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生活中教育孩子

 秋天枫叶正变黄 2015-05-16

上周四( 20131017)带二娃去图书馆借书,在中文书架上,二娃挑了一本过去看过但依然想借的书,二娃很高兴地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咦?这页破了。”

我循声望去,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从上到下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都快掉下来了,“是呀,真可惜。”

“是谁干的呢?”二娃问。

“这我可不知道。如果在家里,咱们肯定用胶条帮它粘起来,遗憾的是咱现在不在家里,在图书馆里,怎么办呢?”妈妈明知故问。

二娃想了想说:“那我去找工作人员吧!”

“好,这个主意不错,你去试试吧。”

过了一会儿,二娃拿着书回来了,有点沮丧地说:“我本来想找那个男的工作人员,他没在。(二娃刚进图书馆时看到柜台后面有个男性工作人员)”

“可能他一会儿就出来了,要不再去看看。”二娃有点犹豫,妈妈继续说:“哦,对了,我刚才看到平时讲故事的那位阿姨了,她也是工作人员,要不,你去找找她,看看她在哪里了。”(说完这句话妈妈就后悔了,她教的方法有点快了,妈妈认为这样说更好:“他要是不在怎么办呢?”启发他自己想办法。)

二娃在图书馆里找到了那位阿姨,只能说几个简单英文单词的二娃指着破损的地方说:“Look!”阿姨说(译文):“哦,这本书破了,你要帮我给它粘上吗?”二娃点点头,跟着那位阿姨到柜台粘书去了。

妈妈走到孩子身边,亲亲二娃,“二娃,你能想到找工作人员粘书,你很有idea(主意),而且你自己把这件事完成了,很有勇气。”妈妈相信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学到了:

1)          独立地解决问题。这件事对妈妈来讲是件小事,妈妈代替孩子做这件事很容易,如果妈妈这样做了,孩子就失去了一个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通过引导孩子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孩子无疑就得到了一次锻炼。

2)          爱护书籍 建立公德意识。新西兰是一个鼓励多元文化的国家,华人在这面也是十分幸运,许多图书馆都有中文书。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中文幼儿图书被撕坏、被涂抹,表面上看这是孩子所为,实际上这是看护人疏于对孩子的教育,间接地“鼓励”孩子做这件事。孩子第一次从图书馆借书时,我们就告诉孩子:“图书是我们的朋友,特别是图书馆借来的公共图书,我们更应该好好爱护,图书如果保护得好,会有更多的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但爱惜图书,还想着把破损的图书修补好,真是感到一丝欣慰。

3)          正义感。看到了公共物品损坏了,对于一个刚刚4岁的孩子能想到将其修复好,实属不容易,这时如果父母怕麻烦,不去鼓励孩子想办法将其修好,孩子的正义感可能就得不到滋养,长大以后可能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国家,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那些爱管闲事的人。

4)          征服感和勇气。二娃上新西兰的幼儿园时间很短,英文还只限于说几个单词的水平,让他自己去找说英文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孩子拿起这本书在妈妈的鼓励下(妈妈鼓励完他,没跟着他过去,而是自己坐在原地低头看书,然后时不时抬头看看孩子)自己找图书管理员来粘图书,确实需要勇气。

 

孩子从这一件小事中学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家长的引导是关键,所以我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生活;教育孩子的最佳人不是老师,而是父母

 ----父爱本色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