含有酒精,也为后来石榴酿酒提供了依据。
  以上丰富的别名表明,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石榴已非常熟悉和重视,也正是这些别名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石榴的逐步中国化,从“滋元根于夷壤”的外来植物成为了在华夏享誉盛名的“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二、石榴应用的中国化
  
  (一)作为观赏植物,应用于园林绿化
  石榴用于宫苑、庭园的美化,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石榴树姿优雅,初春叶碧绿而有光泽,入夏花色艳丽如火,有单瓣、重瓣之分,且花期长,到了仲秋果实变成红黄,点点朱金悬于碧枝之间,十分别致,(2)观赏价值极高。石榴在中国古代就是重要的庭院树种,古诗云:“春花落尽海榴开,阶前栏外遍植栽。红风满枝染夜月,晚风轻送暗香来。”石榴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尤为盛行。西汉时期,《西京杂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树,有安石榴十株。”因石榴深得汉武帝喜爱,随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西晋文学家石崇很钟情于石榴,将其栽种于园中观赏,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花史》记载:“石崇园中有石榴,名石崇榴。”李唐时期,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极力推崇,曾出一度现石榴“非十金不可得”和“榴花遍近郊”的盛况。唐代诗人孔绍安在《侍宴咏石榴》中写道:“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仲夏之际,繁花如火,凝红欲滴,点缀于绿叶之中,可让人感受到“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艺术效果。后赵武帝石虎也对来自“夷壤”的石榴情有独钟,并在自己的园林中大面积种植,进行观赏和食用。《邺中记》记载:“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碗盏,其味不酸。”不仅如此,石榴树干劲壮古朴,根多盘曲,枝虬叶细,花艳果美,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树种,将石榴布置于盆中,“缩地千里”,可以展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还能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并且能够移动,便于观赏。在明朝人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此外,石榴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具有一定吸抗作用,起到了净化园林的作用。(3)
   (二)作为中药良材,应用于医学领域
   石榴的药用价值在许多古代中医著作中均有详细论述。《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榴者,天浆也,止泻、化淤、清渴、祛火。”陶弘景曰:“石榴有甜酢二种,医家惟用酢者。”前人发现,甜石榴适合食用,酸石榴更适合入药。但是甘石榴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别录》曰:“咽喉燥渴。”孟诜曰:“能理乳石毒。”乳石毒指头痛口干,小便浑浊。李时珍曰:“治三尸虫。”这是因为三尸虫吃了酸石榴会醉。
  对酸石榴的药理应用,我国古人可谓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从果实、外皮、根茎到花朵都成为可以入药的优良药材。
  其一,果实。酸石榴的果实气味酸,温和无毒。孟诜曰:“治赤白痢腹痛者,取一枚并子捣汁顿服。”李时珍曰:“止泻痢,崩中,带下。”可见酸石榴有收敛、涩肠、止痢的功效。此外,甘石榴吃多了对肺不好,易生痰,也会导致牙齿发黑,而酸石榴却可以治疗由于甜石榴食用过度对人体造成的不适。
  其二,外皮。酸石榴皮的气味和果实相同。石榴皮有明显的抑菌和收敛功能。《别录》曰:“止下痢漏精。”甄权曰:“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掣急疼痛。” 石榴的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
  其三,根茎。榴根气味和榴皮相同,除了和榴皮一样具有抑菌消炎和收敛的功效外,还可以治疗口齿部的疾患。苏颂曰:“治口齿病。”但因根皮有毒,内服应慎重。此外,榴根还有一个特殊用途就是可以用来染发。
  其四,花朵。榴花有止血消肿功能。苏颂曰:“千叶者治心热吐血,研末吹鼻止血,立效。”且用石榴花泡水洗眼,具有明目效果。
  (三)石榴个性鲜明,成为文人墨客的感情依托
  晋潘岳曾说:“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也,是以属文之士叙而述之。”正是由于文人墨客对石榴情有独钟,才留下了大量描写石榴、歌颂石榴的绝世独篇。他们借此或表达喜爱或抒发情感,赋予石榴更多的文化内涵。石榴上寄托了古代文人太多美好的愿望和无尽的遐想,从而使石榴文化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
  从西晋开始,石榴赋大兴。西晋文学家潘尼《安石榴赋》曰:“华实並丽,滋味亦殊,可以乐志,可以充虚。”晋代张协《石榴赋》说:“烂若柏枝并燃,赫如烽燧俱燎。”而曹植把石榴花开比喻成美丽的少女:“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南北朝时期,石榴及石榴酒受到各朝皇帝们的青睐,出现了赞美石榴酒的诗歌。梁元帝萧绎《咏石榴诗》云:“涂林应未发,春暮转相催。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而江淹所写的《石榴颂》云:“美木艳树,谁望谁待……照烈泉石,芳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这是时人对石榴刚烈性格的赞美。唐代皮日休对石榴的色、香、味备加赞叹,其《石榴歌》说:“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瓢房。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而李商隐把相思融入石榴花中:“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他把内心的寂寥与失望巧妙地化为外部景物,体现传统古诗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意境。“深著红蓝染暑裳,啄成纹玳敌秋霜。半含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刘郎不为文园渴,何苦星槎远取将。”宋朝田园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浅吟低唱,便使石榴美名传遍天下。”马祖常在《真中丞折枝石榴》诗中写道: “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这首诗不仅道出了石榴的来源,也描写了石榴的开花时节及花朵之优美。明代诗人蒋一葵在《燕京五月歌》曰:“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此诗在赞美石榴的同时,生动地描述了石榴栽培之盛况。清代康熙皇帝曾留下一首《咏御制盆景榴花》诗:“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丛。”对石榴的描写和赞美可谓出神入化。
  正因为石榴火热、正直的鲜明个性,历代文人墨客才会对石榴的外形、内涵都大加赞赏,在用极尽华丽之词描写之余托物言志,表达内心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惆怅、或思念。明代画家徐渭留下一幅《榴实图》,气韵极其生动,下垂折枝,绿叶稀疏,缀托着一颗肥硕的大石榴。榴实绽露,似有一触即落之势。画面并题:“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作者缘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发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弃置的失落心情。
  (四)石榴营养丰富,衍生出其他经济价值
  据《佛经》记载,一切水果以石榴为最佳。石榴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酸过多、软化血管、止泻、生津、解毒、降温等多种功能,更有传说吃石榴可以去除心中的嫉妒与憎恨。
  [注释]
  (1)《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石榴部》。
  (2)徐晓莉、翁忙玲、姜卫兵:《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7期,第398~403页。
  (3)李如意、徐天明:《石榴树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山西林业》,2002年第4期,第16~17页。


 


稿源: 《丝绸之路》2011年第8期 作者: 夏燕等 责编: 王旭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