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呵护宝宝远离小儿惊风!

 janet2000 2015-05-16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病证,古代医家亦有称之为“惊风”、“惊厥”、“发搐”等,有“惊风即痉”、“痉即惊风”之说。此症为儿科常见急症,属儿科痧、痘、惊、疳四大症之一。

  近代习惯上将成人痉证称为“痉”,小儿痉证称为“惊风”或“小儿痉”。惊风在小儿疾病中为一重证,古代医家认为是一种恶侯。《东医宝鉴》中说:“小儿之候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幼科释谜》中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惊风”始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此后,《小儿药证直诀》分急惊、慢惊二症,急惊多属阳热实证,慢惊多属虚证或虚实兼见,并有急惊转为慢惊之说,病变主要在脾、肾、肝三脏。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灸疗师表示,此病以1~5岁小儿多见。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意识丧失,眼球固定呈上翻,斜视,头转向一侧或后仰,口吐白沫,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或痉挛性抽动。常伴有屏息。惊厥时间长者可出现青紫。部分小儿有大小便失禁。一般经数秒至10多分钟后自止,继而进入昏睡。少数抽搐短暂者,意识清楚(如缺钙引起的抽搐)。惊厥不止常引起体温升高,颅内压增高,窒息或心力衰竭而致死亡。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兴奋容易扩散,故容易发生惊厥。加之引起惊厥的某些原因,如产伤、脑发育畸形、先天性代偿异常等为小儿所特有,高热及中枢神经感染在小儿多见,故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发生惊厥远比成人为多。

  【病理阐述】

  由于此病发病有缓有急,证候有虚有实,故有急惊风和慢惊风之分。病起急暴,实象毕具者为急惊风,病起缓慢,虚象明显者为慢惊风。

  急惊风主要病机是热、痰、风、惊,且相互影响。热邪伤心,扰及神明,三焦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痰浊内生,痰热互结,蒙蔽心窍,遂神智昏愦。风象可见直视、口噤、项强、手足抽搐。慢惊风则是由于吐泄日久,攻伐太过,脾胃损伤,土衰木乘,或因素禀土虚,中气匮乏,气血生化无权,或因热病伤阴,肾水既伤,肝木失养,木失水涵,虚风内作,亦可因急惊风失治转变而成者。

  【灸疗辨证】

  1.急惊风

  (1)症状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神昏,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痰涎壅盛,颈项强直,四肢抽搐,面色青紫,甚则二便失禁,指纹青紫,脉数。

  (2)灸疗原则:清热豁痰,开窍息风。主要取手足阳明、督脉穴。

  (3)灸疗处方:曲池、大椎、丰隆。

  (4)随症加穴:①牙关紧闭者,加颊车、下关;②角弓反张加风池、身柱;③痰多者,加丰隆;④口噤者,加合谷。

  (5)灸疗方法:

  ①艾条灸:每穴灸10~20分钟。

  ②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2~3次,10次为1疗程。

  ③艾条温和灸:每穴温和灸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2~3次。

  ④敷灸:取桃仁、郁李仁14粒、黄栀子6g、鸡子清适量。诸药共研为细末,入鸡清和均摊于布上,敷于患儿手腕脉搏处,24小时后解下。(注意:敷后以敷处出现青黑色为度。)

  2.慢惊风

  (1)症状表现:发病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精神萎靡,形神疲惫,嗜睡露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甚至完谷不化,四肢不温,甚至厥冷,手足震颤,口鼻息冷,唇青舌淡,指纹隐而谈红,脉象沉细微弱。

  (2)灸疗原则:调理阴阳、镇惊止痉。主要取足太阳、任脉、督脉穴。

  (3)灸疗处方:百会、关元、水沟、神阙、脾俞、肾俞。

  (4)随症加穴:①泄泻者,加天枢;②体弱者,加足三里;③四肢不温者,加命门。

  (5)灸疗方法:

  ①艾条灸:选3~4穴,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1~2日灸1次,可灸1月。

  ②艾炷无瘢痕灸:选用1~2穴,取麦粒大艾柱灸之,每穴3~5壮,灸至皮肤温热红润为度即止。

  ③艾条温和灸:选用3~5穴,每穴灸5~7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2次。

  ④隔姜灸:将姜片放于穴位上,上置艾炷,每次选1~2穴,每穴灸20~30壮,每日1次。

  ⑤热熨灸:处方: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酒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大枣5枚,黄酒适量。将上药共研细末,加黄酒炒热,装入厚毛巾制成的布袋,趁温热熨脐部,药冷后再炒再熨。每日熨1~2次,一般熨2~3日即可见效。

  【补充说明】

  1.当患儿抽搐之时,切勿强制牵拉,扭伤筋骨,导致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2.惊风伴高热者应采取多种方法降温。

  3.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使其向侧偏卧,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促使呼吸通畅,痰涎流出,以免咬伤舌头,或发生窒息。

  4.抽搐停止后,往往患儿会非常疲乏,嗜睡懒言,应给予足够休息,避免一切噪音,不要呼叫,使正气得到恢复。

  5.抽搐缓解之后脾胃亦会受到一定损伤。因此,要注意调理小儿脾胃。先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富于营养又易消化的食品,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但应注意避免给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之品来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