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员工用“不怕牺牲”来描述八钢曾经的安全管理理念。尽管这有点失之偏颇,也已时过境迁,但从这种近乎“可怕”的描述中,至少能掌握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八钢安全管理转型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今天的八钢,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安全与产量、成本之间的矛盾也必然更加突出。 但即便如此,集团公司对安全管理采取“高压严管”态势以来,从作业指导书的全面制订,到协力安全管理的推进;从点对点的安全隐患查找,到全部立项快速整改;从对“一岗双责”的认知,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八钢在安全管理上,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甚至连很少与安全发生关系的法务部,都已经开始推进安全规章制度的合法合规工作。在八钢, 安全不再是安全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安全,也不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文章。 这是记者跟随集团公司安全管理专项督导组,在八钢一周时间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在八钢上上下下绷紧安全这根弦的同时,还不能过于乐观地判定这项工作已经牢牢地牵扯到了八钢的每一根“神经末梢”。在个别基层单位,依然存在安全为产量成本让路的现象。同时,八钢安全管理的体系策划能力、业务人员的安全技能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标准化作业水平参差不齐,作业指导书员工参与度不高等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可贵的是,八钢自上而下都行动了起来,这正如一位职能部门负责人描述的那样——改变,是痛苦的,但是我们正在坚持。
说走就走的“双盲”演练 周二,八钢无会日。10点一过,安保部的会议室里都会坐着不少人。大家并不是等着开会,而是一年来养成的习惯。只要没有重大活动,八钢主管安全的领导必然会出现在这个会议室,拿出公司紧急预案汇总表,当场定下当天的演练目标,然后直奔现场。这种不预先通知时间、对象的演练方法,叫做“双盲”演练。 去年,针对一些重大危险源,八钢共启动了21个应急预案,并以这种“双盲”的方式,随时进行抽检。5月7日上午,记者在八钢8万立方米煤气柜现场,亲身体验了一次这种“说走就走”的演练。 上午10点45分,8万立方米煤气柜风机加压站1号煤气水封发生泄漏,一位巡检员工倒在了现场,另一名员工马上通过对讲机呼叫中心控制室求援。中心控制室接报后,马上作出相应判断,认定此次事故为中心级,并迅疾启动了紧急预案。1分钟后,穿戴了空气呼吸器的急救人员迅速赶来将昏迷员工抬离现场,进行了心肺复苏施救。10点48分,煤气特防队员“全副武装”赶到现场开始搜救并查找泄漏点。10点55分,对泄漏点迅速进行现场处置,消防车和120救护车也在11点之前赶到了事故现场。11点刚过,消防队员的消防枪已经喷出了水龙,同时现场人员疏散、警戒带设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11点37分,警戒结束,11点40分,演练结束。 紧张、有序,这是记者的第一观感。可是在安全督导组成员的眼里,记者显然是外行。在演练过程中,督导组成员要求消防队员进行补水作业。当消防队员打开地下消防栓,接上消防龙头后,却怎么也打不开阀门。更换一个地下消防栓后,依然如此。随后的分析会上,尽管安全督导组对整个演练效果表示满意,但这个问题还是被毫不客气地摆上了桌面,另外还提出了消防车通道没有标高,悬空的电线导致消防车进入现场的时间受到影响;救援担架的使用和心肺复苏的动作不够标准等一些细节问题。在座的八钢相关领导立刻就暴露出的问题作出了整改部署,同时强调,一定要举一反三,进一步自查自纠。 下午1点半,督导组一行正吃着工作餐,一位能源中心的安全管理人员急匆匆跑来告诉大家,地下消防栓阀门打不开的原因是消防队员拿错了扳手。因为是“双盲”演练,又有这么多安全专家在场观战,紧张是免不了的。安保部一位主管开玩笑说,能源中心之所以要第一时间赶来解释,是因为怕这次演练评分不及格,他们可是要挨板子的呀!这种说走就走的“双盲”演练,对基层单位安全管理的威慑力和推动力可见一斑。
空气呼吸器的“前生今世”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八钢去年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从去年3月开始,八钢对安全开展了一场“地毯式”搜索,共查找出点对点问题109项,系统性问题13项,并全部以“六定”方式立项整改。此次专项安全督导中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这些整改项目进行现场验证。 尽管记者全程参加了现场验证,但还是留了个心眼——知道督导组要来,会不会先做足功课呢?于是,记者自己搞了一次“突然袭击”,直接联系到了炼铁厂,对照该厂21个整改项目按图索骥,指定了“空气呼吸器管理改善项目”,直奔2号高炉中控室实地验证。 空气呼吸器是高炉区域必备的安全设备,一旦煤气浓度超标,员工就必须使用该装备进行检修等操作。去年,安全督导组发现该区域员工对正常佩戴步骤不熟悉,设备管理流于形式,要求整改。 一走进中控室,记者随机点了一位现场员工进行穿戴,从着装、佩戴面罩,一直到安装供气阀,整个过程不足2分钟。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儿名叫阿吾肯,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个月都要演练一次空气呼吸器的穿戴,炼铁厂、公司随时会来检查,安全督导组也已经来现场验证过好几次了。他又指指中控室墙面的看板,记者转头一看,原来是空气呼吸器穿戴的规范示意图,经常对照着练习,难怪大家穿戴时的规定动作基本不走样了。 2号高炉安全员丛培乐实话实说,过去空气呼吸器也有检查,但往往只是填填表格,走个形式就了事,没人来关注结果。设备基本上成了摆设,没人打理。只要煤气浓度超标不太离谱,大家一捂鼻子也就上去了。但自打去年立项整改后,现在空气呼吸器的管理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每个星期都有专人检查设备状态,进行维护并签名。过去,面罩一摸一层灰,现在,每个面罩都擦得锃光瓦亮。过去,没有气的空瓶也混在里面,现在要是出现这种情况,谁签的名就由谁负责。 八钢在安全管理上的可喜变化是显见的,正如炼铁厂安全主管刘西安所说:“我们对基层安全工作是有信心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可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员工是愿意接受的,好习惯也是可以养成的。”
标准化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场标准化作业,可谓是八钢安全管理的“牛鼻子”。去年,八钢领导痛下决心,亲自挂帅,着手推进作业指导书的制订工作,并组织了大规模的验证。今年5月底,八钢所有岗位均实现全覆盖。为此,八钢运营管理部和各生产厂部可谓夜以继日,耗尽了心血。 从此次安全管理专项督导组现场验证和评估的结果来看,标准化作业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但仍需不断完善。 从部分基层员工的体验来看,标准化作业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八钢职能部门在基层检查安全标准化作业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员工说不清楚,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写得密密麻麻的小本本,开始“阿宝背书”。基层员工其实也有一肚子苦水,标准化作业规程一般都是技术人员编制的,“大而全”、“专精深”,但就是不太接地气。八钢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安保部部长安海生在访谈中就提出一个观点,标准化作业规程一定要追求“简单、实用、有效”,要提升基层员工的参与度,让他们更易于也乐于接受。 还有一位中层管理者在访谈中直言,公司虽花了大力气来推标准化作业,但到目前为止,标准化作业还没有彻底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基层管理者安全履职也没有百分百落实,有层层衰减的现象。他举例说,“停电、挂牌、三方确认”,这是检修安全的必备功课,但是在现场,推进得并不顺利。有些基层单位为了抢时间,往往还抱有侥幸心理,习惯性地违章。 尽管标准化作业的推进在现场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否定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对此,八钢管理者们的认知是趋同的——推进过程中碰到问题并不是坏事,反而让我们有了改进的方向。 (记者 王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